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水岩寺,位于碣石山景区的宝峰台上,又名“宝峰寺”。其北依碣石山的主峰仙台顶;东有一座海拔241米的山峰,挺拔峭秀,怪岩耸立,酷似香炉,名“香山”;西连一道通往仙台顶西部峭壁的坡岭,坡领以顶部山势如冠,名“纱帽山”,宝峰台与香山之间有一道源自仙台顶东部绝壁高处的龙潭洞的涧流潺潺穿过,其地可谓山环水抱,景色异常幽雅、清秀。

目录

简介

水岩寺自明朝万历年间复建以来,又经多次修葺。民国年间的重修工程由1928年夏天从北京退守昌黎、滦县一带的奉军总参议杨宇霆主持。当时,杨宇霆除在仙台顶西部峭壁题刻“碣石”两个大字,又在水岩寺东侧的深涧一方巨岩上题刻有“响水”两字。

其门殿同为天王殿,高矗于古坝台之上,殿内祀有大肚弥勒佛像和四大金刚;居中的正殿雕梁画柱,金碧辉煌,供奉着如来佛祖金身塑像。

1995年,水岩寺复建工程竣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应邀为新修的水岩寺题写了匾额。时隔7年,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法师特来水岩寺察视,并多次主持水岩寺法事活动。如今,水岩寺已交由[[河北[[省佛教协会管理,成为秦皇岛唐山乃至京东地区最有影响的佛教活动场所。

水岩寺一带峰峦环绕,景色秀美,每到春暖花开时节,桃杏如火,樱花似雪,梨枝银白,种种野花开得五彩缤纷,伴着淙淙泉水,游览古寺,畅话春意,颇令人赏心悦目,历来为昌黎的游春胜地。其景在清朝同治年间重修的《昌黎县志》中被列入古碣石十景,名“水岩春晓”。前人曾有诗赞“水岩春晓”之景云:“晓日瞳瞳雨乍晴,山光悦性鸟争鸣。春风吹放花千树,惹得游人尽出城。”

历史沿革

水岩寺之名,以依水傍岩得称。水岩寺为碣石山中的千年古刹,寺中的断碑残碣曾有“唐贞观元年重修”字样,其始建年代可追溯到唐朝以前的隋朝南北朝时期。寺院殿前石栏之中,在辽朝保宁元年(公元969年)曾立有两柱呈八角菱形的经幢,上镌唐开元灌顶国师不空奉诏译,由此可知在昌黎县城(时名“广宁”)建在碣石山麓之初,水岩寺就已成为距离县城最近的佛门重地。

新中国成立后,水岩寺被列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在1955年进行了补修;补修后的水岩寺一直保存完好,但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受到了严重毁坏,地面建筑最终不得不拆除。到90年代之初,水岩寺上移至千佛殿遗址一带复建,再度修筑的水岩寺占地更加宽广,主要建筑充分体现了盛唐时代的建筑风格,异常宏伟、壮观。

2001年水岩寺被省、市宗教部门批准为秦皇岛市唯一正式宗教活动场所。2002年6月28日,由昌黎县政府正式移交省佛教协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法师委派法子存海法师任水岩寺住持,存海法师于7年多的时间,将巍峨的三圣殿、大雄宝殿、天王殿、圆通宝殿都盖了起来,秦皇岛市信徒又多了一个修行的大道场,至2009年底,寺院建设总投资2000多万元人民币,由原来的12.4亩土地,发展到38.78亩,总面积为22200平方米,寮房166间,以一介贫僧,身无分文的存海法师,若非对佛法的坚定信心,以及“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大慈悲心使然,这水岩寺是建不起来的。这也印证了佛法中的“一佛出世,万佛护持”的精神。存海法师谦卑的说“‘光荣归于佛陀’,我只是个靠佛吃饭的一个出家人而已,‘弘法利生’乃出家人之家业。”他感恩所有护持水岩寺的信徒们,所有的功德会回向他们。现在水岩寺已成为秦皇岛、唐山乃至京东地区最有影响的佛教活动场所。[1]

水岩寺源名

到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蒙古骑兵攻入界岭口,围攻昌黎县城不克,放火把水岩寺烧毁一空。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一个名叫“真山”的“大比丘”,到处募化,历经多年,将水岩寺又复建一新,才使之保留下来。原有的水岩寺筑在宝峰台的石砌坝台之上,有石阶通往山门。中院建有大殿,两柱辽代石幢就立于殿前阶栏之内;其后有一古井,井水甘甜清爽,井石有石阶通往又一级平台,其上曾筑有千佛殿,千佛殿内所塑的十八罗汉佛像,个个金光灼灼,其衣褶不爽分,面目不爽毫,眉目不爽忽,颇有鬼斧神工之概。西跨院为清朝后期设立的香山书院,书院前建有山神庙。东跨院较大,有正殿5间,内祀一尊笑颜可掬的大肚弥勒佛铜像;其南建有供香客休憩的5间客厅,中有东、西配房各3间,为僧侣的住室;客厅前筑有一个亭台,名“得月亭”,立足其上可尽览碣石门内外的秀丽风光。

上水岩休粮寺

在碣石山的崇山峻岭中,有两座水岩寺,一座为下水岩寺——即如今重修一新的水岩寺(又名“宝峰寺”),其坐落在碣石山主峰仙台顶南麓的宝峰台上;另一座为上水岩寺,本名“休粮寺”,藏匿在碣石山老绝顶顶峰前高高的坡台上,现仅剩有遗址。在古代,人们一般称下水岩寺为“水岩寺”,而称休粮寺为“上水岩休粮寺”。上水岩休粮寺同水岩寺一样,为古老而神奇的碣石山中的名胜古迹,可惜如今已经风光不再了。[1]

老绝顶别名“绝顶山”,海拔590.7米,在昌黎县城北偏西9公里处;其峰与仙台顶遥遥相望,中间隔着险峰深谷。去老绝顶,得绕行到如今被誉为“葡萄沟”的西山场村,进入其村东头向北拐去的井峪,向北迤俪而行。井峪为与凤凰山巅连的大平顶和老绝顶前的坡岭(其南部突起的山峰名“宵小城”)之间的峡谷,谷中两侧山岩壁立,到处是峭岩怪石。其地往昔松林密布,景色幽深,被古人列入昌黎八景,名“井峪松风”。只叹,如今井峪依然是“石径崎岖幽更深”、“四壁山光列翠华”,但松林却几乎荡然无存,很难再领略“松风千载清风远”的境界,亦无“松风满谷落香葩”之景了。井峪沟深似井,处处有奇景妙境,行至老绝顶前,峡谷被老绝顶顶峰前高大的坡台强行分开,形成两道涧谷。那坡台很大,有五六亩地见方,且较平坦。

上水岩休粮寺就建在其正中处,堪称背依老绝顶顶峰,前览连绵起伏的竞秀奇峰。古庙坍毁已久,现仅剩一些残存的阶石和散乱的砖瓦。庙址前有一个大水坑,密布苇草,系《昌黎县志》记载的“冬夏不涸”的“天池”。此外,寺院旧址西偏北有一座“宝塔”遗址。当地尚能找到两通保存得比较完好的石碑,一通为《重修道者山休粮寺禅林寺碑记》,系明朝正德十年(1515年)镌刻,从碑文记载看,老绝顶一带当时名“道者山”,而“道者山”为”平滦郡”的“名山”,休粮寺在“其间”,并有“存藏祖灵骨塔”一座。

另一通石碑为“大明国嘉靖四十五年正月十五立钟”碑,系休粮寺重修51年后立一新钟的碑记。民国廿二年(1933年)版《昌黎县志》关于休粮寺的记载,比较简单,一处载“休粮寺”,另一处则载“休凉寺”,以“休粮寺”为确。“休粮”一语出自东晋有深远影响的宗教家、思想家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卷十一《仙药》:“……服黄精仅十年,乃可大得其益耳。俱以断谷不及术,术饵令人肥健,可以负重涉险,但不及黄精甘美易食,凶年可以与老小休粮,人不能别之,谓为‘米脯’也。”

从中可知,修仙道土 讲究“休粮”,以服食“仙药”代替米粮,为的是成仙;但普通百姓遇“凶年”也得“休粮”,以“术”等植物的果实替代食粮。唐朝诗人贾岛的《山中道士》中就有“头发梳千下,休粮带瘦容”句。不难想像,休粮寺一带山高林密,植物茂盛,很可能远在唐朝或唐朝以前就被修行的道士或僧人选中,使其地有了浓郁的神秘色彩。

时至今日,“休粮”已成历史,休粮寺也变成历史。据山里人想 传,休粮寺在清朝中后期因发生变故被拆毁一空,后来未再修复。尚可称许的是,其地时过境迁,景色依然可观,有兴趣的游人,不妨在去“葡萄沟”时顺路到那里觅幽览胜,凭吊一番,寻找点古代神秘文化的余韵。

参考文献

  1. 幽雅清秀的水岩寺凤凰网佛教2010年05月31日 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