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水過留名(張春波)

​​ 水過留名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水過留名》中國當代作家張春波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水過留名

當油菜花爬上山巔曬艷時,我來到了峰豎巒橫的黔江。

黔江古為烏江原名,今為巴東一區名。黔江區雖屬黔江水流域,然而與黔江主流隔縣相望,區內僅有黔江支流光顧,論出身為非嫡系的庶支。庶出旁支者何以搶注了主流之名?

我很快就在當地聽到一則傳說,且與西安有牽連。

光顧黔江區的雖然為區區黔江水一支流,但絕非走馬觀花的匆匆過客。她用那巨大的畫筆,在黔江大地上揮毫潑墨,在黔江北輕輕一頓,就點出一潭波光粼粼、湖光山色的小南海,那真是出神入化;在黔江中部運筆一橫,便捧出一道崢嶸秀美的城市峽谷芭拉胡,可謂入木三分;在黔江南順手一撇,又勾勒出一條天工巧成,集山、水、林、石、峽、洞、泉、瀑、草為一體的蒲花暗河,絕對的鬼斧神工。她來自雲天,但不與山爭高,帶走遮掩山峰的沙石,使八面山、仰頭山、武陵仙山等更加挺拔;她步入低谷,不與花鬥豔,或甘當前後景,烘托花之美,或把兩岸花之倒影請入懷中,直接成為擴大花卉光彩的平台。她不怕犧牲,當植物乾渴時,她潛入地下,默默獻身,因此有了武陵山珍、珍珠蘭茶等美味;她善解人意,當塵土飛揚時,她沒有呵斥,悄悄蒸騰,隱身空中,使浮塵浮躁的心性變得深沉,並陪伴其體面落下,不聲不響地刷新得空氣總是清新如洗。

在她數以億年的耐心點綴下,黔江區風光千般裊娜,萬般旖旎,令人流連忘返。漢、土、苗等20多個民族的人相聚這裡,享受着用她的乳汁製作的爽口的綠豆粉、鮮嫩的米豆腐、噴香的油茶湯、甜絲絲的蜂蜜蕎粑等等佳肴,感激地稱她為「阿蓬江」。「阿蓬」為土家族語點讚詞,意「雄奇、秀麗」。

傳說,由於規模宏大的周都豐鎬、秦都咸陽數百年的消費,將西安及其周邊的樹木卸載殆盡,秦始皇在咸陽城渭河對岸擴建新的宮城時,翻秦嶺、越大巴山、渡長江,千里迢迢到阿蓬江兩岸選拔棟樑之材。秦始皇正為這座壯麗的新宮城找不到匹配的名稱發愁,偶然從運送木材的黔江人那裡得知「阿蓬」的含義,感覺再貼切不過,當下複製,從而有了「阿蓬(房)宮」之名。此後經近千年春風秋雨的洗刷,阿房宮早已灰飛煙滅,然而黔江人益發熱愛阿蓬江,決定將自己所在縣名改為「蓬水」,於是上奏皇帝。恰巧黔江主流過境的彭水縣也感恩母親河,向皇上申請將縣名定為黔江。這兩份申請同時獲得唐玄宗的首肯。朝廷派負責給楊貴妃接送荔枝任務的郵差順便傳送聖旨。由於離開長安後途中遇雨,延遲了行程,郵差擔心誤了接送荔枝的日期,心急如焚,慌亂中將兩份聖旨投遞顛倒。那時信息閉塞,接到聖旨,兩縣都很詫異,但皇帝金口玉言,不敢違抗,從此有了陰差陽錯的黔江和彭(蓬)水地名。

我細嚼慢品,從中嘗出一種高貴的滋味來:此傳說將黔江和西安這兩個相隔千山萬水的地方連接起來,有其必然的內在原因,那就是,兩個地方的人自古都愛水。

兩千又五百年前,西安有位老者,站在秦嶺北麓鍾靈毓秀的石樓山頭,望着東逝的渭水,集一生的觀察思考,高度概括道:上善若水。

西安也有渭豐、渭中等以粘貼有「渭」字為榮的地名。

這種對水的愛一直延續至今。黔江人已將保護阿蓬江等在內的生態保護列為首要任務,不惜代價披紅掛彩,把阿蓬江打扮得花枝招展、嬌艷無比,力爭贏得多個國家4A、5A級景區的光環,新出現了高舉阿蓬江旗號的賓館、註冊商標等等。西安也把渭河綜合整治當做一項重大民生工程,舉全市之力給渭河穿金戴銀,要使渭河成為城市的生態河、景觀河和城中河,新出現了冠名渭河的公園、休閒場所等等。

[1]

作者簡介

張春波,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