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縣
永寧縣是銀川市轄縣。位於銀川平原中部。東臨黃河,西靠賀蘭山[1]。總面積1194平方千米。總人口22萬人(2013年末)。全縣轄5個鎮、1個鄉:楊和鎮、李俊鎮、望遠鎮、望洪鎮、閩寧鎮、勝利鄉。縣政府駐楊和鎮,距首府銀川市20千米。
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黃河過境,漢延、惠農、唐徠、西干四大幹渠南北貫穿。乾旱少雨。包蘭鐵路、109國道過境。礦藏主要有煤、鐵、石膏、石灰岩、磷等。名勝古蹟有全國重點文物雙墳,明代長城,黑泉湖等。
目錄
歷史沿革
永寧縣,據考古發掘,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永寧就有人類生活,距今已有3萬年。春秋以前屬北狄、西戎等北方遊牧部落之地。戰國時期,屬北狄郡轄地。秦衛北地郡富平縣地。西漢分屬北地郡治靈州、靈武兩縣。東漢仍為北狄郡靈州縣 (後廢)、靈武縣轄地。三國、西晉時期,為羌、鮮卑、匈奴等部族駐牧地。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屬後趙、前秦、後秦、夏4國轄地。南北朝時期,先後屬北魏、西魏、北周轄地,北周時期為懷遠郡懷遠縣(治銀川老城東)轄地。
隋立弘靜縣 (治望洪堡東),分屬弘靜、靈武(治邵崗堡)、懷遠3縣轄地。唐先後改弘靜縣為安靜縣、保靜縣,分屬保靜、靈武、懷遠3縣轄地。五代保靜、靈武、懷遠均廢縣為鎮,屬朔方節度使靈州地。北宋時屬西夏靜州(望洪鎮附近)、順州(邵崗堡西)、懷州(掌政鄉南)、永州(楊和堡附近)4州地。元屬甘州行中書省、西夏行中書省、甘肅行中書省,隸屬寧夏行省之寧夏府路。明先屬寧夏府,後分屬於陝西都指揮使司之寧夏衛、寧夏前衛、寧夏左屯衛、寧夏右屯衛等4衛。
清雍正三年(1725年)永寧分屬寧夏、寧朔兩縣。民國30年(1941年)4月1日,永寧置縣,縣治初設望洪堡,同年秋遷至楊和堡。1949年9月23日永寧解放。9月28日成立了永寧縣第一屆人民政府,隸屬於寧夏省。1954年9月27日寧夏省建制撤銷,永寧縣隸屬於甘肅省銀川專區。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1972年6月1日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
永寧建縣時,從當時寧朔縣劃出的是東、北部的村堡,有望洪、王太、楊和、旺全、增崗、靖益、魏信、新城等;從當時寧夏縣劃出的是其東、南部的村堡,有通貴、通朔(今永固)、鎮河、張政、許強、許旺、楊顯、豐盈等。始駐望洪堡,數月後遷至楊和堡。當時全縣設14個鄉,以數字序號為名。1949年9月解放後,永寧縣人民政府成立,實行區、鄉制,全縣在調整組建為7個區55個鄉。
1950年經兩次調整後為6個區48鄉:(1)一區,駐楊和堡,轄楊和、惠豐、納家戶、王太、大東、東全、北全、王全等8鄉。(2)二區,駐望洪堡,轄望洪、西玉、曾崗、東和、西和、李家橋、唐鐸、靖益等8鄉。(3)三區,駐望遠橋,轄上河西、板橋、東魏信、許旺、南楊顯、北楊顯、豐盈等8鄉。(4)四區,駐新城,轄新城、盈北、雙渠口、煙村墩、磚渠、五里台、紅渠口、河西南等8鄉。(5)五區,駐掌政橋,轄掌政、鎮河、立強、河西寨、強家廟、通南、通貴、通北等8鄉。(6)六區,駐關帝廟,轄新水橋、舊滿城、東前城、民樂、塔橋、燕鴿、漢西北、漢西南等8鄉。
1951年6月,四區的6個半鄉和六區的3個半鄉劃歸銀川市。原四、六兩區未劃歸銀川市的5個整鄉和2個不完整的鄉調整組建為6個鄉,區名改稱第四區,駐五渡橋。1955年,撤銷原有5個區,38個鄉合併為19個鄉,除個別外,多為2個鄉合併為1鄉。19個鄉分別為:楊和、望洪、王太、東全、北全、唐鐸、增進、雙和、板橋、勝利、楊顯、望遠、政權、新銀、燕鴿、塔橋、掌政、永固和通貴。1956年,增設永華鄉。
1958年9月,撤銷鄉建制。永華鄉劃歸銀川市管轄,歸屬戰鬥公社(後更名為良田公社)。全縣組建為4個公社,即以楊和、東全、北全3個鄉合併組建為和平公社;以王太、望洪、唐鐸、增進、雙和等5個鄉合併組建為紅旗公社;以楊顯、勝利、板橋、望遠、搭橋、新銀等6個鄉合併組建為勝利公社;以政權、掌政、燕鴿、永固、通貴等5個鄉合併組建為星火公社。1959年,勝利、和平、紅旗、星火等4個公社分別改名為望遠、楊和、王太、掌政公社。
1960年3月,掌政公社除政權大隊外,劃歸銀川市管轄;8月,將原寧朔縣轄的李俊公社大部分(6個生產大隊)和小壩公社的五坊、東風2個生產大隊劃歸永寧縣管轄,永寧縣將劃入部分(除東風生產大隊外)組建為李俊公社;將東風生產大隊劃歸王太公社,王太公社更名為望洪公社,所轄的王太生產大隊劃歸楊和公社。1960年永寧縣的4個公社及所轄大隊如下:(1)李俊公社,駐李俊堡,轄李俊、五坊、寧化、團結、友愛、古正、宋澄等7個生產大隊;(2)望洪公社,駐望洪堡,轄望洪、東風、雙和、農聲、唐鐸、增進等6個生產大隊;(3)楊和公社,駐楊和堡,轄楊和、王太、朝陽、北全、永豐等5個生產大隊;(4)望遠公社,駐望遠橋,轄望遠、勝利、板橋、楊顯、塔橋、政權、新銀等7個生產大隊。
1961年,4個公社調整劃分為8個,即:李俊、望洪2公社劃出團結、友愛、許橋(原五坊)、東方(原東風)4個生產大隊組建為仁存公社,駐許家橋;李俊、望虹2公社劃出宋澄、唐鐸、增進3個生產大隊組建為增崗公社,駐姚家莊;望遠公社還劃出勝利、楊顯2個生產大隊組建為勝利公社,駐大觀橋;望遠公社還劃出板橋、政權2個生產大隊組建為通橋公社,駐通吉橋。1963—1981年間各公社先後對所轄生產大隊調整劃小,由45個增至70個。1964年掌政公社由銀川市劃歸永寧縣管轄。1972年11月,掌政公社劃歸銀川市管轄,同時還將望遠公社的塔橋大隊劃歸銀川市大新公社。
1982年4月,在縣政府駐地楊和堡設置楊和鎮。1983年,公社體制改革,各公社均改稱鄉。1984年,撤銷李俊鄉,改設為李俊鎮。1993年,撤銷望遠鄉,設置望遠鎮。至此,全縣轄楊和、李俊、望遠等3鎮,仁存、望洪、增崗、楊和、勝利、通橋等6鄉。(* 以上資料出處:《寧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銀川)
1996年,永寧縣面積1020平方千米,人口約17.7萬人,縣政府駐楊和鎮,轄3個鎮、6個鄉:楊和鎮、李俊鎮、望遠鎮、仁存鄉、望洪鄉、增崗鄉、楊和鄉、勝利鄉、通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永寧縣常住總人口191668人,其中,楊和鎮21732人,李俊鎮18038人,望遠鎮17582人,仁存鄉14755人,望洪鄉17599人,增崗鄉17364人,楊和鄉30605人,勝利鄉15576人,通橋鄉16239人,金沙鄉2089人,黃羊灘區7562人,閩寧村10469人,海原吊莊2058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永寧縣常住總人口218260人,其中,楊和鎮67901人,李俊鎮27723人,望遠鎮42022人,望洪鎮30943人,閩寧鎮24696人,勝利鄉15961人,黃羊灘農場3984人,玉泉營農場5030人。
視頻
永寧縣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寧夏的父親山——賀蘭山 ,搜狐,2020-02-22
- ↑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布人口最多的前300名姓氏,搜狐,201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