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思文
畢思文 |
畢思文,中國科學院「海內外優秀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創新研究員[1]、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遙感信息科學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2]、所黨委委員和重點實驗室黨支部書記。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中國科學院遙感信息科學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
外文名---Siwen Bi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畢業院校----安徽理工大學
基本內容
畢思文 Bi Siwen,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創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海內外優秀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中國科學院遙感信息科學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所黨委委員和重點實驗室黨支部書記。研究領域為地球系統科學與量子遙感。主要以青藏高原為示範,開展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量子遙感實驗與理論研究;數字人體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
社會兼職
2,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德國波茨坦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安徽理工大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和國土資源部地球化學流體動力學開放實驗室等高校兼職教授;
3,《中國科學》、《地震學報》、《山地學報》等期刊編委;
4,中國地理學會環境遙感專業委員會理事;
5,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數字人體智能學專業委員會主任;
6,中國醫藥信息學會數字人體專業委員會主任;
7,北京市醫藥信息學會「數字人體-人體系統數字學」專業委員會主任。
教育情況
1978年10月—1982年7月,安徽理工大學地質系,煤田地質學與勘探專業,獲學士學位;同時選修了物理學專業和化學工程、礦建等專業的大部分課程。
1987年9月—1990年7月,中國礦業大學地質學系,沉積學與構造地質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1991年9月—1995年8月,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水文地質學與工程地質學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5年9月—1997年11月,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地質學專業博士後。
1997年12月—2000年1月,清華大學力學系,固體力學專業博士後。
教學工作
⑴1999年2-5月,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碩士研究生課程《塑性力學》,25課時;
⑵2000-2001年,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地球系統科學》,20課時;
⑶自2001年10月以來,每年一次,成都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課程《地球系統科學》,20課時;
畢思文 |
⑷自2001年以來,每年一次,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課程《地球系統科學》,40-60課時;
⑸自2003年4月以來,每年一次,成都理工大學碩博研究生課程《數字工程》,30課時;
⑹自2004年3-5月,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課程《量子遙感》,20課時;
⑺自2004年6月,安徽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課程《地球系統科學》,20課時;
⑻自2000年以來,培養碩士生10餘人和博士生6人。
工作經歷
⑴自70年代初期以來,從事煤礦工作,歷經從採煤工、回柱工到生產技術科、安全檢查科和地質測量科等工種,職務包括採礦技術員和測繪技術員。
⑵1975年9月-1977年10月,江蘇省徐州煤炭工業學校學習,煤田地質學與勘探專業。
⑶1977年10月-1978年10月,江蘇省徐州礦務局,職務為地質技術員,從事煤地質學與勘探、數學地質、地層古生物、礦井地質的技術和科研工作。
⑷1982年8月-1987年8月與1990年8月-1991年8月,江蘇省徐州礦務局,職務分別為助理工程師和地質工程師,研究室主任,從事礦井地質、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數學地質、構造地質的技術和研究工作及科研管理工作。
⑸1995年9月-1997年11月,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從事大地構造學與數值模擬,地球系統科學等領域研究工作。主要有:①藏北西崑侖大地構造分區,演化及其模擬實驗研究;②統一構造理論初探(地球系統構造學);③地球系統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④山東兗礦區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與模型研究。職務為博士後和副教授。
⑹1997年11月-1999年12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從事①青藏高原構造地質與區域地質學;②高溫高壓岩石力學和數值模擬;③新概念地質力學等研究工作。職務為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和博士生副導師。
⑺1997年12月-2000年1月,清華大學力學系,從事地球系統力學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創新研究工作。主要有:①地球系統力學與構造動力學研究;②青藏高原構造地質與南北邊界碰撞變形的運動學、動力學數值模擬研究。職務為博士後和教授。
⑻1998年7月-1998年12月,德國波茨坦大學地學研究中心做訪問學者。
⑼2000年1月-,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從事以下研究:①青藏高原構造遙感分析與動力學耦合模型研究;②地球系統科學與數字地球互動關係研究;③量子遙感與數字礦山研究。職務為常務副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獲獎情況
獲省部級和市級科技進步獎6項。共著有專著14部,全為第一作者,已出版10部,4部出版中。發表論文230餘篇,其中NATURE 1篇,SCI收錄35篇,EI收錄21篇,CSCD與核心期刊收錄130餘篇[1]。
主要論文
[1]數字人體——人體系統數字學總論[J].畢思文.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03 (S1)41
[2]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統一研究的最佳天然實驗室——青藏高原[J].畢思文.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1997 (05)36
[3]地球內部流體系統科學統一理論[J].畢思文.地學前緣. 1996 (03)35
[4]基於GIS的公共衛生事件應急信息系統平台[J].景東升,畢思文.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03 (S1)28
[5]數字人體研究的方法論[J].畢思文,王秀利.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03 (03)
[1]Pandect on Digital Human Body-Human Body Digital Science. Bi Si-wen. Chin J Med Imaging Technol, 2003, Vol 19, No 204.
[2]A Best Laboratory of the Universal Research for the Earths Global Change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i Siwen. System Engi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
[3] A Universal Theory of System Science for Fluids in the Earth. Bi Siwen.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Vol. 3 No. 3~4, Sep. 1996.
[4]Public Health Emergency Preparedness &Respond Information Platform on Base of GIS. J ING Dong-sheng. BI Si-wen. Chin J Med Imaging Technol, 2003, Vol 19, No 204.
[5]Studying Metheodology of Digital Human Body. BI Si-wen , WANG Xiu-li. C hin J Med Imaging Technol , 2003 , Vol 19 , No 3.
視頻
《崛起中國》畢思文 改變源自創新 2021-05-14
參考來源
- ↑ 畢思文 ,中國科學院
- ↑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畢思文蒞臨慈銘體檢調研 ,搜狐, 2018-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