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野扁豆
毛野扁豆 |
中文学名:毛野扁豆 拉丁学名:Phyllanthus clarkei Hook. f.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豆目 科:豆科 |
毛野扁豆为多年生缠绕草本,茎细弱,被倒向细柔毛。羽状3小叶,互生。花黄色,荚果长4~5厘米,宽约0.7厘米,扁平,前端有尖喙。花期8~9月,果期9~11月。
目录
目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缠绕草本。茎细弱,微具纵棱,略被短柔毛。叶具羽状3小叶;托叶细小,常早落;叶柄纤细,长0.8-2.5厘米,被短柔毛;小叶薄纸质,顶生小叶较大,菱形或近三角形,侧生小叶较小,偏斜,长1.5-3.5厘米,宽2-3.7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尖头钝,基部圆形,宽楔形或近截平,两面微被短柔毛或有时近无毛,有锈色腺点,小叶干后略带黑褐色;基出脉3;侧脉每边1-2条;小托叶极小;小叶柄长约1毫米,密被极短柔毛。
总状花序或复总状花序腋生,长1.5-5厘米;密被极短柔毛;花2-7朵,长约1.5厘米;花萼钟状,被短柔毛和锈色腺点,长5-9毫米,4齿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不等长,通常下面一枚最长;花冠黄色,旗瓣近圆形或横椭圆形,基部具短瓣柄;冀瓣镰状,基部具瓣柄和一侧具耳,龙骨瓣与翼瓣相仿,但极弯,先端具喙,基部具长瓣柄;子房密被短柔毛和锈色腺点。荚果线状长圆形,长3-5厘米,宽约8毫米,扁平稍弯,被短柔毛或有时近无毛,先端具喙,果无果颈或具极短果颈;种子6-7颗,近圆形,长约4毫米,宽约3毫米,黑色。花期7-9月。
产地生境
产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常生于旷野或山谷路旁灌丛中。日本、朝鲜、老挝、越南、柬埔寨亦有分布。
生长习性
毛野扁豆喜生于海拔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上层厚而湿润的草丛和灌木丛中。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返青,8月底至9月底开花,10月中至11月初种子即成熟,在人工栽培条件下,从播种到出苗需1—1.5个月,花果期较长,从孕蕾到果熟需2个月,至降霜后,茎叶逐渐枯萎,生育期为190天。第2年3月底返青,6月份即封垄,茎叶繁茂(表62—1)。其物候期较第1年提前10—15天。毛野扁豆以种子繁殖为主。每株产种可达数百粒,种子饱满,千粒重30g,发芽率70—80%。如采取措施,破除硬实种皮,尚能提高发芽率。
毛野扁豆的再生性较强,生长2年以上的草群,可刈割3—4次而不衰。其分枝能力亦较强,一般每株可分枝7—9条。毛野扁豆为中生植物,喜温热气候和湿润的土壤。它适应的气温范围为年均温在14.5℃以上,极端最低气温为—24℃以内,适应的降水范围为年降水量850一2000mm。适于在弱酸–酸性土壤上生长,它适应的土壤pH值为7.0—4之间。毛野扁豆能耐高温和干旱。1983年,安徽省滁县地区8—9月份,连续40天未下雨,1987年连续近2个月未下雨,未发现毛野扁豆的多年生植株明显旱象(当时土壤水分下降至4.1%以下)。1988年曾出现35℃以上的持续高温长达20天,毛野扁豆亦能安然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