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禪陵
漢獻帝禪陵位於修武縣方莊鎮古漢村南,南距修武縣城約23公里。禪陵北依太行山,其餘三面皆為平原。陵東南400米處有一低矮山丘,因禪陵在此而得名,曰古漢山。北約5公里的太行山中有一幽靜凹區,曰百家岩,內有一高約10米的高台,當地群眾相傳,漢獻帝常來此避暑遊玩,高台上建有漢獻帝廟。陵北500米處是因陵而得名的古漢村[1]。
目錄
禪陵簡述
漢獻帝陵坐北朝南,陵內有兩個陪葬墓。
漢獻帝陵現存封土,由於常年自然和人為破壞,現呈不規則方形土冢,南側和西側均已呈直立狀。現存每邊長約20餘米,周長100餘米。封土夯築,但夯層不明顯,夯土中包含有 漢代筒瓦、板瓦和 鵝卵石。新發現的清代「漢禪陵基址碑記」和「漢獻帝陵寢碑」立於冢前。
陪葬M1:位於禪陵東北130米處。當地群眾雲,早年此冢封土略比 禪陵小,現封土大部分已被平掉,所剩封土平面直徑約2米,高約1米。
陪葬M2:位於禪陵東南80米,封土呈半圓狀,築夯,現有高度約2.5米。
漢獻帝陵保存的兩通碑:
1、漢禪陵基址碑:青石質,上圓下方,高1.4,寬0.55,厚0.23米,上刻「碑記」二字,碑文小楷,陰刻。漢禪陵基址碑記:
獻帝陵載在邑乘,在縣北古漢,四至各九十步,廣袤共計三萬二千四百餘步。積年來為居人隱佔侵作已業,止留居中一杯土,又為牛羊踐踏樵牧橫施。雖重陽有祀,然及期循例不過餼羊故事而已。方今聖 天子乘乾御極,百度維新,歷代帝王陵寢,嚴查修理,我修適值賢侯陳老父台蒞事,親詣禪陵丈量,明白標以石柱,削奪土人積久之期隱而不顧也。無可!以內難解綬,侵肥者乘其卸事,復曉曉致爭幸奉憲乘乏者,又得賢侯胡老父台按律執法,毫不假代,鈞批一下,貪鄙 奪魄,漢陵地數乃成鐵案。陵東玉帝廟住持黃冠子 祝余為言,立石以垂不朽。余惟獻帝之挾制,篡奪於逆曹父子也,四百餘年承統 天子敢於降而為公,彼其時方欲於塞天下後世之口生,且任其播弄顛倒,無所忌憚,及其死豈肯崇其名號,恢其廬墓,以滋物議哉。然則陵地之基址廣廓,此必六朝唐宋以後,聖君賢臣特為之表正統,而抑僭叛耳。惜乎!歷年久遠,制度體統依舊埋沒於斷壠衰草間。余嘗過其地,曾作絕以吊之曰:披史何須氣不平,到頭公道自分明,漢陵春草年年綠,疑冢榛荊幾處生。蓋以廢死之 天子,猶得以陵名,而又哀鉅典墮弛,欲其隱忍泉下也。欣逢皇恩浩蕩推及於神明,孱弱之裔使得枯骨逢春,而我邑兩賢侯同心同德,後先濟美,秉公執法,直令千百年若存亡之荒陵,煥然興高光,並永始知 天理之正、人心之公、名分之嚴、歷古而不變。今而後觀斯盛也,可以寒權奸之膽,可以消覬覦之心,可以作有形之 春秋,可以作無言之南董。異時修史及此,我皇上度越百王之大典,誠莫與並哉。而兩賢侯輔佐之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余故表而出之,為載筆 蘭台者,草創之稿,邑人 張六計撰文謹識,秦采臣沐手書丹。大清雍正九年歲在辛亥秋九月上浣之吉[2]。
視頻
漢獻帝禪陵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漢獻帝陵墓之謎 ,中國歷史網,2018-01-25
- ↑ 東漢帝後陵寢之漢獻帝劉協禪陵 ,豆瓣,2015-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