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兌損失
名詞解釋
匯兌損失是企業辦理外匯買賣或兌換貨幣等業務時所產生的損失,即外幣資金在使用時或外幣債權、外幣債務在償還時,期末匯率低於記賬匯率而折合為記賬本位幣的差額。其中,記賬匯率亦稱現行匯率(current rate)是指企業發生外幣經濟業務進行會計賬務處理所採用的匯率。這一匯率可以是會計記賬當時的市場匯率,也可能是會計記賬當期某一天的匯率。記賬本位幣是一個會計主體根據其經營業務的特點而選擇的在會計核算中所採用的作為會計計量基本尺度的計量單位。
匯兌損失的會計處理
在會計處理上,企業的匯兌損失應當通過「財務費用——匯兌損失」科目以及「銀行存款」等科目核算,期末企業應當將「財務費用」科目的餘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中,結轉後「財務費用」科目應無餘額。其中財務費用是企業為籌集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等而發生的費用,主要包括企業的利息支出、匯兌損益以及相關手續費等項目。
匯兌損失的會計分錄
結匯時(外幣兌換人民幣)
借:銀行存款(人民幣實得數字)
財務費用(借貸方得差額,如借方小於貸方,為匯兌損失,用藍字,如借方大於貸方,為匯兌收益,用紅字)
貸:銀行存款(外幣按照記賬匯率計算人民幣數字)
購匯時
借:銀行存款(外幣按照記賬匯率計算人民幣數字)
財務費用(借貸方差額,如借方大於貸方,為匯兌收益,用紅字,如借方小於貸方,為匯兌損失,用藍字)
貸:銀行存款(人民幣實際支付數字)
其中,財務費用是指企業為籌集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等而發生的籌資費用,包括利息支出(減利息收入)、匯兌損益以及相關的手續費、商業匯票貼現發生的貼現利息、企業發生或收到的現金折扣等。
財務費用屬於損益類科目,借方表示增加,貸方表示減少。企業發生的財務費用,一般在「財務費用」科目進行核算,並按費用種類設置明細賬。財務費用發生時,記入該科目的借方,期末將餘額結轉「本年利潤」科目時,記入該科目的貸方。
匯兌損失的審查
匯兌損失的審查主要包括:
1、審查企業列支的匯兌損益是否真實發生。
2、審查企業匯兌損益計算的正確性以及計算方法的前後一致性。
3、審查企業匯兌損益項目的確定是否合理合規。
4、審查企業匯兌損益發生的時間是否準確。
匯兌損失的稅前扣除
匯兌損失的稅前扣除包括企業在貨幣交易中,以及納稅年度終了時將人民幣以外的貨幣性資產、負債按照期末即期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折算為人民幣時產生的匯兌損失,准予扣除。而匯兌損失中已經計入有關資產成本以及與向所有者進行利潤分配相關的部分則按規定不能進行稅前扣除。
參考文獻
- ↑ 【每日積累】漢字的概述?漢字的特點是什麼?,搜狐,2021-06-26
- ↑ 中國書法:一門古老的藝術!,搜狐,20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