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水稻黄叶病

水稻黄叶病

水稻黄叶病
原图链接

Rice transitory yellowing virus称简RTYV,称水稻黄叶病毒或暂黄病毒,属病毒。病毒粒体呈子弹状或杆菌状,大小120-140×96(nm),多聚集于细胞核的内外膜间,也有散布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水稻黄叶病

外文名: Rice transitory yellowing virus

 
水稻黄叶病1
原图链接

属: 病毒

状 态: 病毒粒体呈子弹状或杆菌状

大 小: 120-140×96(nm)

分布范围: 细胞核内外膜间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病原

Rice transitory yellowing virus称简RTYV,称水稻黄叶病毒或暂黄病毒,属病毒。病毒粒体呈子弹状或杆菌状,大小120-140×96(nm),多聚集于细胞核的内外膜间,也有散布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病毒钝化温度56-58℃,稀释限点100000-1000000倍,体外存活期30℃为36小时,0-2℃为11天。病毒粒体常限制在韧皮部细胞中。

发病特征

苗期发病以顶叶及下一叶为主,先在叶尖出现淡黄色褪绿斑,渐向基部发展,形成叶肉黄化、叶脉深绿的班驳花叶或条纹状花叶,以后全叶变黄,向上纵卷,枯萎下垂。植株矮缩,不分蘖,根系短小。分蘖后发病的不能正常抽穗结实。拔节后发病抽穗迟,穗行小,结实差。矮秆籼稻上多为金黄色,粳稻上色泽黄花叶不明显,糯稻上色泽灰黄色或淡黄。

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体为水稻黄叶病毒或暂黄病毒(Ricetransitoryyellowingvirus简称RTYV)。黄叶病由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传播,成为初侵染源。收获后叶蝉迁飞至二季稻上传毒,二季稻收获后,病毒又随介体寄主上越冬。籼稻较粳、糯稻发病轻,并以杂交稻耐病性。夏季少雨、干旱,促进叶蝉繁殖,有利于活动取食,还缩短了循回期和潜育期,有利于病害流行。[1]

病原因

1、白叶枯病导致的黄叶:受害后先在叶尖或叶边缘出现暗绿色斑点,后变成黄色长条开病斑,病部与健部分明显。剪下叶片,用两块玻璃夹着,滴上清水,有烟雾状菌体涌出。

2、黄矮病诱发的水稻黄叶病:先从顶叶及其下1-2片叶发病,向上、下扩展,后逐渐发展到全叶发黄,或变成斑驳花叶,植株矮缩节间短,禾叶下垂平展,黑根多,新根少,往往纵卷黄枯死亡。

3、水稻生理早衰黄叶病:由下向上蔓延,病叶多表现橙黄色,有金属光泽,成片或全田发生。黄叶上没有病斑,没有菌脓物。

4、肥害导致的水稻黄叶病:碳铵氨水、农药等施用不当,会引起中毒致使成块成片稻叶熏成鲜黄或金黄色,有时黄叶上有焦灼斑。

防治方法

(1)加强农业防治,尽量减少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切断介体昆虫辗转为害。深翻地,减少越冬寄主和越立虫源。合理布局,连片种植,尽可能种植熟期相近的品种,减少介体迁移传病。早播要种植抗病品种。收获时要背向割稻。

(2)选用抗病良种 如白壳矮博罗矮、IR29、溪南矮、木泉等。

(3)治虫防病 把介体昆虫消灭在传毒之前,早稻在冬代叶蝉迁飞前移栽。在越冬代叶蝉迁移期和稻田一代若虫盛孵期进行防治。双季稻区在早稻大量收割期至叶蝉迁飞高峰前后防治。晚稻秧田,从真叶开始注意防治,结合网捕。晚稻连作田初期加强防治,间隔3-5天一次。单双季稻混栽对早稻要加强防治。晚稻早栽早期也要加强防虫。使用药剂参见水稻矮缩病。[2]


相关视频

安碧解-江苏滨海水稻打除草剂出现药害,使用拉姆拉安碧解,水稻黄叶,干尖现象基本去除


水稻病害的防治技术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