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县
永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所辖。秦、晋、豫三省黄河金三角交汇处,它南依中条山,西靠黄河滩,北边是台垣沟壑区。古称蒲坂,传为舜都,总面积1221.06平方千米,总人口43万人(2004年)。市人民政府驻城东街道。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山川秀丽,风景独特。[1]
目录
历史沿革
永济古称蒲坂,上古唐虞时代为虞舜建都之地。
商属缶邦,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属河东郡。
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建蒲反县,属河东郡。新莽改为蒲城县,属兆阳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改蒲城为蒲坂县,属河东郡。
北魏神麚元年(428年)置雍州。延和元年(432年)改为泰州,属泰州河东郡。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改泰州为蒲州,属蒲州河东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存州,十六年(596年)别置河东县,属蒲州。大业二年(606年)省蒲坂县入河东县,次年改州为郡,属河东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郡为州。开元八年(720年)置中都,属河中府,同年,复属蒲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属河东郡。乾元二年(759年)复属河中府。宝应元年(762年)复为中都。元和二年(807年)罢中都,复河中府治。
金天会六年(1128年)降河中府为蒲州,河东县属蒲州。天德元年(1149年)升蒲州为河中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河中府为蒲州,省河东县,直隶于州,属平阳府。
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州为府,置永济县,属蒲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撤府制,直属山西省辖。民国3年(1914年)省下设道,属河东道。民国16年(1927年)撤道属省。民国26年(1937年)属山西省第七行政区。民国36年(1947年)4月25日解放,9月同虞乡县合并,称永虞县。先后属太岳区第三专署,晋绥区临汾工委第十一分区,陕甘宁边区晋南行署运城分区,山西省晋南专区。民国38年(1949年)9月属山西省运城专区。
1950年4月25日,永虞分治,复设永济县,属运城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
1958年永济、临猗、解虞、安邑四县合并为郓城县。
1961年分运城县,复置永济县,原虞乡县划归永济县。1970年属运城专区。
1994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永济撤县设市,属运城地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永济市辖3个街道、7个镇:城西街道、城北街道、城东街道、虞乡镇、卿头镇、开张镇、栲栳镇、蒲州镇、韩阳镇、张营镇。[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永济地处山西省西南端,运城盆地西南角,位于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是山西省的南大门,地理坐标在东经110°15′00″~110°45′33″和北纬34°44′50″~35°04′50″之间。永济西滨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隔河相望;南依中条山与芮城县接壤;东邻运城市;北接临猗县。辖区东西宽49公里,南北长43.5公里,总面积1221.06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区面积799平方公里,滩地水面面积81平方公里,山丘区面积263平方公里。距运城市56公里,距省城太原市468公里,距北京市982公里。
地形地貌
辖区地处山、塬、河的交汇处,山与河之间为长条平川,黄河川道区有阶地、滩地和水面,东北侧为河水冲积平面,地形复杂,南高北低,东西狭长。北部为平川,地势平坦,是运城盆地的一部分,海拔在 350米左右;由于地势低凹,部分地区为盐碱下湿地;南部为中条山,横亘东西 60 公里,是永济与芮城的天然界山,山势高峻,北陕南缓。平原区海拔高度一般在335米~400米之间。地层分布特点:除中条山区外,其他均属新生界地层分布。
根据地貌分区原则:大区按成因类型,亚区按形态类型划分,永济市可划分为:侵蚀构造型、剥蚀堆积型、堆积型三个大区,其中,亚区为带状中条山区、黄土台垣区、山前倾斜平原区、冲湖积平原区、黄河阶地区。主要山峰有首阳山、宝玉台、雪花山、方山、五老峰、郑家山、卫家山等,海拔最高处在中条山-雪花山最高峰,海拔1993.9米,海拔最低处在黄河,海拔334米。
气候
永济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最冷月平均气温-0.4℃,最热月平均气温27.1℃,极端最高气温41.3℃,极端最低气温-14.3℃。
冬季多呈现干冷少雪,一月平均气温-7.3度;夏季呈现高温高湿,七月平均气温27度;秋季往往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平均气温为13.5℃;春季气温不稳定,空气较干燥,平均气温12.9℃。霜冻期在十月下旬至次年三月下旬,无霜期219天左右。日照年平均为2191.4小时,全年有光照的日数近200天。年平均降水量530毫米,最多年均降水记录851.8毫米,最少年仅279毫米。受地形影响,南有东西走向的中条山,北有峨嵋塬,风向多为东风,东北风,西风和西南风,冬春两季的东风和西风相差不多,夏季东风多于西风,秋季西风多于东风,年平均风速2.5米/秒。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干热风、大风、霜冻、雷击、冰雹、暴雨及连阴雨。
水文
主要河流有黄河、涑水河、姚暹渠(人工排水渠)及湾湾河,另有山涧沟溪、湖泊及引黄渠系等。其中,黄河是流经永济的最大河流,黄河永济段年平均流量为1014.4m/s,汛期多发生在每年七~八月份,初冰日期多发生在十一月份,终冰日期在二月份;涑水河发源于绛县陈村峪,为辖区第二条大河流,自北东向南西流经绛县、闻喜、运城、临猗,于永济弘道园以西汇入黄河,河长195km,流域面积5565km,沿途修建有吕庄、上马两座中型水库;姚暹渠原名永丰渠,是一条古老的人工河道,开凿于公元505年,距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后因隋朝大业年间,都盐史姚暹为保护盐池正常生产大规模整治而改名,该渠自夏县王峪口起,沿中条山北麓向西南和苦池水库,经安邑、运城市区,至永济入伍姓湖,全长86.58 km,永济区段长22.5 km;湾湾河发源于永济市中条山陶家窑峪,流入伍姓湖,属季节性河流,长15 km,流域面积152 km;境内中条山溪流有大小沟溪44条,-般年份有清水流出的有29条,多年平均总清水流量约为0.304m/s;辖区内引黄渠系固定渠道长度达1230km,设计灌溉面积为58万亩。
主要湖泊为伍姓湖和鸭子池。伍姓湖地处永济城区东北约2.5 km,西界三张村,北靠伍姓村,南近同蒲路,东至孙常村北,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5.9公里,总控制面积3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水面10.04平方公里;鸭子池在东西阳朝村北,是中条山诸峪水汇集之处,大部分已被开垦为耕地。[3]
自然资源
矿藏资源
辖区矿产资源丰富,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铁矿主要分布在县城西南水峪口的村的鸡冠山,矿层东西长800米,南北宽10-15米,储量164吨。磷矿主要分布在清华乡中条山麓,储量67.2万吨,含磷量8.57-18.96。石灰岩主要沿中条山均分布,以清华乡最多,其它地方储量较少。
生物资源
永济主要野生植物有:乔木类的松、柏、山楸木、柞木、椴木、橡树、漆树、核桃、梧桐、槐、榆、柳、杨、拐枣、椿、桑、七叶树、女贞树、苦楝、枸、毛桃、皂荚等;灌木类的黄杨、条柳、荆条、紫穗槐、马王刺、过条漫、刺条、六骨桐、黄花条、枸子木、胆条、冬青、酸枣等;另有青竹、苦竹、蒿草、香附子、刺儿菜、盐蓬、甜苣、苦苣、牛蒡、大米草、碱谷、草木栖、野苜蓿、小冠花、红台草、石崖菜等 。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金钱豹、狼、野猪、狐狸、黄鼠狼、獾、野兔、松鼠、乌鸦、禾鼠、野羊、天鹅、野鸡、野鸭、猫头鹰、布谷鸟、斑鸠等。
人口
2012年末,永济市户籍总人口449956人,其中,城镇人口199550人,乡村人口250406人。户籍人口中,男性人数为230636人,女性人数为219320人,出生人口数为5110人,死亡人口数为2730人,出生率为11.38‰,死亡率为6.08‰,自然增长率为5.3‰,城镇化率为44.35%。[4]
经济
概况
2012年永济市生产总值完成1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完成60050万元,比上年下降5.7%;固定资产投资63.27亿元,比上年增长34.2%。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8.3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71.8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9.3亿元,增长10.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2.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1.6%;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1.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降3.9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7.8%。
农业
永济市农业主产小麦、棉花、淡水鱼等,是山西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和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山西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2012年辖区农作物种植面积134.5万亩,下降1.6%,粮食总产量达到45.08万吨,粮食作物亩产392公斤。棉花产量0.79万吨,亩产73公斤;蔬菜产量7.7万吨;肉类总产量15751.23吨;渔业产值12092万元;鱼类总产量12092吨;农村用电量达17395万千瓦时;完成各类造林面积5.7万亩,林业用地面积60余万亩,有林地达到39.9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5.3%,森林覆盖率达到21.8%。
工业
2012年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39.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206.6亿元。按经济类型分析,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2.58亿元,集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6亿元,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8.59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2亿元;按轻重工业分析,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1.11亿元,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3.95亿元。按行业分析,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9.62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8.95亿元;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81亿元;化工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82亿元;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27亿元。
服务业
贸易:201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8.62亿元,同比增长18.29%。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5.95亿元,同比增长17.83%;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2.67亿元,同比增长24.83亿元。
通信:2012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7435.58万元,同比增长12.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716.92万元,同比增长17.96%;移动业务总量9000万元,同比增长3.3%;电信业务总量1258.66万元,同比增长31.75%;联通业务总量5460万元,同比增长25.8%。全市固话用户78285户,移动电话用户236906户,宽带用户56795户。
金融:201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4.8亿元,同比增长19.0%。各项贷款余额59.3亿元,同比增长0.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5.8亿元,同比增长18.3%。全年寿险、财险保费收入17727万元,全年寿险、财险支付各类赔款7391.2378万元。
旅游业:2012年永济共接待游客176.69万人,同比增长20%;旅游总收入达到8484万元,同比增长25%。旅游业迅速发展,全市星级宾馆发展到8家,旅行社发展到9家。旅游设施建设成果明显,完成神潭大峡谷旅游综合服务区一期工程、五老峰景区内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雪花山景区配套项目的改造及后山景区的开发、扁鹊庙景区的维修改造工程、尧王台景区绿化工程、万固寺景区提升改造工程等。[5]
社会
文化事业
截至2012年末,永济共有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广播电台1套,电视台2套,有线数字电视用户5.2万户。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70%,农家书屋覆盖265个行政村,藏书量达到39.75万册。2012年辖区全年出版报纸121.66万份。
教育事业
截至2012年末,永济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8%以上,适龄儿童少年全部享受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0%以上,小学和初中师资水平全部达到大专以上。永济市坚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完成了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使特殊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以上;撤消了双轨制初中和百人以下小学并完成了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建成一所省级示范和两所运城市级示范高中;建成1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5个高标准的实验实习基地和5个骨干示范专业。
医疗卫生
永济内50%以上的镇所在地卫生院达到一等甲级标准;农民健康体检率达到95%;城市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2012年年末共有卫生机构44个,其中,市直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15个,社区服务机构12个,专科疾病防治院1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2488人,其中,职业医师910人,助理医师1608人,注册护士554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1875张;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10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98%。
科技发展
2012年永济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1%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建立了新的多元化、社会化的科技融资体系;科技成果在农村的转化速度加快,农民科技培训率和实用技术培训率达到90%以上,转移富余劳动力5万人。
基础设施
2012年永济共完成各类项目投资12.89亿元。实施了舜帝山森林公园二期工程、东环路翻新改造及北延工程、涑水街西延拓宽改造工程、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城市建设工程。进一步实施了舜帝山、涑水河滨河和蒲园三大公园绿化工程,绿化覆盖率达到40.06%,绿地率达到3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7平方米。关铝棚户区改造基本落实,居民天然气通气工程完成13个住宅小区6600余户通气任务,城区完成5座公厕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11638.5万元;城市供热管网改造工程投资1.8亿元,新建热力站20座。
城市环境
2012年全市环保工作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为重点,以落实污染减排任务为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化学需氧量消减84.536吨,二氧化硫消减1394.19吨,烟尘消减2152.68吨,工业粉尘消减49.16吨,氨氮消减7.31吨。2012年全年完成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43天,其中,一级天数115天,综合污染指数1.39,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6]
交通
永济古有通衢大道,西至长安,北达幽燕,黄河水运上溯龙门,下抵三门,"隔秦称塞,临晋名关"的蒲津渡口连接秦晋。同蒲铁路横穿全境,庙风、水永、运永三条干线及县乡公路交错辖区。
2012年,永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6759万元,同比增长13.2%;公路通车里程1551.8公里,其中,省道2条78公里,高速公路1条65公里,县道8条198.925公里,乡道72条595.489公里,村道343条605.948公里;公路密度达128.57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客运量377万人,比上年增长11.9%;公路货运量433万吨,比上年增长16.4%;公路旅客周转量21047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6.0%;公路货物周转量6077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2.0%;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60288辆,其中轿车15580辆。
旅游
蒲州古城
永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文化遗址、宝寺名刹、名人故里、山川名胜达140余处,是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旅游区的龙头,形成了以鹳雀楼为龙头的西线人文景观旅游区和以五老峰为龙头的东线自然景观旅游区。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为国家4A级景区;五老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唐开元大铁牛、中条第一禅林万固寺、避暑胜地王官峪、绝代佳人杨贵妃故里、扁鹊庙等一批旅游景点都得到开发。举办了"世界情侣月"和"五老峰登山节"等旅游活动。受旅游产业的拉动,旅游城市功能日益健全。
景点
普救寺: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坐落在永济市境内的峨嵋塬头,南依巍巍中条山为屏障,西临滔滔黄河水为襟带。地势高敞,视野宽阔;红砖碧瓦,殿堂宏雄,古塔高耸,曲经通幽;柏林掩映,风景独秀。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式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五老峰:山奇水秀,无处不绿,还有松涛、云海、奇峰、怪石、松翠、流泉、飞瀑等景观,五老峰原名五老山,因古代五老在此为帝王授《河图》、《洛书》而名。《周易》成书之前,永济是河洛文化早期传播的圣地,也是中国北方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之一。《七鉴道书》称之为"道家天下第五十二福地"。明清时期,五老峰兴起朝峰庙会,兴盛达500年之久,成为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源头。
鹳雀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古时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该楼始建于北周 (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1997年12月,该楼的复建工程开始,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外观四层,内分六层,楼内文化陈设表现了五千年黄河文化的底蕴。新建鹳雀楼是国内最大的仿唐建筑,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鹳雀楼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7]
民俗风情
道情
永济道情由来已久,汉代已有萌芽,沿至唐代时基本形成雏形,是流行在古蒲坂(今永济市)的小剧种之一。永济道情词句浅显易懂,曲调优雅柔和,古往今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道情,源于道教,原是道士云游四方,传播道义时又唱又吟的一种劝化形式,故又称为"道曲"、"悟声"。道教创立于东汉,盛行于隋唐。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逐渐吸收了雅乐、散乐和民间音乐,发展成为"哼哼调"流行各地,又和各地的风土人情、方言土语、习惯爱好结合起来,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永济道情就是其中的一种。
戏曲
蒲剧,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亦称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是晋南地区的主要剧种,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在清代乾隆时期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实物史料证明,晋南地区戏剧活动历史悠久。蒲剧唱腔高昂 ,朴实奔放 ,长于表现慷慨激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又善于刻划抒情剧的人物性格和情绪。蒲剧唱起来字正腔圆,高亢激烈,引人入胜,是中国戏曲的一大瑰宝。[8]
名优特产
永济的特产主要有:蒲州青柿、首阳西瓜、干樊梨、马铺头蒜、老劲子麻花、永济芦笋、永济酥梨、特早熟杏、双孢菇、任阳乡柿饼、任阳红枣、永济牛肉饺子、永济扯面、永济苹果、张营米醋等,其中以永济牛肉饺子最为出名。
蒲州青柿
永济栽培柿树历史约有1500年,明、清时地方官吏以其作为向皇上进贡的佳品,品种资源丰富,素有柿乡之称。主要有青柿、小柿、盖柿、桔蜜柿、艳果柿、暑黄柿、牛心柿、小绵柿等,其中以青柿最佳。蒲州青柿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葡萄糖和果糖,还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1981年蒲州青柿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一等金盘奖。
永济芦笋
永济是全国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种植面积8万亩,采笋面积6万亩,总产3.2万吨,主要集中在蒲州、文学、栲栳、韩阳等黄河滩涂地带。芦笋又名石刁柏,嫩茎是含多种营养物质的高档蔬菜,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绿笋表色浓,条形光直,口味清爽,营养丰富,是有效的防癌保健食品。
双孢菇
双孢菇又名蘑菇。色泽洁白,质地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非常高。永济市充分利用农作物秸杆、畜禽粪便和十八家芦笋加工企业,形成了菌苗培育、栽培推广、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服务体系。
张营米醋
"张营米醋"创始于明未清初,有三百年的酿造史,历史悠久,工艺独特,产品以酸、香、绵誉满河东,是烹饪之佳品。
桑落酒
桑落酒是中国传统的历史名酒,产于永济市。据文献记载:"北魏,河东郡多流离,谓之徙民。民有姓刘名白堕者,宿擅工酿,采挹河流,酿成芳酎,悬食同枯枝之年,排干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最佳酌矣"。
特早熟杏
特早熟杏,主要有骆驼黄、红荷包两个品种,平均单果重50g,果肉金黄色,有红晕、粘核、酸甜适口,得气浓郁,品质上乘最大单果可达70g以上,是山西省上市最早的水果,比周边地区提早成熟25-30天。[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