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關長城
水關長城[1]坐落在延慶區八達嶺鎮石佛寺村,國家4A級景區。因其獨特的水門箭樓建築方式,故名水關長城。
水關長城建於險谷口,八達嶺長城的東段部分,東起「川字一號」,西至京張鐵路,全長6.8公里,以奇、險、陡、堅著稱。它修建於明代,是八達嶺長城中保存最精固的一段,地處關溝中部,七十二景似明珠般散落於長城四周,彈琴峽、金魚池、石佛寺、駱駝石等諸多景點融於方圓500米空間,為遊客提供豐富的旅遊資源。
目錄
主要景點
金魚池原址在彈琴峽隧道南口約50米的路基下,原地曾有水潭,潭中天生一尾大金魚。民間傳說,要是關溝天旱,只要淘一淘金魚池,就會下雨,十分靈驗。後來泉斷池涸,金魚不存。八十年代建設公路,要從金魚池經過,特意建了一個石龕,內建方池,額書「金魚池」,並將施工中出土的有七百年歷史的元代石刻,五尊「三世佛」安置池前。九十年代,修建八達嶺高速公路,借用石佛寺溝泉水,將金魚池遷建於此處。
在彈琴峽隧道口,浮雕着一尊兩米多高的佛像,民間傳說是楊五郎像。相傳在這個岩坎下臨溪谷是關溝最險要的地段,傳說中的「五鬼頭」經常作祟,於是雕刻此佛像作為鎮物,保佑來往行人平安。
1986年在對金魚池進行遷址時,出土了有700多年歷史的元代石刻,這些石刻古樸的雕刻技法和特有的服飾,形象反映了當時的雕刻工藝和社會形態,為保護好這些文物,在水關長城景區入口築台陳列,供遊人觀賞。
「川字一號」樓
沿着水關長城向東,過二道門、三道門,即可以看到一座雄偉的敵樓,敵樓下台階高達90厘米,是沿線長城所僅見,敵樓六孔雙層,建築巧妙,卷洞上距地3.5米有一橫匾「川字一號」,此敵樓是八達嶺沿線長城東部起始點,位於川草花頂山下,「川字一號」樓由此得名。
詹天佑,廣東南海人,出生於1861年,1881年自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回國,1905年受命任京張鐵路總局工程師,在飽受外國列強欺辱下,用四年時間修築了201公里的京張鐵路,比預計提前兩年完工,並克服直線距離1000米需爬升33米高程的築路難題,發明了「人」字形道岔,為中國人爭了一口氣。詹天佑在修築鐵路時,曾經在石佛寺村姬姓人家居住一年之久,關係十分融洽,其所居住的房屋至今保存完好,其子孫亦曾到此瞻仰,2003年在其子孫的大力支持下,把詹天佑曾居住的房屋改設為詹天佑舊居陳列館,供後人瞻仰懷念。
在水關長城景區前停車場東側的山上堆有數塊巨石,狀如駱駝臥于山上,由此得名駱駝石。
從彈琴峽隧道北口下到小溪旁,只見崖壁陡峭,向東不遠,石崖題刻有「彈琴峽、五貴頭」六個大字,這裡原是關溝著名景觀:「彈琴峽」。
古時,這兒峰迴路轉,山清水秀,兩山相峙,石壁相對,清溪中流。溪水從緩坡瀉下,淌流在石罅之間,淙淙有聲,兩岸的石壁為之共鳴,悠揚婉轉,如彈琴聲清脆悅耳,故名「彈琴峽」,元朝詩人陳孚到此,曾寫詩「月作金徽風作弦,清聲豈待指中彈?伯牙別有高山調,寫在松風亂石間。」清代詩人魏源描寫這一勝景是:「無復戰場悲,但尋響琴峽。」
修京張鐵路時,曾將東北面小山和峽谷削為平地,修八達嶺公路,開山鑿洞的泥沙石塊,填平了溝谷。如今石壁題字依存,溪水旋盪於峽谷的優美聲音再也沒有了。
明《西關志》記載,石佛寺在居庸關北一十五里,因以石鑿大悲佛像,故名,明永樂年間建。石佛寺村坐落於廟旁,因廟得名。石佛寺廟於1900年毀於八國聯軍,石佛多毀壞,身首異處。石佛寺於九十年代初修復水關長城時遷至現址復建,在現址築台陳列金魚池出土的五尊盤膝坐式石佛 ,供遊人參觀遊覽。這些佛像是元代遺物,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
五桂頭山洞原是舊京張鐵路一個隧洞,現路基已拆除廢棄不用。洞高7米,寬4米,長30米。五桂頭原名亂柴溝,為關溝七隘口之一,在五桂山下。五桂山本名五龜山,在八達嶺南9里,因山勢如五龜相聚而得名,也叫五貴山。傳說元末,明軍進攻居庸關,亂柴溝有元兵防守,有火家莊火氏五兄弟用火炮轟開亂柴溝,為明立下汗馬功勞。後來,明以火氏五兄弟為蒙古細作的罪名,殺了五兄弟,把五顆人頭懸在附近道旁示眾,人們遂稱此地為五鬼頭。不久,明為了安撫人心,封火氏五兄弟為五顯財神,並立廟於石佛寺西,人們又改稱此地為五貴頭。修京張鐵路時第四次改名為五桂頭。
關帝廟 觀音閣 坐落在彈琴峽谷的石壁上,距地面5米。廟門為天然石洞,上下兩 座廟各一間,上為關帝廟,下為觀音閣。這裡原來只有關帝廟,清同治二年(1863)黃大元中武狀元,第二年重修關帝廟,創建觀音閣。
彈琴峽隧道北口石階下有一個小龕洞,窄小的石券門鐫刻着「彌勒聽音」,彌勒石像刻工組粗獷,高1.45米,寬1.35米,石像成於元代,距今700多年,1900年八國聯軍被侵略者付之一炬,1986年修建八達嶺高速公路時,石佛得以重見天日,依舊以滿面的笑容,諦聽高山流水「彈」出的琴聲。
交通信息
景區圖庫
參考來源
- ↑ 初冬登八達嶺水關長城看【風景】, zol論壇, 201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