段思英
段思英,大理第二位皇帝,944—945年在位,年號文經(945),所以史稱文經帝。大理段氏以重名制為主,連名制為輔,從段氏世係可以看出,它的命名是世代以一個字相重,如“思”、“素”、“正”、“智”等,同時輔以連名,如“思廉—廉義”、“智祥—祥興—興智”等。944年,段思平的兒子段思英即位,可惜好夢不長,在位僅一年,就因權位之爭被廢為僧。
段思英 | |
---|---|
国籍 | 大理国 |
知名作品 |
|
目录
人物生平
段思平死在944年,其时中原仍在五代时期,离宋朝那著名的"烛影斧声"事件还有数十年的时间,然而,大理国却先已预演了一出类似的戏码。
暗藏玄機
段思英登基後,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將自己母親敬奉為神。段思英母親是個很出眾的白族女子, “通紫宮妙法,習文善武,為思平鍾愛”,能“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因此,在烽火連天的歲月裡,是段思平的賢內助,也是段思平最寵信的女人。她不只是個好妻子,還是一個好母親,對段思英影響非常深,也因為這樣,母親死後,段思英十分懷念她,登基後,就下旨將母親封為榆城宣惠聖國母。 這道聖旨表面上看是一項合乎孝道的做法,其實暗藏玄機。這是段思英收歸權力的一種計謀。
叔侄爭位
段思英登基稱帝后,元老重臣董迦羅為滇中舊族,是段思平改朝換代時的主要依靠力量,董氏的代表人物董迦羅乃段思平的軍師,與段思英之叔段思良關係不一般。大理建立後,董迦羅順理成章地成了大權在握的相國。段思平死後,段思英企圖抬高楊氏勢力的地位,畢竟,母親當年也是騎桃花馬,仗丈八槍,衝鋒陷陣的巾幗英雄,還是援筆為文的文人墨客。這讓董迦羅很不高興,“董迦羅諫不聽”,大概也是以外戚不得乾政為由,可是,段思英根本不聽。 董迦羅是什麼人,智商之高,無與倫比,對一個小孩子的伎倆,他豈能看不出來?無奈之下,董迦羅自然與和他相交甚深的段思良結成了利益同盟。 段思平在臨終前特意規定: “皇族直系,六歲習文武,十歲善騎射……將以皇族文武全才有德者薦為國君。”曾有遺言讓段思良登基;既然朝廷大佬董迦羅又這樣力挺段思良,段思良不想當皇帝都不行。段思英的退位也成為大勢所趨可,因此,史書記載中寫道,段思英“愈淫戲無度,群臣廢之”。然後,大臣們異口同聲“立思良”。 大理國國風, “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數珠……”這種風氣對大理王族影響也特別深。尤其是段思英,更是如此,以至於每個月一半的時間,都在寺廟裡跟著和尚念經文、數念珠,以至於民間流傳,說他出生時,母親曾做了一個夢, “夢觀音領一僧入室,悟而生思英”。段思英成人之後非常貪玩,而且厭煩習文弄武。 段思平當年屢經戰亂,是從刀槍劍戟裡闖過來的,他知道,一個合格的國君必須上馬能指揮百戰鐵騎,衝鋒陷陣;下馬能處理國家政事,治理萬民。因此,他臨終前特意規定: “皇族直系,六歲習文武,十歲善騎射……將以皇族文武全才有德者薦為國君。”更有段思平離世的一段話: “吾子非承大業者,爾其善繼吾緒。”我的兒子不成器,難以繼承大業,希望你能繼承我的事業。段思良的勢力,此時已經如日中天。
襌位
段思英也知道,自己做國君是不夠格、不合要求的。他喜歡晨鐘暮鼓,用他的話說,我自登基稱帝,才知身處這個位置的不自在,不願看見殺戮,再加上母親從小讓他修行積善,入寺吃齋念佛,他覺得寺廟要比朝堂好,讀佛經比讀大臣的奏章更舒服。他也知道段思良有當帝王的心意。既然自己不想當國君,叔叔在旁邊眼巴巴地瞅著,自己為什麼就不讓出來呢。他不糊塗,又擔心叔叔登基後不善於治國,讓大理變得一塌糊塗,特意對叔叔說道: “叔公之心,意得天下,汝若能治好大理,吾願出家為僧。 段思良聽到侄子的話,迫不及待地說: “治國何難。”聽聽這語氣,有著一種治大國如烹小鮮的自信。他大概害怕自己侄子一覺醒來會毀掉前言吧,因此連忙保證: “只要你願意出家為僧,我願出一半國資讓你花銷,為你修建寺廟。讓你自選法名,願否? ”總之,只要你當和尚,你要什麼我給什麼。這段文字,《段氏傳燈錄》記載得明明白白。 於是,兩人就此約定,段思英禪位,段思良登基。
伴隨晨鐘暮鼓
對於退位後的段思英,段思良表現得很親和、很寬容。他將答應段思英的諾言,幾乎全部實現,還特別規定: “皇室弟子必須到寺中習武三年,執黃龍劍佐國輔君。”為什麼有這樣一個規定呢?因為段思英當和尚後,喜歡上了練武,每天弄刀舞劍、跑馬射箭,為此,段思良專門為他闢演武場,怕他寂寞,就讓段氏子弟來此,跟著段思英學習武術,同時,也安慰一下段思英失落的心。 段思英禪位後,有人認為他失去了作用,其實並沒有。段思英好佛學,他進入佛門,反而取得了當帝王沒起到的作用。當時,大理一帶各族雜居,長期狩獵為生,與刀劍為伍,因此,這裡民風彪悍,好勇鬥狠,鐵血來去,缺少一種含蓄、一種忍讓,以至於骨肉之間一言不合,便刀兵相見。大概因為這樣,大理之前的南詔國始終充滿著一種好戰征伐的特性,充滿著一種爭勇鬥狠的特徵。
殊途同歸
段思英作為帝王,竟然出家為僧,更具轟動效應,更具影響力。在他的善行後面,百姓變得蘊藉、含蓄,隨後導之以文化,以書法,以詩歌,以至於這裡“其俊秀者皆能書,有晉人筆意”,翰墨氣象,四處蕩漾;魏晉書法,時時可見。甚至可以說,段思良和段思英叔侄,起到了齊頭並進、殊途同歸的效果。段思良利用自己的政治才能,擔負起治理國家、恢復經濟、安定民生的帝王任務。段思英則憑藉自己喜好的佛學,擔當起潤澤人心的作用,讓百姓走向尚文、細緻、典雅、清靜的任務。 [1]
据《滇史》记载,“思英性暴戾,居喪淫戲無度,多變易文德年制度”。这就是说,段思英被废,是因为三个原因:性情暴戾;淫戲無度;變易旧制。據云南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段玉明所著的《大理國史》所述,段思英的性情是否暴戾,除《滇史》外,其它各史均無記載;至於淫亂到什麼程度也有待考證。因此性情暴戾、淫戲無度,應該都不是段思英被廢的主要原因,倒是“變易舊制”這第三個原因頗耐人尋味。段思英將其母楊桂仙封為“榆城宣惠聖國母”,不是一個單純的尊母行為,而是推崇楊氏勢力的信號,這顯然與段思平立國時以董姓為重要依靠的方針有悖,所謂變易舊制,應該就是指這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