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民以食為天是一個名詞,屬於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目錄

名詞解釋

民眾將糧食看作天大的事情。「食」即糧食,泛指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基本資源或物質條件;「天」比喻最重要的事物或主宰一切的根本因素。古人認為,治國者不僅要知道百姓是君主的「天」、國家的「本」,而且要知道百姓的「天」是什麼;糧食既是百姓糊口養家、安居樂業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質條件,當然也是任何領導集團招撫民眾,保障民生不可或缺的基本資源。確保百姓能吃上飯、吃飽飯,確保基本生存資源的供應,是治國安民的一條底線。這是一個非常務實的政治理念。

引例1

[ 酈 ] 食其(yìjī)因曰:「臣聞之:『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 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漢書·酈食其傳》)) (酈食其於是說:「我聽說『知道什麼是天的人可成就帝王之業,不知道什麼是天的人不能成就帝王之業。』崇尚王道的帝王以百姓為天,而百姓以糧食為天。」)

引例2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衣其次也。 (《三國志·吳書·陸凱傳》)) (國家以百姓為根本,百姓以糧食為天,穿衣問題次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