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兑损益
汇兑损益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目前,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一种是方块文字,如汉字[1]、日文和韩文,还有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种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目录
名词解释
汇兑损益也称为“汇兑差额”,是由于汇率的浮动所产生的结果,是企业在发生外币交易、兑换业务和期末账户调整及外币报表换算时,由于采用不同货币,或同一货币不同比价的汇率核算时产生的、按记账本位币折算的差额。
汇兑损益的分类
汇兑损益可分为交易外币汇兑损益、兑换外币汇兑损益、调整外币汇兑损益、换算外币汇兑损益。
其中,交易外币汇兑损益指在发生以外币计价的交易业务时,因收回或偿付债权、债务而产生的汇兑损益。
兑换外币汇兑损益指在发生外币与记账本位币,或一种外币与另一种外币进行兑换时所产生的汇兑损益。
调整外币汇兑损益指在现行汇率制下按期末社会公认的汇率进行调整而产生的汇兑损益。
换算外币汇兑损益指期末将外币计量单位金额转化为记账本位币计量单位金额时所产生的汇兑损益。
汇兑损益的处理方法
国际上对于汇兑收益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单一交易法和两项交易法。
在单一交易法下,业务的发生和随后的结算被视为一项完整的业务,在业务结算日才最终确认收入和支出;
在两项交易法下,业务的发生和随后的结算被看作是两项业务,收入和支出在交易发生时就予以确认,因汇率升值产生的汇兑收益单独设账核算。
对于已实现的汇兑收益于交易日予以确认,对于未实现的汇兑收益,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当期确认法,另一种是递延法:
(1)当期确认法
为了反映汇率变动跨越两个会计期间的实际过程,应在资产负债表日按期末汇率将外币应收应付账户的外币金额折合为记账本位币,并在当期确认汇兑损益。在实际结算日再确认由于上期期末和结算日之间的汇率变动所形成的汇兑损益。将汇兑损益计入“汇兑损益”或“财务费用”账户。
(2)递延法
在会计期末按期末汇率将外币应收应付款项账户的外币金额调整为记账本位币时,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未实现汇兑损益不应直接计人当期损益,而应将它递延到下一个会计期间的交易结算日。
参考文献
- ↑ 日文是怎么来的,日本人是如何把汉文,改换成他们自己文字的,搜狐,2021-03-15
- ↑ 与汉文同宗同源的西夏文,国人看它如天书,俄罗斯人却如数家珍,搜狐,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