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永恆的美麗(陳榮發)

永恆的美麗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永恆的美麗》中國當代作家陳榮發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永恆的美麗

在七月流火的日子里,有幸赴井岡山革命老區參加培訓學習。期間,傾聽了主持人與紅軍後代面對面地交流,感受着井岡山精神的代代相傳。

觸動最深的,是主持人深情朗誦着一位老人的遺囑《我生命熄滅的交代》,特別是聽完老人長孫的平實講解,我們對這位女紅軍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座學員無不感動得掩面而泣!

這位老人,15歲就從湖南省宜章縣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考入衡陽農民運動講習所。所里共有20名女生,只有她一人在嚴格的軍訓和鬥爭中堅持下來,跟隨湘南起義部隊來到井岡山。

到過井岡山的人都知道,距茨坪十幾里的山坳里,有個小井村。來井岡山會師後的紅四軍在這裡建立了紅軍第一座醫院,當年,她從講習所畢業,才17歲,是醫院第一任黨總支部書記

1929年1月,第三次反「圍剿」中的一天夜裡,敵軍買通了一個村民帶路,偷襲了小井村。紅軍醫院被燒毀,130多名重傷病員因來不及轉移,落入敵軍之手,全部被殘酷地槍殺於附近稻田。那天,她剛離開小井醫院,到大井村去做群眾工作,躲過一劫。

在那血雨腥風的戰爭年代,她卻因隨軍作戰,先後在井岡山等不同地區將三個孩子託付給老鄉撫養。新中國成立後,才通過多種渠道,尋找至親骨肉,好不容易得到的信息是:一個當農民,一個殘疾人,一個已夭折……

當24歲的長子來到身邊,四目相對,喜極相擁。母親是共和國叱咤風雲的傳奇女英雄,兒子是井岡山默默無聞的普通農民。小伙以為找到母親,就能過上大城市舒適的生活,可沒住幾天,他又回到大山深處。之後,當了幾十年的護林員,一直看護着那一望無際峰巒起伏的大森林

這時,儘管老人已位居高官,卻沒有為兒子謀取一官半職,甚至沒為兒子全家解決戶口問題,導致孫子、曾孫女兒,都生活在井岡大山里!

老人參加革命70多年,一生經歷過蘇區、白區、國統區和解放區等各種複雜環境,從事過游擊戰爭、地下活動、統戰和抗日鬥爭,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面對種種常人不能忍受的磨難,她始終堅持以頑強的毅力挺了過來。用老人自己的話說:「我之所以能倖存下來,不是福大、命大,而是靠馬列主義真理和毛澤東思想的教導,靠剛強的意志,靠對黨對人民的無限忠誠,靠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堅定信仰。」

晚年,她還談到:「目前的反腐倡廉工作,主要是在領導幹部和經濟領域中展開,然而精神領域中的腐敗也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忽視對下一代的正確引導,忽視下一代全面素質的提高,甚至嬌寵下一代,同樣是一種腐敗,同樣危及到我們民族的興亡。」老人這段論述,如今聽起來,依然發人深省。

老人臨終前,讓身邊惟一的女兒清理她的存款和現金,女兒找出8O多個沒用完的薪金袋,信封上清晰地記錄着每月的開支和余錢。她叮囑女兒把這幾萬塊錢全部交到中組部老乾局,轉給祁陽縣和宜章縣最貧困的地區建立希望小學,並告訴孩子們:「這錢,都是乾淨的……」

1998年6月21日,老人走完了87年的生命歷程。她寫下遺囑:「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岡山一棵樹下當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雲山有手印的那塊大石頭下。決不要搞什麼儀式,靜悄悄的,三個月後再發訃告,只發消息,不要寫生平。人死了,本人什麼都不知道,親戚戰友們來悼念,對後人安慰也不大,倒是增加了一些悲哀和忙碌……」她,就是少年即投身革命的陶鑄夫人、原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曾志,這是留給女兒陶斯亮的一封遺囑。

曾志(原名昭學,1911-1998)

遵照遺囑,她的部分骨灰被安葬在曾經戰鬥過的井岡山小井醫院旁。在她心中,信仰高於一切,什麼都可捨棄,卻難捨這片曾經戰鬥過的熱土!

懷着敬仰之情,我們來到老人墓前鞠躬祭奠。山坡上,一條小道的盡頭,靜靜地躺臥着一塊三角形的小小墓碑。墓平平常常,毫不張揚,極普通的墓碑上,鐫刻着「魂歸井岡——紅軍老戰士曾志」11個大字。墓如其人,那麼質樸、淡雅,卻又是如此肅穆。再看墓旁鬱鬱蔥蔥的樹木,格外青翠,都在用溫暖簇擁着老人。

青山永駐英魂,信仰代代傳承傳承。駐足凝思,感覺這不是墓地,更像是老人的足跡,留下的是她永恆的美麗!

主持人的深情朗誦依然迴蕩在耳畔,心中仍被老人那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所震撼。她為了真理和正義,可以做到完全忘我。對此,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將作何感想?怎樣做人?為誰服務?如何工作?等等,都在腦海中思考,只有守好初心,盡好職責,才能不辜負黨的培養,無愧於人民的期望。

開懷天下事,不言身與家。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的歡樂、憂傷和中華民族的命運融合在一起的時候,其精神才會真正博大起來。平凡而偉大的曾志老人,就是這樣一位一生忘懷一己、以國事為重的巾幗英傑!

擁有信仰,才有力量。信仰是馬克思主義的靈魂,每一個共產黨員都應該是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對我們來說,信仰是一種默默無聞地追隨,是一種執着的理念,更是一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責任情懷。[1]

作者簡介

陳榮發,南京機關作家協會會員。從戎二十餘載,轉業到地方後,從事機關黨務和紀檢監察工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