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我是一個給螞蟻磕過頭的人(九畫)
作品欣賞
畢竟,我是一個給螞蟻磕過頭的人
大家好,非常感謝能有幸參與這次的「書香靈武,全民閱讀」讀書分享活動。
尤其在「清明」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們不僅要尊重傳統,繼承傳統,更要弘揚傳統。
作為一個詩人,我提倡不但要讀書,還要讀好書,就像詩人祁國所說的 「 一個詩人的命運只是生活的一個標準答案而已。」
清明不僅是老祖先總結歸納出的自然規律,也同時是在自然中凝結上升的人文精神。清明真正意義或許就是:慎終追遠。把無意義的活成有意義的吧。
我想在清明時,每個人都有一種不同的牽掛和惆悵,都有自己的一個答案。
就像詩人安琪所說的:雪躲過了漫長的冬天,卻又一頭撞上了春天。
我們或許就這樣在不停的自然輪迴中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在一個我們陌生的黑夜裡,同時也會保持作為一個有良知的詩人,去創造一個新的世界。保持獨有的那份從容,儒雅隨和。
正如,西爾維亞·普拉斯所說,詩人是世界最後的良心。
我想這份愁離正是我在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余光中先生《鄉愁四韻》這本書里所體現的,那種無限的惆悵和思量。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該詩寫於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於1949年離開大陸去台灣。當時年齡是21歲。
《鄉愁》是余光中詩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鄉愁四韻》《羅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風抒發鄉愁的經典之作。
「鄉愁」是其眾多詩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題 在意象上,選用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生活中常見的物象,賦予其豐富的內涵.
內容上,按時間順序,從「幼子戀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後的「生死之隔」,再到對祖國大陸的感情,不斷發展的情感,逐漸上升,凝聚了詩人自幼及老的整個人生歷程中的滄桑體驗。不同階段的鄉愁,凝聚兩端的分別是:我——母親;我——新娘;我(生)——母親(死);我(遊子)——大陸(祖國)。
詩歌在語言上純淨、清淡,淺白真率。「小小」、「窄窄」、「矮矮」、「淺淺」等疊音的形容詞,用來修飾中心意象,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
這首詩在藝術風格上,以簡代繁,以淡取勝,也算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
正如胡有清所說,余氏在大陸被稱為台灣詩人,在台灣又被一些人稱為大陸流亡詩人,以至中國流亡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詩創作,實際上是一種從精神上建構和鞏固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中國詩人身份的努力。這種努力絕不以外部環境的變更和外部壓力的干擾而變化。生活空間的多種變動,使余光中擁有多重的人生經驗。
就像前面我所說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清明,在此時節當中,我們對自然、人文都有不同的敬畏和體會,在此我引用楊森君老師的一句詩:
畢竟
我是一個給螞蟻磕過頭的人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楊老師在自然環境中所保留的那種虔誠,從而對生命至上的那種敬畏,清明時節是自然世界的交替之時,是萬物復甦,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同時也是對我們當前活着面對新生命的開端,是又一次天、地、人,和諧的洗禮。
其次是阿爾老師在清明時寫的《挨打記》,其中對童年過往的回憶,從而對父親的一種無限的追思。
其中提到,被父親用掃帚疙瘩打屁股,我相信每個人都在成長的路上,有這樣相同的經歷,如今屁股也沒人再打了,也不用在屁股後面墊本書了,更不用擔心晚歸而不敢抬頭直視父親那雙惆悵的眼睛了,如今自己也成為了父親,這樣的挨打還要不要延續下去,正所謂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那把掃帚疙瘩,卻再也找不見了。
最後,用我一首那年清明時所寫的《南山》,向這次分享會致敬——
結善緣,得善果。心中有道處處都是南山。
好友小兒嬉稱我為兄,吃飯,洗手都得我陪在身旁。也許世間最遠的距離就是我在你身旁吧。誰料黃毛小兒也要與我推杯換盞,相約一起玩耍一萬日。眾人皆笑。
席間說起故鄉,我只記得家門前的那一株大樹。祖輩們就在那裡,那裡沒有山,也沒有水。一眼望不到邊的黃土地,如今是我回不去的南山。轉身抹淚,舉杯敬年月。
子時抬頭遠望星空,一陣陣寒風襲來。三三兩兩閃動的星星,就棲息在遙遠的南山之上。
這就是我心中的南山,我一生銘刻在心的南山。
我想,在成長的路上我們要多讀書,多思量,無論路走了多遠,都不要忘記出生的原點。馮驥才先生說:「平庸的人用熱鬧去填補空虛,優秀的人用孤獨成就自己。」所以我們應該享受孤獨,深入讀書,更多地去拓展自己的視野,用一生閱讀來啟迪美好人生每一刻。 [1]
作者簡介
畫,80後詩人,畫家,寧夏作家協會會員,寧夏農工黨書畫院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