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
水质,水体品质的简称。是指水的化学、物理、生物和辐射性质。对水质的衡量对应一种或多种生物的需要或人类的需要及目的。水质通常对应一组标准,符合某种要求。评价水质的常见标准是对应生态系统健康、人类接触安全及饮用水[1]。
目录
标准
在设立标准时,当局要做出政治和科技性决策,决定水要如何使用。就自然水体而言,他们要对初始情况进行合理评估。自然水体因自然情况的不同而不同。环境科学家努力理解这些系统如何运作,进而帮助确定资源及污染物。环境法律和政策制定者则通过立法来确定如何将水维持在合适的品质以满足用途。
地球上地表水绝大多数虽然无毒但不可饮用。即便刨去海水(太咸了)也是如此。另一个有关水质的大众概念是水是否受到污染。其实,水是个复杂的事物,部分原因是水是地球生态学复杂的媒介。工业和商业活动(如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运输业)是水污染的主要致因,农业和城市径流也将污水带到水体。
污染原因
未经人类活动污染的自然界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动态特征。物理特性主要指水的温度、颜色、透明度、嗅和味。水的化学性质由溶解和分散在天然水中的气体、离子、分子、胶体物质及悬浮质、微生物和这些物质的含量所决定。天然水中溶解的气体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溶解的离子主要是钾、钠、钙、镁、氯、硫酸根、碳酸氢根和碳酸根等离子。生物原生质有硝酸根、亚硝酸根、磷酸二氢根和磷酸氢根离子等。此外,还有某些微量元素,如溴、碘和锰等。胶体物质有无机硅酸胶体和腐殖酸类有机胶体。悬浮固体以无机质为主。微生物有细菌和大肠菌群。
水质监测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2]执行。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监测项目为:pH、COD、BOD、SS、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视频
水质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饮用水安全评价,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 ↑ GB/T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1-2006~GB/T 5750.13-2006)(标准汇编),食品伙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