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內行星
水內行星是一個科技名詞。
中國漢字的發展成為維繫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步的一條生動鮮明的脈絡[1],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着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2]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字體多樣。
目錄
名詞解釋
設想中的軌道在水星軌道以內的大行星。
行星公轉橢圓軌道的近日點在不斷移動,這種現象稱為近日點進動。水星的近日點進動每世紀達5,601″左右。在考慮其他行星對水星軌道的攝動後,水星近日點還有每世紀約 43″的反常行動。
十九世紀中葉就已測得水星近日點的反常進動為每世紀 38″。儘管此值和實際值之間還存在着偏差,但這種反常進動的存在已被肯定。這種現象在當時從理論上還無法解釋。後來由於發現海王星的啟發,法國天文學家勒威耶設想在水星內側還存在一個行星,這個未知行星對水星的攝動,引起了每世紀43″的近日點進動,這個假說曾為許多人所贊同。如果存在水內行星,它必然非常靠近太陽,從地球上看,它和太陽同起同落,所以平時無法觀測到它,惟有在日全食時,拍攝太陽周圍的天空照片,才有希望發現。可是,多少次日全食的觀測都未找到水內行星。二十世紀初,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巧妙地解釋了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而且其觀測值與理論值之間符合得很好。這樣,似乎可以說,不會存在像水星那樣大小的水內行星了。可是,近年來,人們還是不願放棄在日全食時尋覓未知行星的絕好機會。1970年3月7日在墨西哥和1973年6月30日在非洲發生日全食時,有些觀測者曾發出了已觀測到水內行星的通報,但沒有得到證實。
19世紀中葉人們發現在扣除了其他行星的影響後,水星的近日點每世紀會向東前進43″,因受發現海王星啟發,多數人認為這是因存在水內行星所致。法國天文學家U.勒威耶甚至幾次作了預報,為它準備了「火神星」的名字。即使到今天,搜尋水內行星仍常是日全食觀測的一個重要課題,1973年兩個比利時天文學家聲稱發現了它。實際上,這種進動早在20世紀初A.愛因斯坦已用廣義相對論作了圓滿的解釋,理論與觀測十分吻合,因此現代天文學家基本上否認了它存在的可能。
但也不排除,可能水內行星因為某種力量,一直是水內行星被水星阻擋。
參考文獻
- ↑ 字母文字的演變脈絡:世界所有國家的字母文字都是同出一源,搜狐,2020-09-11
- ↑ 字體的演變:篆書,搜狐,20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