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灾害
气候灾害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展台上一颗无可取代、熠熠闪光的明珠[1]。汉字之美,美在庄重典雅,形神兼具。她承载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厚重历史与灿烂文化[2]。她的美,是无与伦比的。
目录
名词解释
气候灾害是指由气候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干旱灾害、洪涝灾害、风灾(包括台风、狂风、风暴潮)等,以及由此引起的土地沙漠化、沙尘暴、盐碱化、山体滑坡、泥石流、农作物生物灾害等。
气候灾害的种类
气候灾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低温冷害。指农作物生长发育时期,实际气温比所要求的气温偏低(一般在0℃以上),引起作物生理机能破坏或生育期延迟,导致农业减产的现象。根据发生季节以及对不同作物的影响,分为3种:春季低温冷害,多发生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影响该地区早稻生产;秋季低温冷害,亦发生于上述地区,影响晚稻生产;夏季低温冷害,多发生于东北地区,影响该地区玉米、高粱、大豆等作物生产。
(2)霜冻与冻害。指温度剧烈降低(一般<0℃),引起农作物或牲畜死亡的现象。发生于作物尚未成熟或开始越冬及作物刚开始生长发育的初霜日及终霜日前后的冻害,称为霜冻。当有霜出现时,称为白霜;无霜出现时,称为黑霜。有霜并非一定伴有霜冻。发生于冬季作物休眠期的冻害,称为寒冻害。
(3)干旱。指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河流、水库干涸,工农业用水发生困难的现象。
(4)涝灾。指某时期降水量或融冰化雪量偏多,引起河流、湖泊、水库水位上涨,农田、工矿用地等受淹的现象。
(5)干热风。指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灾害性天气,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农作物影响很大。
(6)风害。指风力超过一定强度(一般大于7级)所引起的破坏现象。如台风,龙卷风,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空间范围小,时间尺度短,但风力强,破坏力大;雷暴大风(飑线),一种范围很窄、有强风并伴随雷暴大风的对流性天气带。风沙,大量尘土沙粒被大风卷入空中,随风在空中飘移,破坏地表层土壤,使空气混浊,能见度急剧变坏的现象。
(7)冰雹。指直径在5毫米以上的固体降水物。是一种以砸伤为主的气候灾害, 对工农业生产及生命财产都可造成重大损失。它局地性强, 季节性明显 (多发生于夏季强对流云中), 来势急, 持续时间短, 破坏力大。
参考文献
- ↑ 中国汉字: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搜狐,2019-05-26
- ↑ 汉字演变简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汉字字形看五千年社会变迁,搜狐,20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