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竹簡
漢代竹簡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稱簡,木片稱札或牘,統稱為簡,現在一般說竹簡。均用毛筆墨書。冊的長度,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在湖南長沙、湖北荊州、山東臨沂和西北地區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過重要發現,其中居延出土過編綴成冊的東漢文書。竹簡多用竹片製成,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聯起來,稱為「簡牘」。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用於書寫文字的木片稱木牘,多用於書寫短文。古代竹簡也是可以用現代工藝來進行體現的。
目錄
竹簡的製作過程
現代: 裁、煮、烘,切竹,刮青、書寫、鑽孔、編。
古代:裁、切、烘(殺青)、書寫、鑽孔、編。
竹簡的涵義
竹簡多用竹片製成,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聯起來,稱為「簡牘」。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用於書寫文字的木片稱木牘,多用於書寫短文。
簡牘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紙張發明之前書寫典籍、文書等文字載體的主要材料,是我國最古老的圖書之一。簡牘與甲骨文、敦煌遺書、明清檔案一同被列為二十世紀東方文明的四大發現,目前簡牘學也以驚人的速度形成了世界性學科,它從史學、考古、古文字學、文獻學、書法等,多角度多領域,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術的研究開闢了一個嶄新的領域。簡牘幾乎與甲骨文、金文同時出現,春秋到東漢末年是簡牘最盛行的時期,紙張發明後,竹木簡牘又與紙張並行數百年,直至東晉末年恆玄下令,簡牘制度方告結束。[1]
竹簡產生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鐘鼎上,由於其材料的局限,難以廣泛的傳播, 所以直至殷商時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層社會的百餘人,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這一切直到竹簡的出現才得改變。
竹簡的影響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覆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後,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裡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所以,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得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2]
漢簡,系漢代木簡和竹簡的總稱。 漢代的簡牘分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平時用於書寫記錄的竹簡。除了平時所說所見的抄錄文獻的之外還有一種簡牘的數量也極多,就是遣策。遣策野叫告地書,都是在墓葬中的,也就是古人死後到陰間的「介紹信」,一般記載了墓主的生卒年月、生前的官職爵位,墓中的隨葬品數量、種類、饋贈之人,還有寄託了死者家屬的願望,即希望陰間的管理者能給他一個相當於他在世時的官爵的工作。
作者:曉寒深處明月人倚樓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c6f023bb6596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