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毛壩鎮隸屬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地處利川市東南部,南與咸豐縣接壤,西與恩施市交界,北與元堡鄉毗鄰,鎮人民政府距利川市區48千米,區域總面積325.42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毛壩鎮戶籍人口為42309人。

先秦時期,地屬巴國; 2013年1月31日,經請示省人民政府的批准,同意利川市撤銷毛壩鄉,設立毛壩鎮,以原毛壩鄉的行政區域為毛壩鎮的行政區域。截至2021年10月31日,毛壩鎮轄1個社區、14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毛壩。

截至2019年末,毛壩鎮有工業企業21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2個。[1]

目錄

沿革

先秦時期,地屬巴國。

唐宋時期,為施州南寨蠻地。

元代、明代及清初,屬湖廣施州衛施南土司轄地。位於農科村四組的覃向氏之墓碑刻:"夾壁、三尖、毛壩,系施南司地方。原配施南司忠軍官覃寅 字宗夏。" 可以佐證這段歷史。

明代,為宣撫司,屬施州衛。

明洪武年間,施南土司先後設治於夾壁村、田壩村。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宣撫使覃大勝在田壩村龍孔壩結寨反明,被涼國公藍玉平定。

明永樂二年(1404年),改為長官司,後復為宣撫司。

清雍正九年(1731年),覃禹鼎發給夷宗土千總印札。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土歸流,毛壩入新設施南府利川縣,為中汛講讓里南六、七、八保。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為利川縣郭里南七保。

清乾隆元年(1736年)在茅壩設場,後習稱"毛壩"。

民國十四年(1925年),利川縣劃為18區,毛壩為第四區。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全縣改為9區,毛壩屬二區團堡。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縣劃為4區,毛壩屬第二區署團堡。民國三十年(1941年),全縣劃為16鄉。

1950年,為第七區。

1953年,為十一區。

1956年,為毛壩區。

1958年,為毛壩公社。

1961年,恢復為區。

1975年,屬元堡公社,余為毛壩公社。

1984年,建立毛壩區。

1997年,改區建鄉。

2013年1月31日,經請示省人民政府的批准,同意利川市撤銷毛壩鄉,設立毛壩鎮,以原毛壩鄉的行政區域為毛壩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毛壩。[2]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民國三十年(1941年),毛壩鄉轄15個保。

1984年,毛壩區轄10個鄉(鎮)、40個村、396個村民小組。

2011年末,毛壩鄉轄沙壩、五一、躍進、田壩、花板、石板、芭蕉、五二、柏臘、農科、聯峰、四溪、雙溪、人頭山、夾壁、新河、山青、青岩、雙泉、雙河、聯心紅衛、新華、馬鹿、白岩、咸池、桃花、中寨、杉木、上坪、清水、車羅、茶塘、向陽、楠木、喻家、老木、蘭田、池坪、竹園、和平、甘道、苦茶、善泥村44個行政村。

區劃詳情

截至2021年10月31日,毛壩鎮轄1個社區、14個行政村:沙壩社區、青岩村、夾壁村、農科村、五二村、竹園村、善泥村、田壩村、新華村、喻家村、楠木村、蘭田村、四溪村、清水村、雙河村; 鎮人民政府駐毛壩。[3]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毛壩鎮地處利川市東南部,南與咸豐縣接壤,西與恩施市交界,北與元堡鄉毗鄰,鎮人民政府距利川市區48千米, 區域總面積325.4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毛壩鎮境內山地、峽谷、丘陵、山間盆地和河谷平川相互交錯,周緣高山聳峙,構成西南少有的高山盆地。盆地內坡度和緩,相對高差100~300米,呈典型的山原地貌,平均海拔720米。最高峰位於東部的星斗山,海拔1751.2米;最低點海拔高度650米。

氣候

毛壩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雲多霧大,雨熱同期,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在12℃以上,無霜期平均為210天。年平均降水量1471.7毫米。

自然災害

毛壩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低溫連陰雨、乾旱、暴雨洪澇、大風冰雪冰雹等。乾旱天氣多發生於夏秋兩季。旱情最嚴重的是在1959年,從7月1日開始到9月20日結束,長達82天。暴雨、洪澇平均每年3次,以7月最多。大風天氣4月最多。1997年6~8月,暴雨洪澇泥石流和2006年1~3月,持續46天冰凍低濕天氣,是百年一遇自然災害,造成7.6萬畝茶葉受災,茶農損失2.6億元。

自然資源

2011年,毛壩鎮耕地面積39750畝,人均0.9畝;林地面積40.5萬畝。

人口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轄區總人口43192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3448人。另有流動人口8264人。總人口中,男性23101人,占53.5%;女性20091人,占46.5%。2011年,人口出生率16.2‰,人口死亡率6.1‰,人口自然增長率10.1‰。

截至2019年末,毛壩鎮戶籍人口為42309人。[4]

經濟

綜述

2011年,毛壩鎮財政總收入450萬元,比上年增長37.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35萬元,比上年增長42.6%。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42萬元,增值稅56萬元,企業所得稅1萬元,個人所得稅16萬元。

截至2019年末,毛壩鎮有工業企業21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2個。

農業

2011年,毛壩鎮農業總產值33062萬元。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馬鈴薯為主,生產糧食18541噸,人均413.9千克,其中水稻7221噸,馬鈴薯2236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生漆等。茶葉種植面積97079畝,產量8536噸;生漆面積200畝,產量13833公斤;油料作物種植面積355畝,產量19噸;蔬菜種植面積9217畝,產量5026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毛壩鎮生豬飼養量78753頭,年末存欄33600頭;羊飼養量12000隻,年末存欄7000隻;牛飼養量7006頭,年末存欄4806頭;家禽飼養量45000羽。生產肉類4389噸;畜牧業總產值4982萬元。

工業

2011年,毛壩鎮工業以茶葉加工為主。工業生產總值2.1億元,工業增加值占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的70%;擁有工業企業11家,職工1423人,實現工業增加值0.3億元,比上年增長13%。

商貿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有商業網點553個,職工830人。2011年,毛壩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3億元,比上年增長8.7%;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4億元,比上年增長21%。

金融業

2011年,毛壩鎮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324萬元,比上年增長24.1%。

郵電業

2011年,毛壩鎮郵政純收入95萬元,全年電信業務純收入80萬元。[5]

交通運輸

毛壩鎮境內有248省道,縣鄉級公路8條。南距滬蓉西高速公路、宜萬鐵路1千米。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105人,專任教師2人;小學7所,在校生3273人,專任教師22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116人,專任教師8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6%,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95%。2011年,毛壩鎮教育經費1373萬元。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有文化藝術團體30個,會員550個;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0個,演職人員4002人;電影公司1個,電影放映單位2個;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44個,建築面積800平方米,藏書2.5萬冊。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4個,其中衛生院1個;病床11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5張,固定資產總值0.1億元。專業衛生人員40人,其中執業醫師8人,執業助理醫師15人,註冊護士10人。2011年,毛壩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1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4.9%。

社會保障

2011年,毛壩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5戶,人數57人,支出16.7萬元。城市醫療救助12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68人次,支出1.3萬元。城市生活無着人員救助135人次,支出2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705戶,人數3435人,支出243萬元,物價補貼8.2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62人,支出12.8萬元,比上年增長10.2%;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73人,支出27.7萬元;農村醫療救助22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68人次,共支出3.2萬元;農村臨時救濟244人次,支出6萬元自然災害受災人口2050人,緊急轉移安置48人,農作物受災面積9.2萬畝,倒塌房屋28間,直接經濟損失2.1億元,救災支出16.5萬元。

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點2個。全年郵政業務總量200萬元。國內函件10萬件,國內匯票6.7萬筆,國內異地特快5600萬件,征訂報紙1340份、期刊40O冊。有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7處;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000門,固定電話用戶300戶;移動電話用戶1.3萬戶;互聯網端口總數1000個,寬帶接入用戶500戶。[6]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毛壩鎮因轄區多生長茅草,稱茅壩,後諧音為毛壩而得名。

文物古蹟

永順橋

永順橋位於花板村2組,始建於清咸豐九年(1859年),東北~西南橫跨三灣河。當古毛壩去團堡、施南府等地的要道。單孔復拱式涼橋,全木結構,長24米、寬2.9米,橋面離水面17米,橋廊8列32柱,懸山瓦頂,高3.3米,橋頭立咸豐九年刻《降之百祥》紀念碑。現橋為1990年修繕後面貌。為恩施州級保護文物。

繼善高橋

繼善高橋即"農科橋",位於農科村四組。建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呈南北連接橫跨於毛壩河上,俗稱高橋。為單孔平橋,石砌台實腹石板拱結構,長15米,寬7米,離水面14米。橋南頭崖上立建橋碑兩通,高1.75米,寬0.82米,厚0.18米。橋上古道為古毛壩經青岩至利川的運鹽大路。現橋身主體保存完好,結構較穩定。橋面石部分歪閃,石欄杆大部分散失。

橋東崖壁有功德碑兩塊:"繼善高橋"、"同結善緣"。序文中寫道:"我南六保壁斷崖懸,固屬西南險徑,山長水遠,實為楚蜀通衢。前建石橋,既觸波濤崩圮,繼設木渡,復為風雨摧殘。爰鳩同志美杭,修增其尋"。據當地老人講,橋下正中原掛有寶劍一把,劍鋒朝上游,意為使得龍王不敢抬頭,無水患之災。該劍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銹掉墜入河中。又傳說當年橋修好後,需要有有頭有臉的人物第一個走過去,恰逢"長毛"石達開入川,就請他來"剪彩"。

繼善高橋

橋下游緊挨着就是高橋電站遺蹟,系1969年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時仍在使用。新舊兩個世紀的產物相依相伴。

回龍寺

回龍寺,俗稱張爺廟(即漢桓侯張飛廟),位於利川市夾壁村,明代古剎。始建年代不晚於明朝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修。 坐西朝東,占地約1000平方米,有門廳、前殿和正殿。 1960年代拆毀,現僅存西門遺址,該石門系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寺廟住持顯光、覺聰所建,其上仍鐫刻三副對聯、一句橫批及其左右題款、一幅太極圖,另殘存西門竣工紀念碑。

根據清同治版《利川縣誌》記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利川知縣金祖昌來到回龍寺,當時寺僧向他乞書的"回龍寺"三字,他欣然應允並題詩一首:

《夾壁回龍寺》

山房雨濕近黃昏,

借讀傳燈淨六根。

愧我腰無學士帶,

且留三字鎮山門。

利川市志記錄了其中一副精彩對聯:

夾壁騰輝,佛焰悠明,萬古照徹三千世界;

回龍霞靄,神光遠映,千秋澄清四大部洲。

利咸古鹽道

利咸古鹽道的興盛,源於清朝政府兩次"川鹽濟楚"政策。由於川鹽運送業的興起,出現了專為運鹽的挑夫(俗稱挑二)提供歇腳的集鎮。就利咸古鹽道而言,沿途有李子凹、瑞坪、紅椿溝、青岩、毛壩、喜生坡、黑洞(今黃金洞)、金洞寺、石人坪、青坪、梅坪等十多個大小不同的集鎮,可謂10里一小鎮,30里一大鎮。在這些集鎮中,青岩古鎮尤其繁華興盛。上述步青橋及字庫塔、高橋、青龍寺等均位於鹽道線上。鹽道線上的小拱橋建於清文宗咸豐五年(1855年),位於茅坪,因建採石場而被炸毀。

清代民國古墓

清代民國古墓列入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有:王問廷夫婦墓、劉魁夫婦墓、黃門陳君墓、楊璽夫婦墓、馬鹿楊氏家族墓地。根據這些墓碑記載,這些墓大多是清雍正年後建的,道光、光緒年間居多,而且墓主人大多是西遷入恩施地區的漢人,藉此可以研究該地改土歸流的漢化的歷程。

劉家老屋

劉家老屋位於石板村8組猿猴架。建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前,坐西北向東南,占地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610平方米。共三廂兩院,全木結構,穿斗式構架,木刻窗花多種多樣。東院正屋面闊四列三間,寬15.9米,進深6.5米,脊高6.4米,廂房面闊兩間,寬6.9米,進深5.36米。西院正屋面闊五間,寬21米,進深6米,脊高4.9米,西廂吊腳樓面闊11.2米,進深4.8米。建築整體保存較好。

苦茶村石廟群

苦茶村石廟群位於苦茶村料泡溪,4座相連、其中2座保存完好,分別為光緒和道光年間文物。主要內容記載是當地為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等內容,是古代的善緣文化石廟。

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的石廟為"二宮二聖廟",位於料泡溪溪邊如船頭的巨石之上,高約2米,系"五穀廟、萬天宮、東嶽宮、飛山廟",分別祭祀農神、李冰父子、山神、少數民族領袖楊再思。其碑文為:"五穀廟、萬天宮。大清同治六年六月二十四日,眾修二宮二聖廟宇,七年邀約眾姓人等裝修,神像登位,保一方清吉,四番(缺兩字),五穀風登,人民清太,風調雨順,國泰平安,至今神顯神應。解修廟宇,永古千秋。解修首士 吳秀典。"

"東嶽宮、飛山廟。同修善緣首士 吳秀本、吳秀位、吳秀翯、羅昌璽、吳秀東、羅昌相。大清光緒八年六月初二日天定辰時。"

紅色文化

民國十七年(1928年)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無產階級革命家賀龍同志率領工農紅軍由咸豐轉戰利川,先後在毛壩人頭山、青岩村、夾壁村 一帶活動,組織了以吳國清為領導的游擊隊,鎮壓了土豪劣紳,沉重打擊了反動勢力。當地仍流傳鼓舞人心的民歌:

青岩洞、青岩坡,爬上青岩望鶴峰。

不求天、不求神,只求紅軍和賀龍。

五更天亮喜訊來,賀龍紅軍到青岩。

土豪劣紳都跑掉,窮人個個樂開懷。

2017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弘揚革命老區精神,緬懷革命先烈,中共利川市委、市人民政府在毛壩夾壁建賀龍廣場,樹賀龍元帥雕像。[7]

風景名勝

綜述

毛壩鎮素有"夢幻6海"之說,有"大茅坡雲海品味攝影,星斗山林海科研觀摹,五二村茶海農事體驗,人頭山漆海奇景觀光,新茶園竹海綠色沐風,新河村民族歌海互動互融"以及"唐崖河天然神浴休閒,夾壁紅三軍遺址懷古,步青橋字庫文化感悟,花板溪觀猴品茶"等特色旅遊資源。

星斗山自然保護區

星斗山位於利川東南隅,距利川市城70千米,總面積1.2萬畝,主峰海拔1751.2米,最低海拔840米,相對高差很大。該山山體呈西北向東南傾斜,東起恩施磨搭溝,南抵咸豐三陣岩,西至利川田壩,北臨利川花板溪。為利川、恩施、咸豐三縣(市)界山。山頂曾有明代天啟時所修的三邑寺一座。傳說,該山主峰隔天宮極近,常有神仙摘星辰當燈,來往於星斗山與天宮之間,故名星斗山。

1980年,星斗山自然保護區籌建,1981年12月,星斗山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立。同時還設立了"星斗山植物資源保護管理處",負責研究生態系統發展規律、保護繁衍珍稀樹種。星斗山地處我國西南高山向東南低山、丘陵過渡的第二和第三階梯地帶,優越的氣候條件和複雜多樣的自然地貌,使該區植物呈現出古、老、稀的特徵,而且具有東西南北中各帶相互滲透的過渡特點。該區植物種類十分豐富。據有關部門反覆考察,截至1986年,該區有維管植物187科,553屬,1019種。其中:蕨類植物2l科,36屬,54種;裸子植物7科,16屬,21種;被子植物159科,501屬,944種;木本植物中,有喬木193種,灌木351種,木質藤木本61種。古老稀有珍貴樹種有禿杉、珙桐、銀杏、鍾萼木、利川銀鵲等40餘種。珍貴花卉植物有蘭草、凌霄花、各色杜鵑、湖北白花木蘭等100餘種。這裡有"藥園"之稱,天麻、北三七、扣子七、頭頂一顆珠、七葉一枝花等數十種名貴中草藥材在這裡大量生長。星斗山動物種類繁多,有鳥類6目,13科,41種;獸類20餘種,蛇類10餘種。據統計,利川重點保護植物占全國/全省該類植物的比例為:一級占全國的37.5%,全省的100%;二級占全國的7%,全省的52.6%;三級占全國的4.4%,全省的47.4%。而這些重點保護植物,絕大部分都分布在星斗山。

大茅坡雲海

毛壩鎮北部的大茅坡位於麻山南麓,非常陡,有盤山公路和雲海日出奇觀。一般會天晴的清晨在大茅坡觀景台就可以欣賞到雲海景觀,時如千軍萬馬出征一般浩浩湯湯、氣勢磅礴,時如蓬萊仙島聳立于波濤之中,又時如含羞的少女不肯摘下神秘的面紗。[8]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