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經濟
民族經濟 |
中文名:民族經濟 外文名:National Economy 組成:工業、農業、畜牧、建築 類別:經濟類型 |
民族經濟(Nat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某一民族社會經濟的總稱,如民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經濟活動,包括工業、農業、畜牧、建築、交通、通信、化工、電子等。[1]
目錄
特點
(1)民族性。從根本上說,民族就是一個經濟共同體。每個民族的經濟活動都有自己的特點,或從事牧業、或經營農業、或擅長漁牧業等。在同一產業中,不同的民族也有着不同的生產模式。
(2)地域性。少數民族都有着自己相對固定的居住區域,該區域的自然條件直接影響着該少數民族經濟活動的方式、範圍等特性。我國少數民族經濟的巨大差別,直接來自於少數民族居住區域的差異性。
(3)相對落後性。在大多數國家,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水平一般落後於本國境內的主體民族。儘管我們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直到今日少數民族地區的總體經濟水平與漢族地區還有着較大的差距。
(4)複雜性。民族地區的經濟一般比較複雜。不僅有一般地區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還有其特殊的種種問題。特別是和宗教問題相交織,就使得民族問題呈現出更加複雜的特徵。
(5)國際性。在許多國家有相當大一部分少數民族居住在邊境地區,有的民族甚至是跨境而居。我國大約有30多個民族居住在邊境地區,這些民族經濟的模式、發展範圍和程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國外民族經濟的嚴重影響。
關係
民族文化與民族經濟的關係主要表現為民族文化與民族經濟現代化的關係,其核心問題是如何在保護民族文化的同時,使民族文化實現現代化,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資源促使民族經濟實現現代化。根據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一切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民族文化也不例外。如果脫離了文化所賴以產生的社會經濟形態,就會導致「文化決定論」的錯誤。任何一個民族,在一定的時期,都處在一定的社會形態之中;每一種社會組織、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文化現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經濟是基礎,文化由經濟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在社會經濟形態決定民族文化特點的同時,民族傳統文化對社會形態的發展又具有強烈的能動作用。民族傳統文化與民族經濟現代化的關係是衝突亦或是契合?在這個問題上,學術界存在兩種迥然不同的觀點。一種是衝突論,認為民族文化與民族經濟現代化之間是不可調和的、相互衝突的。另一種是一致論,認為民族文化與民族經濟現代化之間是一致的。
參考來源
- ↑ 民族經濟政策研究若干問題.doc360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