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永祚寺,民間俗稱雙塔寺,位於太原市區東南約3公里的郝莊村南山崗上。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大部分建築為明代建築。歷代的地方志書都把「凌霄雙塔」作為太原的八景之一,為太原的標誌。

寺坐南朝北,包括寺院、塔院、碑廊院。寺院主要建築有山門、二門、三門、大雄寶殿、禪堂、客堂、方丈院、過殿、後殿。塔院有東西兩塔,均平面八角形,13層樓閣式空心磚塔。舍利塔高度54.78米,收分較為明顯,文峰塔高度54.76米,沒有明顯的收分[1]。碑廊院內集有明清兩代所刻《寶賢堂集古法帖》和《古寶賢堂法帖》石刻二百餘通。

永祚寺內還有各色牡丹6000餘株,尤以牡丹名品紫霞仙為貴,是中國唯一現存的明代牡丹,也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寺院牡丹。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永祚寺

外文名:Twin Pagoda Temple

別 稱:雙塔寺

始建時間:明朝萬曆中葉

保護情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 置:山西太原城區東南郝莊村

乘車路線:820、820支雙塔寺站下車

票 價:夏季30元/人,冬季20元/人

開放時間:08:30-17:30

目錄

簡介

永祚寺始創於1599年(明萬曆二十七年),初名永明寺,1608年(萬曆三十六年),五台山高僧妙峰(福登)和尚奉敕續建,易名永祚寺。

清初又續建了山門,完善了禪堂和殿宇,形成了一座小規模的寺院。但在戰亂歲月,古寺飽經滄桑,到民國末期,已是滿目瘡痍、遍體鱗傷了。

新中國成立之後,曾多次維修。

新建碑廊,仿建前院,廣植牡丹,使古剎面貌一新。

文化廟會

太原市郝莊第23屆永祚寺雙塔文化廟會將於2011年7月18日在雙塔寺文化廣場隆重開幕,這是郝莊歷年來規模最大的一屆廟會。

7月17日至22日,連續6天推出精彩紛呈的文藝節目。廟會活動主旨是「來郝莊,逛廟會、看大戲、品美食、觀社火、賞書畫、登雙塔、納百福」。

碑碣

永祚寺二重院落東側為墨園。穿過花牆月門,雕樑畫棟的碑廊內嵌有兩套晉陽名帖—《寶賢堂集古法帖》和《古寶賢堂法帖》的碑刻。《寶賢堂集古法帖》俗稱「大寶賢堂法帖」,由明代晉藩王世子奇源於1489年(弘治二年)始刻,1496年(弘治九年)刻成,1980年由傅公祠遷入永祚寺,鑲嵌入廊。其間薈萃了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十餘個朝代、120名書法大家的墨跡寶翰,真、草、隸、篆各種書體應有盡有,真可謂歷代書法之全璧、書林之瑰寶。遊客至此,莫不潛心品琢。明末清初的書法大家傅山先生對此帖頗有見地,他認為「汴帖撫勒無丰采,肅帖豐肥濃態側出,晉帖(即《寶賢堂集古法帖》)圓秀遒媚,出周、肅之上,二王鈎勒尤為精妙」。由此可見《寶賢堂集古法帖》刻石的書法水平和藝術價值。《古寶賢堂法帖》俗稱「小寶賢堂法帖」,刻於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由太原知府李清鑰,選取唐褚遂良,宋蘇東坡、黃庭堅、朱熹,元趙孟頫,明唐寅、文徵明及清初董其昌、王鐸、傅山等名家墨寶摹勒上石,共39塊。

碑廊最北處有一套蘇東坡醉筆所書《赤壁懷古》碣石三塊,是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由鄂弼按家藏舊拓復鈎摹勒上石而成,是蘇東坡草書的傳世之作,筆勢奇偉,淋漓盡致,與詞之豪放雄健相得益彰。此外,寺院內還收藏有清中葉以來著名書法大家,曾位列道光咸豐同治三朝閣老的祁雋藻所書的「子史粹言」石刻四通,以及明萬曆年間曾任山西提刑按察使的呂坤之家訓碑一通。

永祚禪林

永祚寺總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依山而建,坐南向北,三進院落。自北面山門而入,第一進院是20世紀80年代仿明代形制擴建而成,兩廂為配殿,闢為展室,稱陳列院。

第二進院為「祗園勝景」,稱牡丹院,遍植各色牡丹,具有北方園林的韻味;向東伸展建成的展室,陳列着從市內搜集來的碑刻、造像等。

第三進院為「永祚禪林」,稱禮佛院,有大雄寶殿、三聖閣、禪堂、客堂等。

大雄寶殿五間為結構精巧的兩檐樓閣式,全用青磚磨砌成柱、檐、斗拱、雀替、垂花柱及圖案等,仿木結構築砌,殿內施拱券頂,不用一釘一木,是明代典型的無梁式建築,故稱「無量殿」。

殿內正中供奉高3.85米的阿彌陀佛立式貼金銅像,兩側有釋迦、藥師佛鐵鑄坐像,是淨土宗的禮佛場所。殿前有明代所植丁香和牡丹兩株。

大雄寶殿頂上建有三聖閣,單檐歇山頂建築,頂部用磚雕斗拱,層層出挑,疊澀而上,形成套拱,築成下大上小的磚砌藻井,是中國古建築無量式殿閣中的珍品。

殿內原有「西方三聖」塑像,現供明塑的三大士像,工藝精湛,也是明塑中的佼佼者。

雙塔凌霄

禮佛院東側門通往塔院。塔院與永祚禪林相對而言,也稱上院。永祚禪林的中軸線是南北向,而塔院的軸線則是東南—西北向,反映了中國傳統觀念特別是道家以東南之氣祈增文運的寓意。沿這一軸線依次有新塔、過殿、舊塔和樓閣式的後殿。

雙塔高均為54米,南北對峙,相距46?6米,均用磚砌仿木構築,與大雄寶殿結構一致。

塔呈樓閣式梭形,隨着塔身的上升,每層高度逐漸降低,斗拱由五踩重翹變為三踩單翹,符合人們仰視時下低上高的視覺。

兩塔的不同之處是舊塔收分不顯,素邊檐子,雕飾牡丹葉子;新塔收分明顯,琉璃剪邊檐子,飾有蓮花。

雙塔塔心中空,階梯設在外壁與內壁之間,遊人可盤旋而上,直至第11層。塔身每層辟有四門通向出檐,可眺望晉陽的美麗山川。

被古人譽為「雙塔凌霄」、「文筆雙峰」的雙塔是永祚寺內最引人注目的景觀。雙塔巍然高聳,直插雲天,雄健地屹立在晉陽大地上。

因其坐落於高山之上,在進入太原市之前,人們遠遠就可看到其身影,仿佛在笑迎八方來客。因此,它多年來一直是太原城的標誌。

雙塔從創建至今已有近400年歷史。

寺中舊塔原名文峰塔,是1599年(明萬曆二十七年)所建;新塔是9年後妙峰和尚所建,建成後與舊塔一起並稱宣文塔。

1984年和1996年,政府又撥巨款先後維修了在解放戰爭中受創的宣文新塔和傾斜的舊塔。

永祚寺牡丹

永祚寺院內的牡丹有姚黃、魏紫、趙粉、豆綠、狀元紅、青龍臥墨池、碧雪丹沙等40多個珍貴品種。更可貴的是有數十株明代牡丹,品名叫紫霞仙,也叫紫雲仙。這種牡丹種植年代久遠,較為稀少。花型為單瓣,花期較長,在眾多牡丹品種中,它開花最早。花朵碩大如盤,初開時花瓣呈肉紅色,馥郁芳香,為玫瑰香型,盛開之際呈淡紫色,馨香更濃;臨近晚期則為正紫色,是牡丹品種中的佼佼者。

植於寺院大雄寶殿前的紫霞仙牡丹,經歷了數百個春秋的風霜,雖老乾虬枝,卻仍然蒼勁旺盛[2] 。在這裡牡丹已不單是民俗文化中富貴的象徵,而且更重要的是寓有靜候「東南之氣」到來之意,一旦東南「溫厚之氣」到來,紫霞仙會率先綻放,預示着文運昌興的境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