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水磨遠去韻味長(李耕田)

水磨遠去韻味長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水磨遠去韻味長》中國當代作家李耕田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水磨遠去韻味長

我的家住在沁河出山口處之南岸,名曰河頭村。村中95%以上的人家都姓李。李氏先祖於明朝洪武年間從山西澤州遷居而來。

由於住在沁河岸邊,我的先祖們就利用沁河水,先後修建了三十多盤水磨。也不知經歷了多少年代,先祖們一直傳承着這種技藝。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村尚有十盤水磨。年輕時,每當我在水磨中磨麵,我就為水磨而感到神奇,為水磨而驕傲

我村被洪水沖毀的水磨曾經有五盤磨、上八盤磨和下八盤磨。現在,這三處遺址上,只有少量殘垣斷壁。房屋、河道、水閘,早已被洪水沖得蕩然無存,留下的只是傳說和回味。每當我站在水磨遺址上,聽着老人們動情的講述,我仿佛看到了先祖們當年修建水磨的情景…...

凜冽在寒風中,一個漢子身穿打着補丁的粗布棉襖,腰中繫着草繩,趕着裝滿石頭的牛車正在上坡。他一手執着牛鼻,一手高揚牛鞭,口裡「駕、駕」地吆喝着,還有一人在車後登着腿推着…...

炎炎驕陽下,幾個人正在攪拌着石灰。他們穿着短褲頭,皮膚被曬得黝黑,肩上搭着粗布汗巾,熱浪襲來,汗如泉涌。水倒入石灰中,石灰發出「噗、噗」的響聲,嗆得他們不停咳嗽着。他們手握鐵鍬不停地翻攪着,眼中布滿了血絲,渾身上下落滿了石灰的灰粉。

春寒料峭之時,一群男人在兩丈多深的河道里給磨房砌房基。他們一個個褲管高挽,渾身泥巴,有人手執水斗-在排水,一斗又一斗;有人在挖泥,一鍬又一鍬。有兩個人摒住呼吸,咬着牙根,抬着石頭,挪着腳步…...

我曾經請教過幾位有經驗的老人,他們一致認為,建造一盤水磨的工程量,除了開挖河道,光是修水閘,蓋磨房,製作內部設備,大約需要十個漢子幹上一年。一盤大磨一天一夜能磨 1300斤小麥,而人推磨或驢拉磨,一天一夜最多能磨100斤。水打磨,真好看,上扇不轉下扇轉。人不推,驢不拉,一天能磨一千三。」此民謠,道出了人們對水磨的喜愛之情。

據現有文書記載,清朝乾隆年間,山西平遙縣的廣隆泰號、萬興號、天順號、澤盛號等都在我們村經營水磨。我村水磨所磨的麵粉,通過晉商,源源不斷地銷往山西,銷往內蒙古的包頭。

據老人們傳說,我村的人先在沁河北岸修建了五盤水磨,不知這五盤水磨用了多少年,後來被沁河水沖毀。之後,大約在清朝乾隆年間,我村人又在沁河南岸修建了八盤磨,後來村里人叫這八盤磨為上八盤磨。為了保護上八盤磨,人們還在河岸邊築了幾十米長的石灰牆和石頭砌成的石堤。然而,這山西晉商們曾經經營過的八盤水磨,後來還是被無情的洪水沖毀了。

洪水過後,村民們來到水磨遺址,看到僅剩的殘垣斷壁,想想建造水磨的艱辛,不覺悲從中來。婦人們臥地嚎啕,手擊石塊,捶胸頓足,聲嘶心肺。男人們有的一臉茫然,發出無奈的嘆息;有的怒目圓睜,嘴唇深咬,眉頭緊鎖,表情深沉。

這水磨建還是不建?

誰知道什麼時候又有大洪水?

最後,勇敢戰勝了怯弱,頑強戰勝了頹喪。先祖們又在上八盤磨下游一千米的沁河南岸建造了八盤水磨。後來村里人叫這八盤磨為下八盤磨。為了下八盤麿的安全,這次河頭村人在下八盤磨附近修建了龍王廟,又虔誠的塑造了石頭神像。每年二月二和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給龍王上香上供,以求龍王爺保佑水磨安全。

然而,大約在清朝末年,下八盤磨又被暴漲的沁河水沖得一無所有,還衝毀了上千畝士地,留給河頭村人的只是咒罵、嘆息和無奈。

天蒼蒼,水茫茫,我的水磨在何方?

龍王爺,爺龍王,到底您是啥心腸?

早在明朝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先祖們開挖了兩條河引沁河水灌溉農田,這兩條河叫大興利河、小興利河。大興利河離沁河有兩公里,小興利河離沁河有一公里。在緊靠沁河邊的水磨都被洪水沖毀之後,先祖們又把大、小興利河的下遊河道挖深挖長,使河道形成能夠修建水磨的落差,然後又在大小興利河上修建了十盤水磨。這十盤水磨一直使用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直到村里建設了以電為動力的現代化麵粉廠,水磨才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幾百年來,我的先祖們為了水磨,四次大建,三次被洪水沖毀,其中苦辣酸甜,非親歷者,不能體會萬一。

我祖之苦,不但苦在身,而且苦在心。一次次心酸,一次次心泣,泣血而飲恨。

我祖之堅,亘古少有。建而被毀,毀而再建。不僅再一再二,而且再三再四。虎聞之而長嘯,鳥聞之而振翼。這種頑強不屈的精神,不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寫照嗎?敢與命運抗爭,敢與大自然抗爭,不正是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力量所在嗎?

我祖之智,智在用水,節約水資源,巧設水落差。大河、小河、深河、淺河,河下河、河繞河,一閘多磨,一水一磨。小河、淺河以輸水,大河、深河以泄水。不但用水作動力磨麵,還用水作動力篩面。篩面籮巧設機關,利用曲柄機構,當時已經達到了半自動化水平。這不正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嗎?這不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偉大創造嗎?我想,水磨和紡花車,織布機,播種樓一樣,都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偉大創造,正是這些小人物的偉大創造,推動了社會進步,促進了文明發展。這些實實在在的百姓們,不求名垂青史,但求腳踏實地的生活。他們的精神境界,他們的勞動智慧,不令人肅然起敬嗎?

故曰:鄉村水磨坊,百姓大文章,德可追聖賢,功堪比將相。

願先祖們的精神永遠激勵後代子孫奮勇前行。[1]

作者簡介

李耕田,河南省濟源市五龍口鎮河頭村人,退休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