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漢紀

 

 

 

漢紀》是記述西漢歷史的史書,體例為編年體,三十卷,作者是東漢時期的荀悅。荀悅(公元148年~公元209年),字仲豫,漢獻帝時做過侍講,後來任秘書監、侍中。著作有《申鑒》等。漢獻帝覺得班固的《漢書》難懂,於是讓荀悅根據《左傳》編年紀事的體例重抄《漢紀》供他參閱。

《漢紀》共約十八萬字,不足《漢書》的四分之一。時間起於二世元年(前209年),止於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雖然《漢紀》的內容幾乎全部來自於《漢書》,個人創作較少,但它促進了古代史書編年體的成熟與完善。另外荀悅雖然是「抄書」,但被梁啓超稱為「 善鈔書者可以成創作」。

目錄

簡介

《漢紀》,共30卷,約18萬餘言,為中國古代的編年體史書,是中國第一部編年斷代體史書。作者為東漢的荀悅,漢獻帝時常苦班固的《漢書》文繁難省,於建安三年(198年)命荀悅依編年體左傳體例,刪略《漢書》改編撰寫。經過三年悉心抄撰,於建安五年(200年)成書。時人稱美此書「辭約事詳,論辨多美」,「省約易習,有便於用」(《後漢書·荀悅傳》),後人袁宏稱「才智經綸,足為佳史」(《後漢紀》序)。近人梁啓超謂「善鈔書者可以成創作」(《中國歷史研究法》第二章)。本書成後,推動了往後編年體史著述的發展。張璠、袁宏等人都相繼撰寫出了編年體斷代史。唐代史論家劉知幾把《漢紀》編年體裁擺到與《漢書》紀傳體裁同等地位,並說「班荀二體,角力爭先。欲廢其一,固以難矣」(《史通》二體)。

優點

《漢紀》的所用的史料,絕大多數來自《漢書》,但也稍有增補刪改,自有剪裁,非一味抄襲,可補正《漢書》之誤處。史事記載方面,如諫大夫王仁、侍中王閎的諫疏,為《漢書》所沒有的;內容訂正補充方面,《漢書·高帝紀》十年「夏五月,太上皇后崩。秋七月癸亥,太上皇崩,葬萬年」,《漢紀》則作「夏五月,太上皇崩。秋七月癸亥,太上皇葬萬年」,兩者比較查考,顯然《漢書》有誤;關於壺關三老茂,《漢書》無姓,《漢紀》則雲姓令狐;朱雲請尚方劍,《漢書》作「斬馬劍」,《漢紀》乃作「斷馬劍」,據唐代張謂詩「願得上方斷馬劍,斬取朱門公子頭」,證明《漢書》有誤字。

《漢紀》雖然史料價值不高,但《漢書》精華大體被吸收,且以年系事條理清晰,頭尾連貫,重點突出,不失為一部前漢簡明大事記,可作研究前漢史的入門書來讀。此外,荀悅立意「勸善懲惡」,除有意通過後漢中興前一代的歷史的評述,探究其成敗得失之機,供漢獻帝及其後繼者們能「有監乎此」,獲得「撥亂反正」,振興漢室的啟示外,並在《漢紀》中撰寫大量論贊,約占全書二十分之一篇幅,其中不乏佳作。

現行版本

今日《漢紀》所能見到最早的版本,是明代黃姬水所刊的南宋王銍輯本。點校本方面,有北京中華書局將之與《後漢紀》合輯標點的《兩漢紀》。

四庫提要記載

《漢紀》·三十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漢荀悅撰,悅,字仲豫,潁陰人,獻帝時官秘書監侍中,《後漢書》附見其祖《荀淑傳》。稱獻帝好典籍。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乃令悅依左氏傳體為《漢紀》三十篇。詞約事詳,論辨多美。張璠《漢記》亦稱其因事以明臧否,致有典要,大行於世。唐劉知幾《史通·六家篇》,以悅書為《左傳家》之首。其《二體篇》又稱其歷代寶之,有逾本傳。班、荀二體,角力爭先,其推之甚至。故唐人試士,以悅《紀》與《史》、《漢》為一科。《文獻通考》載宋李燾《跋》曰:悅為此《紀》,固不出班《書》,亦時有所刪潤,而諫大夫王仁、侍中王閎《諫疏》,班《書》皆無之。又稱司馬光編《資治通鑑》,書太上皇事及五鳳郊泰畤之月,要皆舍班而從荀。蓋以悅修紀時,固《書》猶未舛訛。又稱其「君蘭」、「簡」,「端」、「瑞」,「興」、「譽」,「寬」、「竟」諸字與《漢書》互異者,先儒皆兩存之。王銍作《兩漢紀後序》,亦稱荀、袁二《紀》,於朝廷紀綱、禮樂刑政、治亂成敗、忠邪是非之際,指陳論著,每致意焉。反覆辨達,明白條暢,啟告當代,而垂訓無窮。是宋人亦甚重其書也。其中若壺關三老茂,《漢書》無姓,悅書雲姓令狐。朱雲請上方劍,《漢書》作斬馬,悅書乃作斷馬。證以唐張渭詩「願得上方斷馬劍,斬取朱門公子頭」句,知《漢書》字誤。資考證者亦不一。近時顧炎武《日知錄》乃惟取其宣帝賜陳遂璽書一條,及元康三年封海昏侯詔一條,能改正《漢書》三四字。其餘則病其敘事索然無意味,間或首尾不備。其小有不同,皆以班《書》為長,未免抑揚過當。又曰:「紀王莽事自始建國元年以後,則雲其二年、其三年,以至其十五年,以別於正統而盡沒其天鳳、地皇之號云云。其語不置可否。然不曰「盡削」而曰「盡沒」,似反病其疏略者。不知班《書》莽自為傳,自可載其偽號。荀書以漢系編年,豈可以莽紀元哉?是亦非確論,不足為悅病也。是書考李燾所《跋》,自天聖中已無善本。明黃姬水所刊亦間有舛訛。康熙中襄平蔣國祥、蔣國祚與袁宏《後漢紀》合刻,後附《兩漢紀字句異同考》一卷。今用以參校,較舊本稍完善焉。[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