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雷
水雷是放置於水中的針對艦艇或潛艇的爆炸裝置。與深水炸彈不同的是,水雷是預先施放,一般漂浮於水面,由艦艇靠近或接觸而引發的,這一點類似於地雷。
- 和魚雷不同,它沒有推進力。水雷在進攻中可以封鎖敵方港口或航道,限制敵方艦艇的行動;在防禦中則可以保護本方航道和艦艇,為其開闢安全區。
- 水雷的施放方式多種多樣,可以由專門的布雷艇施放,也可以由飛機、潛艇等施放,甚至可以在本方控制的港口內手工施放。
- 其造價可以十分便宜,但現在也有造價達到上百萬美元的水雷,這種水雷多裝備有複雜的傳感器,其戰鬥部往往是小型飛彈或魚雷。
目錄
水雷的軍事價值
- 按照水雷的布置型態,一般來說水雷大致分為3大類,分別是繫留雷、漂浮雷、沉底雷等。
- 繫留雷亦簡稱「錨雷」,是較為早期且常見的一種水雷,原則上在水雷下方加上長索與重物並放置在海底,海水流速大於3節,過硬或過軟的海底不適合部署繫留雷。
- 漂浮雷則簡稱為「漂雷」,其運作原理是將水雷部署在水面,不使用任何工具將其位置固定的一款水雷,施放之後易受洋流影響隨海水漂流,容易誤擊己方船艦造成戰損。
- 沉底雷是直接以固定器將其固定在海底的一款水雷,依據水雷重量與水面的接觸來維持固定的位置,在非接觸引信成功運用在該款水雷後,便被各國海軍大量採購,萬象2型水雷,即為沉底水雷。
- 第一次世界大戰間,協約國與同盟國的部隊合計運用各型水雷數達10萬枚之多,一共摧毀148艘水船艦,包括54艘潛艦,所擊沉的商船超過500艘。
- 截至二戰結束,共計部署超過81萬枚水雷,期間擊沉超過2700艘各式戰艦、商船,單在太平洋的戰役中,美軍透過大量的水雷,不但成功擊毀日本海軍主力艦種,對於長期仰賴海上運輸線的日本來說,大量的商船遭水雷擊毀,成功截斷前往日本的商船,阻絕物資運輸,更成為日軍提早投降的原因之一。[1]
水雷的發展歷史
- 18世紀的俄土戰爭,西方首次運用水雷作戰,後來在美國獨立戰爭中一戰成名。1776年,美國發明家大衛·布什內爾設計出西方第一顆真正意義上的水雷,命名為「魚雷」。這款武器,原理與200年前中國發明的「水底地雷」構造相似,唯一不同的就是木箱變成了啤酒桶。同年8月,這枚「魚雷」被投入實戰,首戰便炸沉了英軍的「西勃拉斯」號。
- 第一次工業革命,隨著烈性炸藥、雷管等多種新技術和新武器的出現,各種制式水雷相繼誕生,但始終沒有突破觸發水雷的局限。
- 工業革命帶來的批量化生產,為大規模使用水雷埋下伏筆。一戰中,交戰雙方共布設31萬枚水雷,炸沉艦艇148艘,潛艇54艘,商船586艘,總計噸位約122萬噸。
- 二戰時期,為了對抗先進的艦艇,納粹德國率先發力,相繼研發了磁性水雷、音響水雷、水壓水雷等非觸發性水雷。
- 相比觸發水雷,這些安裝了精密引信的「水下伏兵」,能根據不同艦艇的聲場、磁場、水壓等特性,對特定目標實施精確打擊。這場戰爭,達到了人類使用水雷的巔峰,史無前例地投放80多萬枚,炸沉各類艦船3700多艘。
- 戰後,各國充分認識到了水雷的超高「性價比」,紛紛加緊對新式水雷的研發,比較有代表性的如瑞士的「風暴」水雷、英國的多傳感器「石魚」水雷、蘇聯的定向攻擊水雷以及美國研製的自航水雷等。[2]
參考來源
- ↑ 宋磊. 現代水雷種類研發與戰術應用. 軍事論壇. [2020-05-25] (中文).
- ↑ 黃子娟、袁勃. 水雷的前世今生:最早由中國人發明. 人民網. 2016-09-24 [2020-05-25]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