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氧化锌,俗称锌白,是锌的一种氧化物。难溶于水,可溶于酸和强碱。氧化锌是一种常用的化学添加剂,广泛地应用于塑料、硅酸盐制品、合成橡胶润滑油、油漆涂料、药膏、粘合剂、食品、电池阻燃剂等产品的制作中。氧化锌的能带隙和激子束缚能较大,透明度高,有优异的常温发光性能,在半导体领域的液晶显示器、薄膜晶体管、发光二极管等产品中均有应用。此外,微颗粒的氧化锌作为一种纳米材料也开始在相关领域发挥作用。[1]

氧化锌

目录

基本简介

氧化锌是锌的氧化物,难溶于水,可溶于酸和强碱。它是白色固体,故又称锌白。它能通过燃烧锌或焙烧闪锌矿(硫化锌)取得。在自然中,氧化锌是矿物红锌矿的主要成分。人造氧化锌有两种制造方法:由纯锌氧化或烘烧锌矿石而成。氧化锌作为添加剂在多种材料和产品有应用,包括塑料、陶瓷、玻璃、水泥、润滑剂[2]、油漆、软膏、粘合剂、填隙材料、颜料、食品( 补锌剂)、电池、铁氧体材料、阻燃材料[3]和医用急救绷带等。[2]

理化常数

CAS编号 EINECS号 InChI编码 化学式 分子量 外观 相对密度 熔点 1314-13-2

215-222-5

InChI=1/O.Zn/rOZn/c1-2 ZnO 81.39 白色固体 5.606 1975 °C(分解)

沸点 在水中溶解度 能带隙 标准摩尔生成焓 标准摩尔熵 MSDS编号 EU分类 闪点 2360 °C 0.16 mg / 100 mL(30 °C) 3.3eV -348.0 kJ / mol 43.9 J / (K · mol) ICSC 0208

对环境有害(N)

1436 °C

警示性质标准词

R50/53(对水生生物有剧毒,可能对水生环境造成长期的不良影响)

安全建议标准词

S60(物质及容器必须按危险废物放置)、S61(防止排向环境)

基本性质

物理性质

氧化锌晶体有三种结构:六边纤锌矿结构、立方闪锌矿结构,以及比较罕见的氯化钠式八面体结构。纤锌矿结构在三者中稳定性最高,因而最常见。立方闪锌矿结构可由逐渐在表面生成氧化锌的方式获得。在两种晶体中,每个锌或氧原子都与相邻原子组成以其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结构。 八面体结构则只曾在100亿帕斯卡的高压条件下被观察到。

纤锌矿结构、闪锌矿结构有中心对称性,但都没有轴对称性。晶体的对称性质使得纤锌矿结构具有压电效应和焦热点效应,闪锌矿结构具有压电效应。

纤锌矿结构的点群为6mm(国际符号表示),空间群是P63mc。晶格常量中,a = 3.25 埃,c = 5.2 埃;c/a比率约为1.60,接近1.633的理想六边形比例。在半导体材料中,锌、氧多以离子键结合,是其压电性高的原因之一。

氧化锌的硬度约为4.5,是一种相对较软的材料。氧化锌的弹性常数比氮化镓等III-V族族半导体材料要小。氧化锌的热稳定性和热传导性较好,而且沸点高,热膨胀系数低,在陶瓷材料领域有用武之地。

在各种具有四面体结构的半导体材料中,氧化锌有着最高的压电张量。该特性使得氧化锌成为机械电耦合重要的材料之一。

在室温下,氧化锌的能带隙约为3.3 eV,因此,纯净的氧化锌是无色透明的。高能带隙为氧化锌带来击穿电压高、维持电场能力强、电子噪声小、可承受功率高等优点。氧化锌混入一定比例的氧化镁或氧化镉,会使能带隙在3-4 eV之间变化。

即使没有掺入任何其它物质,氧化锌具有N型半导体的特征。N型半导体特征曾被认为与化合物原子的非整比性有关,而对纯净氧化锌的研究则成为一个反例。使用铝、镓、铟等第III主族元素或氯、碘等卤素可以调节其N型半导体性能。而要将氧化锌制成P型半导体则存在一定的难度。可用的添加剂包括锂、钠、钾等碱金属元素,氮、磷、砷等第V主族元素,铜、银等金属,但都需要在特殊条件下才具有效用。

化学性质

氧化锌主要以白色粉末或红锌矿石的形式存在。红锌矿中含有的少量锰元素等杂质使得矿石呈现黄色或红色。氧化锌晶体受热时,会有少量氧原子溢出(800 °C时溢出氧原子占总数0.007%),使得物质显现黄色。当温度下降后晶体则恢复白色。

当温度达1975 °C时氧化锌会分解产生锌蒸气和氧气。单质碳可用于氧化锌中锌的还原,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

· ZnO + C → Zn + CO

氧化锌是一种两性氧化物,难溶于水或乙醇,但可溶于大多数酸,例如盐酸:

· ZnO + 2HCl → ZnCl2 + H₂O

同时可以与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锌酸盐,例如与氢氧化钠反应:

· ZnO + 2NaOH + H2O → Na2[Zn(OH)4]

氧化锌在脂肪酸中可发生缓慢的反应,生成相应的羧酸盐,如油酸盐和硬脂酸盐。氧化锌可以与硫化氢发生反应,在工业生产中该反应常用来除去混合气体中的硫化氢:

· ZnO + H2S → ZnS + H2O

氧化锌与浓氯化锌水溶液混合时生成碱式氯化锌,具有类似水泥的硬化性质,常用于牙科手术。氧化锌和磷酸反应生成的四水合磷酸锌(Zn3(PO4)2·4H2O)也具有相同的性质。

氧化锌与镁粉、铝粉、氯化橡胶、亚麻籽油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发生起火或爆炸的危险。含有氧化锌的软膏与水混合暴露在紫外线光下则可产生过氧化氢。

制法

工业制法

每年会生产用于工业用途的氧化锌105吨,生产方法主要有三个途径。

间接法(法国)

纯的金属锌在石墨坩埚中熔化后,在高于907℃(通常在1000℃左右)的温度下蒸发形成锌的蒸汽,蒸汽在空气中被氧气氧化产生氧化锌,这个氧化过程会发出闪亮的光同时伴随着温度的降低,随后氧化锌颗粒通过一根冷却传送管被收集在一个集尘室里。这个合成方法是在1844年被法国人LeClaire普及推广开的,因此该法也被称作法国法。此法得到的产品一般是平均尺寸0.1至几个毫米的氧化锌颗粒。按重量计,世界上大部分的氧化锌是由这个方法制造的。

直接法(美国)

直接法以不纯的含锌化合物比如炉甘石或金属锌精炼后的副产物为原料的,原料先用碳(比如无烟煤)加热还原生成锌蒸汽,接着蒸汽用间接法氧化成氧化锌。因为原料的纯度较低,所以直接法得到的最终产物相比间接法的产品质量要低一些。

化学湿法

一小部分的工业产品是以纯的锌盐水溶液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碳酸锌或氢氧化锌沉淀。沉淀经过过滤、洗涤、干燥后在800°C左右的温度下焙烧得到产品。

实验室制法

有许多专门用于合成科研和某些特定用途的氧化锌的方法。可将这些方法根据所得氧化锌的形态(块状氧化锌、氧化锌薄膜、氧化锌纳米线)、合成温度(接近室温的低温或温度接近1000 °C的高温)、处理方法(气相沉积或溶液生长)或其他参数分为多种。

大体积的单晶(体积达几个立方厘米)通常是用气相转移法(气相沉积法)、水热合成法或熔融生长法制备。但是因为氧化锌的蒸汽压很高,所以熔融生长法不适用于培养氧化锌单晶。气相转移法生长氧化锌单晶较难控制,这使得在制备氧化锌的单晶时倾向于使用水热法。氧化锌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法、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法、电化学沉积法(Electrophoretic deposition)、脉冲激光沉积法、溅射、溶胶凝胶法、原子层沉积法、喷雾热解法等。

实验室中通常是用锌棒作为阳极电解碳酸氢钠水溶液的方法来合成氧化锌白色粉末的。这个方法会生成氢氧化锌和氢气。氢氧化锌加热分解成氧化锌。

Zn + 2 H2O → Zn(OH)2 + H2

Zn(OH)2 → ZnO + H2O

基本用途

标定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基准物质在锰的氧化还原容量法测定中用以沉淀盐类易水解的元素,如铁、铬、钒、钛和锆等用作硫化氢吸收剂、颜料、半导体。

用于静电湿法复印、干法转印、激光传真通讯、电子。

注意事项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吸入氧化锌烟尘引起锌铸造热。其症状有口内金属味、口渴、咽干、食欲不振、胸部发紧、干咳、头痛、头晕、四肢酸痛、高热恶寒。大量氧化锌粉尘可阻塞皮脂腺管和引起皮肤丘疹、湿疹。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LD507950mg/kg(小鼠经口)

危险特性:与镁、亚麻子油发生剧烈反应。与氯化橡胶的混合物加热至215℃以上可能发生爆炸。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烟气。

燃烧(分解)产物:自然分解产物未知。

相关措施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作业工人建议佩戴防尘口罩。

眼睛防护:必要时可采用安全面罩。

防护服:穿紧袖工作服,长筒胶鞋。

手防护:戴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拉开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

食入:误服者,口服牛奶、豆浆或蛋清,洗胃。就医。

灭火方法:不燃。火声周围可用的灭火介质。

安全信息

包装等级:III 海关编码:3824909990 危险品运输编码:UN30779/PG3 WGKGermany:2 危险类别码:R50/53 安全说明:S60-S61-S7/9 RTECS号:ZH4810000 危险品标志:N:Dangerousfortheenvironment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