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謨拉比法典
《漢謨拉比法典》,古代兩河流域及其鄰近地區楔形文字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典,世界上完整保存下來的最早的一部法典。公元前18世紀由古巴比倫王國第6代國王漢謨拉比(約前1792—前1750年在位)頒布。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法典原文刻在一座黑色玄武岩石柱上,1901年為法國考古隊在伊朗古城蘇薩發現。石柱現存巴黎盧浮宮。由序言、本文和結語3部分組成。序言和結語約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序言中,漢謨拉比自稱受命於天神安努和蘇美爾最高神恩利勒,是「四方的庇護者」、「眾王的統治者」,聲言他是按神的意志頒布了該法典,並反覆稱頌自己的豐功偉績。結語部分告誡後繼的國王必須遵守這部法典,不得曲解、變更或者廢除,否則,一切災禍將降臨其身。本文部分共282條,包括了對當時社會生活諸多方面的規定。1—5條規定司法方面的犯罪;6—25條規定了有關財產方面的犯罪;26—59條涉及土地、房屋及損害賠償;60—126條涉及果園經營、商業、借貸和寄存等內容;127—194條規定婚姻、家庭、家庭財產、繼承和收養;195—214條規定了毆打致傷致死事項;215—240條關於醫生、理髮師、建築師、造船工和船員等規定;241—267條關於耕牛租賃、耕者及牧者的僱傭等事項;268—277條關於動物,船舶及車輛租賃、工匠僱傭等內容;278—282條則專門規定奴隸買賣等事項。
這部法典旨在確立君主專制制度、奴隸制度和自由人內部的不平等,它保留了土地國有和公社所有制,鼓勵商品交換,保護動產私有權,肯定了全權自由人之間的同態復仇原則,是當時社會各方面生活的深刻反映。這部法典不僅在當時,而且對以後兩河流域的立法活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於研究當時兩河流域乃至世界範圍內的立法活動,都有巨大的價值。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書籍,是思維的結晶,知識的寶庫,智慧的源泉,人類最主要的精神食糧。名著,則是書籍中的精華[1]。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漢謨拉比法典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100部科普經典名著,豆瓣,2018-04-26
- ↑ 工具書及其分類,豆丁網,201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