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水上長城》是吳煙痕寫的一篇散文,內容是什麼,來給大家介紹《水上長城》原文及賞析。

目錄

原文

洪峰就要來了!

水情預報如同戰鬥的號角,響徹了工地,激盪在每個人的心頭,真像衝鋒號吹響前的瞬間,緊張、嚴肅,扣動心弦! 直通峽谷的路上,塵土飛揚,喇叭頻響,載重的車隊,滿載麻袋、草袋、黃土、水泵等防汛器材,像一條飛行的蒼龍,滾滾而去。走在山頭上、河邊上的人們,總是注視着黃河,警惕着每一個浪頭,仿佛洪峰眨眼之間就要來到,一場搏鬥馬上就要展開。

防洪戰線的前哨陣地——上橫圍堰,戰鬥的氣氛更加濃密。推土機拉着巨大的鋼碾子,滾過寬闊的堰頂,把鬆土碾得堅實、平整;右邊,和混凝土高牆的連結口上,三部大夯打得又快又猛,吭吭震響;堰前,石工在搬運石塊,鋪砌堰坡,用它抵禦洪峰的衝擊;堰後,機械工在安裝水泵,準備排除積水; 堰上,電工在檢查線路,加強照明設備;……整條圍堰上,熱火騰騰,機械聲、號子聲響成一片,雄壯而和諧,充滿了自信。

這是一九五八年八月,三門峽建設者第一次和洪水展開搏鬥的前夕。這時,我站在圍堰上,昂首西望,想看看洪峰究竟有多大的氣勢,究竟有多猛的暴力。可是,在我眼前,在遙遠的天邊,塵煙迷濛,莽莽蒼蒼,分不清哪是天上的流雲、哪是地上的飛沙,天上地下一片淡黃,就像一幅巨大的沙幕,從天空垂掛而下,遮住了叢山峻岭,只透出高崗、峰巒的一片淡影。我仔細地尋覓黃河,才從那昏黃的濃霧中把它分辨出來,只見它勢如九曲蟠龍,從蒼茫的高原上蜿蜒而下,千里水波,垂空落地,仿佛正是它駕馭着這昏黃的流雲和飛沙,滾滾東流,一瀉千里。

頃刻,夜幕撒下了,工地上唰地亮起了萬千燈火。忽聽得呼呼的風聲,從西邊傳來,越來越近,越來越大,真像山呼海嘯。我西望漆黑的夜空,身上並不感到涼意,敞開的衣襟也不飄動,「怪! 怎麼只聽風聲不見風勢呢?」

「洪峰來了!」一聲喊叫平地衝起,嘩的一聲,人們湧上了圍堰。還沒有站穩腳跟,嘣! 圍堰下突然響起一聲巨響,我低頭一望,只見洪峰的第一個浪頭正撞上圍堰,浪碎花落,激流喘息,接着,潮水向上直涌。

圍堰上秩序井然,防汛隊員們堅守着各自的崗位,一雙雙銳利的目光,注視着每一個浪頭。而在他們的背後,強大的聚光燈群發射出雪白的光華,照耀着鋼筋混凝土建築物——梳齒工程。起重機的紅色訊號燈一閃,巨大的吊罐掠空而過,暴雨般的混凝土傾瀉而下。同時,巍巍聳立的鋼筋上,飛起了電焊的幽藍幽藍的火焰。

第一次洪峰過去了。洪峰來得猛,退得快,可算是戰前的偵察吧。它萬萬沒有想到,我們的前哨陣地已經建立起來了。摸透了黃河脾氣的人們,知道更大的洪峰就要到來,因此,我們的防洪戰線,特別是上橫圍堰,將要受到嚴峻的考驗。

接連兩天,在遙遠的西邊,雷聲隆隆,電光閃閃。烏雲、狂風向三門峽漫捲而來。高空作業的木工、電焊工、鋼筋工……被迫放下手中的工具,走下了腳手架。神門吊橋在九級風暴的襲擊下,搖搖晃晃,被迫停止了交通,人們只好從下游半公里的鋼橋繞到工地。

風來了,雨來了,閃電來了,雷鳴來了,第二次更大的洪峰來了! 低沉的烏雲壓進了峽谷,頓時天昏地暗,好似茫茫的黑夜即將來臨。一道閃電,撕裂了片片雲層;一聲炸雷,暴雨就像潑下的山洪,灌滿了峽谷。西望黃河,遠山、天空、高原、濁浪似乎混為一體,迷迷濛蒙。只有在三百米視線以內,才看清排山倒海的浪頭,有如下山的猛虎,出海的蛟龍,狂呼怒嘯,猛撲過來。只見它一頭撲進鬼門,鬼門裡一聲巨響,溢流橋和鬼島的連結口被衝垮了;又見它一頭衝進神門,神門裡也是一聲巨響,衝倒了泄水道上六百噸的鋼鐵橋墩,一浪捲去,不見了蹤影,當它撲向人門,屹立在前哨陣地的上橫圍堰,把飛濤激浪猛頂回去。洪峰怒嘯了,一排排的大浪齊頭衝擊過來,飛涌而上,直撲堰頂。

堰頂上,防汛隊員們迎着暴雨,踩着污泥,汗水和雨水一起流淌,壘起了麻袋,墊好了石塊,把堰頂加得又高又寬。堰後的斜坡上,一行又一行的隊伍,飛快地傳遞着麻袋、石塊。這條條運輸線,就像是鋼鐵的支撐,撐住了圍堰,撐住了堰上的人的長城。

暴雨更猛,狂風更緊,洪峰更狠,它沖向圍堰和混凝土高牆的連結口,剛剛填堵起來的連結口上漏水了,兩個飯碗大的洞口,噴射着泥漿一般的黃水。這時,正在工棚里等候搶險任務的預備隊員,嘩的一聲衝上了圍堰,有的扛着麻袋,有的抱着草袋,有的背着石筐,眨眼工夫就在洞口上堆起一道圍牆。可是,黃水並不伏貼,一忽兒向上冒,一忽兒向下鑽,就像一把把利刃猛穿猛削,把淤積土撕開了條條裂縫,土塊撲達撲達的落了下來。洞口在擴大,圍牆內的積水越漲越高。

預備二隊上來了,他們分成三排,從坡下一直排到堰頂上,兩步一人的距離。只見手一伸,一筐細沙卵石接過來了,手一甩,就遞過去了。那靈活的身姿,輕快的手勢,簡直是一場優美健壯的舞蹈! 一筐筐的細沙卵石投下去了,順着水流湧進了洞口,塞住了洞口。同時,吸水管插進了圍牆裡的積水中,兩台抽水機一開,眨眼功夫就把積水抽光了。

暴雨停了,烏雲散了,洪峰的浪頭更大了,濤聲更響了。這時,高聳的塔式起重機又閃起紅色的訊號,高空中的木工又開動電鋸,鋼筋工又在綁紮鋼筋,電焊的火花又上上下下地閃爍起來。

防汛隊員們面對着飛涌而來的洪峰,是這樣沉着、堅定、充滿自信! 好似變化萬千的洪峰緊攥在他們的手中!你看,洪峰就在他們的面前撞得粉碎,聲嘶力竭地從高高的圍堰下逃向神門。

上橫圍堰,這條防洪戰線的前哨陣地,一連打退了洪峰的五次進攻。

這天的水情預報說,下午五時,將有一萬三千秒公方的洪峰到來。這是五十年來沒有過的特大洪峰。可是,人們卻說:「去看看洪峰吧!」好像是在假日裡互相邀約,去飽覽壯麗的奇景。

高大的圍堰上,擠滿了看洪峰的人。防汛隊員們依然腳蹬皮靴,手拿工具,嚴陣以待。可是他們也都神態悠閒,談笑風生,只等洪峰來到。

這時,落日正在群山之上,反射出的萬道金光,染紅了飄蕩的白雲、湛藍的晴空,就連綿亘的群山、巍峨的峰巒也都透出淡淡的紅光。就在這火紅的落日之下,垂掛着一條金閃閃的飄帶。呵,這是黃河! 它蜿蜒在群山之間,又嵌進雪白雪白的沙灘,抖動着一身金光。目下,空氣是這樣透明,景色是這樣壯麗,沒有狂濤,沒有怒嘯,沒有大風,沒有沙塵,這一切,完全沒有洪峰即將到來的徵象。

剎那間,狂風突然從天邊衝起,又猛撲下來,一瀉千里。這雄渾的聲音里,仿佛有大海的怒號,有森林的呼嘯,它使高原搖晃,峭壁顫抖,大地震盪。「洪峰來了! 洪峰來了!」 千百雙眼睛直盯住高懸在落日下的峽口,只見亮光一閃,噴出的萬道金光,如同天庭里劈下的雷火。一匹高大的駿馬從雷火里猛竄出來,昂頭長鳴,飛馳而下,迸裂着滿身的金火;在它的後面,黃塵滾滾,殺聲震耳,無數匹烈馬狂嘯奔馳;眨眼間,千里洪峰衝下了西北高原,湧上了寬闊的河床,漫滿了河灘。這時,領頭的洪峰增多了,寬蕩蕩的河上突然崛起一道高牆,金光閃閃,轟轟震響,向前飛涌,好像要把兩岸的絕壁推倒,直撲三門峽,直衝我們腳下的沙石圍堰,那浪頭,像無數顆炮彈轟來;那激流,像無數把利刀劈來。可是,這道鋼鐵的前哨陣地巍然挺立,硬逼着洪峰流進了神門,湧進了鬼門。

人們像洪峰一樣,順着圍堰湧上了混凝土高牆,向下一望,鬼門、神門的兩路洪峰正在匯合,掀起的萬丈波瀾,奔騰翻滾在南半個河床上。真像一條發威的孽龍呵! 那閃動的金光,像它的金鱗;那深陷的漩渦,像它的眼睛; 那霹靂的濤聲,像它在怒吼,在咆哮! 可是,它只能順着防洪戰士們築起的銅牆鐵壁向東流去,只能順着我們征服洪峰的人們腳下流去。

這時,人們的眼睛不約而同的射向「中流砥柱」,那屹立在雄濤怒浪中的石峰,千萬年來,迎頭抗擊狂風暴雨,挺胸抵擋急流洪濤,閱盡了山河的變遷,日月的旋轉,可是它依然像一個雄偉的巨人,那樣鎮定、那樣自信的屹立着! 從古至今,屹立在人們的心頭,直到永遠永遠……

賞析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萬里長城歷來是抵禦侵襲、保衛自己的象徵,是人力和智慧的偉大結晶。《水上長城》的寓意,正源於此:1958年8月,三門峽建設者,在防洪戰線的前哨陣地——上橫圍堰,築起了宏偉的「水上長城」,抗擊和制服了五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如同萬里長城一樣,「水上長城」使中國人民自豪和自信。

讀完全文,最強烈的感覺是仿佛親臨了抗洪鬥爭的現場,目擊了整個過程。這種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是怎樣形成的呢?

首先,作者細緻入微的觀察、體驗,是成功的基礎。完全可以肯定,作者必定親身經歷了這場鬥爭,不是隔山看花、隔岸觀火,而是以一個抗洪戰士的身份活躍在第一線。否則,他就不可能那麼傳神地描繪出各種場面來:搏鬥前夕,「備戰」氣氛瀰漫前線,各種機械在動作,各類工人在忙碌,呼呼的風聲傳來,身上卻並無涼意;洪峰的第一個浪頭襲來,其狀如何? 加固圍堰的工作步驟又如何? 都有真切的描寫。第二次更大的洪峰到來之前,九級風暴的肆虐,襲來之時,天昏地暗、電閃雷鳴、暴雨如潑、排山倒海,把「六百噸的鋼鐵橋墩,一浪捲去」。防汛隊員的英勇堵漏,也被有條不紊地敘寫出來。而當最大的洪峰降臨時,防汛隊員充滿自信的神態,黃河困獸猶鬥的猙獰面貌和它被制服後的情景,都寫得歷歷在目。所有這一切描寫,使本來對洪峰一無所知或者知之不詳的讀者頓時變陌生為親見。這當然離不開作者大量的貼切比喻,而妙喻的覓得,離得開作者的細緻觀察嗎?

其次,是作者相當完整地按照事件發展的全過程,漸次寫來,便逐步把讀者引領進抗洪鬥爭中去,也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偉大搏鬥。「備戰」階段,公路上車隊奔馳、塵土飛揚; 人們注視黃河的眼光,何等警惕;上橫前沿,更是熱火騰騰,一派「雄壯而和諧」、「充滿了自信」的氣概,你能不振作起來嗎? 前五次洪峰,第一次寫得簡略,因為只是小試鋒芒,但你已能預感到更大衝擊的威脅。第二次洪峰,果然厲害,而且由於這是抗洪者真正嚴峻考驗的初次來臨,故而寫得詳盡,寫得緊張,讓人有喘不過氣的感覺。其餘三次,大概無甚特別,便一筆帶過。然後,寫及第六次,也是頗具特色的一次: 洪水最烈,但防洪戰士卻已經擺脫了前幾次英勇而又緊張的心態,依然是嚴陣以待,卻「神態悠閒,談笑風生,只等洪峰到來」,真所謂「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與洪水較量過幾番的人們,知己知彼,已穩操勝券了。這時,讀者也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只等着看洪峰如何再次表演,相信有驚無險,「人定勝天」。有條有理,有詳有略、富有變化地敘寫「水上長城」的戰鬥經歷,重現了撼天動地的一幕,也是使讀者如臨其境的一個重要原因。

作者構思的巧妙在於: 明里以事件的進程為線索,內里,則以「水上長城」的戰鬥心態貫穿。事件起伏變化着,而戰士的心態,則始終是「自信」的。一動一靜,里外兩條線索暗中糾合着,很好地突出了這場鬥爭的特點: 在戰略上蔑視洪水,在戰術上重視洪水。「備戰」時就是「充滿了自信」,第一次頂住了洪峰,信心自然大增,第二次,更是「沉着、堅定、充滿自信」,而當獲悉特大洪峰將來時,更是自信到產生「飽覽壯麗的奇景」的心情。

作品的反襯手法也是出色的。詩云:「蒼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又云: 「魔高一丈,道高一尺」,極寫洪水的狂暴兇惡,使其形象鮮明並不是懾服於它,而是更有力地襯托出「水上長城的威力」,從而能自然而然地表達出在征服自然的鬥爭中人定勝天的深刻主題。這個主題沒有直接點出,但人們讀到最後一段「中流砥柱」 的讚美文字時,心中聯想到、體會到的,不正是「人,才是真正的不可衝垮的中流砥柱」 這個心得嗎? [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