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的起源
氣功 |
氣功的起源最近中國香港的新一任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採訪時說道,自己是通過練習25年的氣功養生的,這一條新聞也是瞬間上了熱搜,廣大觀眾也是對這個氣功有了興趣,所以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講這個氣功的起源。[1]
氣功發源地是中國。氣功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有關氣功的內容在古代通常被稱為吐吶、行氣、布氣、服氣、導引、煉丹、修道、坐禪等等。中國古典的氣功理論是建立在中醫的養身健身理論上的,自上古時代即在流傳。原始的氣功一部分稱為「舞」,如《呂氏春秋》所說的「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春秋戰國時期,一部分氣功被概括於「導引按蹺」之中。中醫專著《黃帝內經》記載「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積精全神」、「精神不散」等修煉方法。
《老子》中提到「或噓或吹」的吐納功法。《莊子》也有「吹噓呼吸,吐故吶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的記載。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帛書《卻穀食氣篇》和彩色帛畫《導引圖》。《卻穀食氣篇》是介紹呼吸吐吶方法為主的著作。《導引圖》堪稱最早的氣功圖譜,其中繪有44幅圖像,是古代人們用氣功防治疾病的寫照。
原始的氣功沒有名稱,以後一部分稱為「舞」,如《呂氏春秋》所說的「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春秋戰國時期,氣功被概括於「導引按蹺」之中,如《素問·異法方宜論》的「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而散見於歷代名家著作中的靜坐、坐忘、禪定、胎息、行氣、服氣、調氣、周天、內丹等也都屬於氣功的內容。至於「氣功」一詞,最早見於晉代道士許遜所著《淨明宗教錄》一書,即使這是後世託名之作,那麼最晚也在隋唐時期。在隋唐以後才出現的《中山玉櫃服氣經》記載:「氣功妙篇,氣術之道略同……」,但在內涵上與我們現在所說的氣功不完全一致。現在所通用的氣功,則是在50年代建立了北戴河氣功療養院之後才逐漸得到推廣的。
氣功大致是以調心、調息、調身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調心是調控心理活動,調息是調控呼吸運動,調身是調控身體的姿勢和動作。這三調是氣功鍛煉的基本方法,是氣功學科的三大要素或稱基本規範。
《黃帝內經》記載:「中央者,地平以濕,地所有生萬物也眾,民雜食而不勞,其病多萎厥寒熱,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從中央出也。」說明氣功發源於中原的黃河流域。由於考古學的發展,許多氣功文物相繼發現當時,考慮到氣功一詞雖不見《詞典》、《辭源》、《辭海》里,但在民間卻廣為流傳,是一個口頭傳用的大眾詞彙。另一個原因是,能治療疾病的方法主要以鍛煉呼吸為主,兼而有調身、調心內容,而且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呼吸方法,所以就用氣功療法名稱了。至於理論解釋是在以後的探索中,依據中醫理論而來。後來形成的氣功熱潮中,人們附會了一些氣功理論,或從不同角度推論了一些氣功理論,把氣功複雜化了。儘管如此,對氣功鍛煉方法本身不會有何影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