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轆轤(紅山飛雪)
作品欣賞
水井,轆轤
自古,人類就逐水而居。
就像那些草,那些魚,那些樹木。生靈萬物,都離不開水,水是生命之源。
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河流,被不同的民族稱之為「母親河」。尼羅河,伏爾加河,亞馬遜河,黃河……河流,滋養着世界上的生物,讓這個世界多姿多彩,充滿生機,讓我們人類,得以繁衍生息,綿延不絕。
人類在不斷繁衍,河流卻逐漸在減少。人和動物,都遭遇到了缺水的危機。
於是,人類從河邊,走向原野、山區。人口,不斷繁衍、發展、擴張,漸漸形成了村邑和城郭,距離河流越來越遠,逐水而澤的生活,已經成為古老的傳說。於是,人們開始向地下尋找,尋找那些深藏於地下的水源,來滋養人和動物,莊稼、花草和樹木。於是,人類發明了水井。
關於水井,有這樣的記載:唐人孔穎達在為《易經·井》作疏時解說道:「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謂之為井。」 明代文震亨《長物志·鑿井》里說:「鑿井須於竹樹之下,深見泉脈,上置轆轤引汲,不則蓋一小亭覆之。」《長物志·鑿井》介紹了鑿井時尋找水源的重要,同時,還出現了「轆轤」這個概念。
中國已發現最早的,是浙江餘姚河姆渡古文化遺址水井,其年代為距今約5700年。由此推斷,原始形態的井的出現,還要早得多。
水井的發掘,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從最初的茹毛飲血,刀耕火種,進入了農耕文明時期。於是,水井,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具有濃重的文化色彩。前蜀毛文錫在《贊成功》詞裡面寫道:「昨夜微雨,飄灑庭中,忽聞聲滴井邊桐。」唐代李煜的一首《採桑子》有「轆轤金井梧桐晚,幾樹驚秋。」這樣的詩句。張籍《楚妃怨》裡面寫道:「梧桐葉下黃金井,橫架轆轤牽素綆。美人初起天未明,手拂銀瓶秋水冷。」姜夔在他的《齊天樂》裡面說:「庾郎先自吟《愁賦》,淒淒更聞私語。露濕銅鋪,苔侵石井,都是曾聽伊處。」這麼多的詩人把水井寫進自己的詩句里,可見水井也是詩人們喜愛的意象之一。
北方的山區,山高水深,從深深的水井裡汲水很困難。於是,人們就發明了一種汲水的工具——轆轤。據《物原》記載:「史佚始作轆轤」。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中國已經發明了轆轤。到春秋時期,轆轤就已經流行。轆轤的製造和應用,在古代是和農業的發展緊密結合的,它廣泛地應用在農業灌溉上。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葵》裡面說:「井別作桔槔、轆轤。」宋代朱敦儒有《念奴嬌·中秋月》詞裡面有:「參橫斗轉,轆轤聲斷金井。」之句。這就是人類的智慧之所在。離開了河流,可以向下掘井;井水太深,汲水吃力,人們就開始發明取水的工具。
人類的生活方式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着的,但在北方的山區,用轆轤汲水的方式,幾千年來,似乎就沒有改變過。我們的祖先是多麼聰明智慧啊,一種工具,一直沿用了幾千年,未曾有大的改變。世界上,還真找不出太多的例子。這是因為古人的發明,近乎完美,沒有給後人留下改進的空間。
北方山區村落的房屋,總是圍繞着水井展開的。無論山勢的走向如何,坎上、坎下,還是山坡修房蓋屋,不能離水井太遠,也不能太近。不能太遠的原因自然不必說,為什麼不能太近呢?好像沒有人能說清楚。
漸漸的,水井就成了一個村子的中心。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小路,四通八達,從村子的各個角落,通向水井。生活在村子裡的人,祖祖輩輩,無論男女老幼,都是喝一口井裡的水長大的。在他們的心目中,水井就是家鄉。家鄉的水井裡面,始終有一輪時圓時缺的月,在蕩漾。那裡面,成了他們鄉愁之所系。所以離開家鄉,就有了「背井離鄉」的說法。
曾經有一部《轆轤,女人與井》的電視劇,大約是說女人的一生與水井,轆轤緊密相關。我們這裡,一般而言,轆轤與井,是屬於男人的。水井很深,搖着轆轤把長長的繩子放下去,再一輪一輪搖上來,需要力氣,也需要耐力。女人,孩子,年紀老的人,是做不來的。村里每一條通向水井的小路,都是坎坎坷坷,磕磕絆絆的石板小路。也是村子裡最美的路。每年夏天,小路兩旁,都會長滿了青青的草,開滿了各種各樣的鮮花。有水的地方,就會生機盎然。
水井與轆轤是一對患難夫妻。一個地上,一個地下;一個涵養,一個守望。日日夜夜,春來暑往,總是廝守在一起,無怨無悔,不離不棄。井口的青石板被一雙雙腳步琢磨得凹凸不平,轆轤的搖把被一雙雙打手摩挲得油光鋥亮,轆轤與水井,和村子裡的鄉親們,仍舊把一個個山裡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水井是一汪難了的深情,轆轤是一架不散的堅強,相互支撐着,走過一個又一個平靜的日子。
轆轤和井,同村子裡那些貧賤夫妻一樣,見慣了興衰,看淡了榮辱,甘於平淡。
山裡的人,一茬一茬離去了。有的走向山外,有的長眠于山里。轆轤和井,還在。在歲月的風霜里,在時光的雨雪裡。轆轤和井,成了村子裡最老的人,比歲月還要老。
作者簡介
紅山飛雪,孫國華,內蒙赤峰市人。作品散見於《人民文學》《兒童文學》《中國校園文學》《小品文選刊》《四川文學》《意林》《語文報》《電影報》等報刊。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