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
江戶 |
江戶 十二世紀初,江戶城是豪族江戶氏的居館,因此得名。長祿元年(1457),太田道灌開始修築江戶城。以後,隨着扇谷上杉氏的衰落,此城被小田原城的北條氏奪得。天正十八年(1590),討伐北條的小田原之戰後,德川家康入封關東,以江戶為居城,江戶城開始繁榮起來。慶長八年(1603),家康在江戶開設了歷時二百多年的德川幕府。從此,作為全國政治、經濟中心,江戶城得到很大的發展,最終形成了現在的東京都。 日本江戶城遺址位於東京都中心千代田區, 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家的"特別史跡".1868年改名東京。
目錄
基本信息
江戶城介紹
【日本】江戶城
日本江戶幕府所在地(今東京都千代田區),日本首都東京舊稱,明治維新時也叫千代田城,日本首都從京都遷至江戶,因位於京都之東的關東平原而改名東京。從平安末期至鎌倉時期為豪族江戶氏的住所。1457年太田道灌築城。1590年德川家康入城後進行擴建,至1636年德川家光時完成。是當時日本最大的城。自德川家康在此任征夷大將軍職後,江戶城成為全國政治中心。1868年德川慶喜交出該城。明治政府遷都後,改稱東京城,作為皇宮,後又改稱皇城。
歷史介紹
江戶最早是由豪族江戶氏所統治,扇谷上杉氏家臣太田道灌築城於此後,便一躍成為關東的戰略要地。
1600年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中取得關鍵性的勝利,由此開始了以江戶城為據點的江戶幕府統治時期,江戶也因此作為一座政治城市而登上歷史的舞台。
這以後,江戶城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逐漸發展成為當時的中心城市。江戶城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分化為兩個特色區域,其一是平民區,又稱"下町",這裡匯集了很多的小商小販和手工藝匠人,他們主要從事隅田川的水上運輸、江戶港的物資集散以及種種商業活動;另一個區域便是稱為"山之手"的上流社會區,包括大名的住宅區和旗本的住宅區,那裡綠樹成蔭、環境優美,是江戶城內的政治中心。江戶城政治、經濟的發展也隨之帶來了文化的繁榮。江戶平民文化的形成標誌着江戶城文化發展進入了全盛期。
直至今日,仍然能在東京的小巷以及一些傳統儀式中感受到平民文化的存在。
19世紀,隨着幕府的最後終結,日本社會進入了明治維新時期,開始積極吸收並引進西方的文化,建設自己的民族國家。在這期間,皇室從京都遷到江戶並改稱為東京,成為新的日本首都。而江戶城則相繼改名為東京城、宮城與皇居,最終成為國家象徵天皇的居住地。從此,在明治政府實行的現代化政策下,東京邁出了向現代化以及國際都市化發展的關鍵性的一步。
20世紀,經歷了關東大地震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東京都心部雖然受到毀滅性的破壞但是很快走上了城市復興之路,並且很快進入了城市的高速發展期。由於1964年日本全國上下期待已久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終於在東京召開,為此,東京政府進行了體育館等基礎設施的全面建設,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這以後,特別是進入80年代以來,東京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的形像愈漸深入人心。
江戶城從慶長十一年開始大規模建造起,至寬永十三年(公元1636年)止,前後建設了近半個世紀。當時的江戶城東西約5.5公里,南北約4公里,四周圍有內壕和外壕,外壕周長約16公里。有城廓兩重,內廓的總面積264萬平方米。城內建築宏偉,有望樓20座、城門36個,還有本丸、二之丸、三之丸、西之丸等宮殿。
江戶城歷經幾十年的滄桑,面貌與當年差別很大。外壕基本已平,望樓僅有"櫻田櫓"和"富士櫓",城門僅"田安門"、"清水門"、"櫻田門"依然如故,本丸、二之丸、西之丸和5層城樓天守閣遭火焚後已不復存在,唯有巨大的石垣壘成的內壕完好無損。
江戶城皇宮是古典式樓閣,隱沒在鬱鬱蔥蔥的林蔭之中。經過二重橋,越過內壕,進入皇宮的正門--二重門,迎面至高約13.4米的儀見櫓,白壁灰頂,既典型又莊重。
皇宮內共有宮殿7座,全是戰後所建,總面積為23000平方米,白色的牆壁、茶褐色的銅柱、綠色的瓦頂,極富日本傳統的建築風格。正殿是皇宮的中心,正殿的"松之閣"是皇室舉行主要活動和禮儀活動的場所。"長和殿"是每年1月2日新年和4月29日裕仁天皇生日時接受群眾祝賀的地方。"豐明殿"是宴會廳,"吹上御所"則是天皇居住之地。
皇宮東面的東御園於1968年重建。苑內的大手門原是舊江戶城的正門,裡面的"百人番所"是德川幕府時代拜謁將軍前的最後一個檢查守衛站,再深處就是昔日將軍的私邸和幕府執政之地。東御苑內的"桃華樂堂"是皇后的音樂堂,還有不管從哪一方向看都是同一形態的"富士見櫓"和被燒毀的天守閣殘留下來的"天守台"等古建築遺蹟。苑內的二之丸於1960年重新修復,園內景色優雅,是日本回遊式庭園。園西北天池壕旁種植着日本全國47個都道府縣的各種名貴樹木260株。
皇宮北面的北之丸,是一個三角形地帶,被千鳥淵、牛淵、清北壕包圍,1969年起闢為公園。園內有日本武道館、科學技術館、國立近代美術館、西部是幽靜的日本式花園。
皇宮外苑裡面有高聳的蒼松翠柏和寬敞潔淨的大草坪,這裡已成為國民公園。
傳統文化
歌舞伎
歌舞伎是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舞台戲劇。它於江戶時代(1615年至1865年)作為大眾藝術而誕生。歌舞伎三字分別代表歌曲、舞蹈、演技。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表現手法。歌舞伎獨特的特徵是:押韻的台詞、奇妙的舞蹈、悅耳的音樂、豪華的服飾、多彩的妝粉以及其他精心設計的飾物。最令人驚訝的是女角色都是由男人扮演的。
能
"能"起源於14世紀,是日本最古老的一種戲曲。"能"的表演節奏十分緩慢,他通過演員表演動作的細微差異,來表現其內涵。這種戲劇與歌舞伎一樣,所有的演員均為男性。"能"除了在國立能樂堂 舉辦演出之外,還有幾所"能"戲曲學校,均在其東京所在的劇場舉辦演出。
寶冢歌劇
這是一種引人入勝、極具浪漫特色的諷刺歌劇。於2001年重新裝潢開幕的寶冢劇院東京本館。演員全部為女性,深受女性觀眾的喜愛。從JR/地鐵線的有樂町車站出去後,立刻就能看到一座醒目的粉紅色建築物,這就是寶冢歌劇。
相撲
所謂相撲(sumou)是指兩人在土表中角力的格鬥技。將對手扳倒或推出土表外便為勝者。一般人只要提及相撲就會自然而然認為它是日本的國技。其實雖然相撲在日本文獻中最早可溯及至距今約一千三百多年前。但直至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時日本才將相撲定位在"國技"這個地位上的。
棒球
棒球(東京巨蛋)
棒球是日本最普及的運動之一,家喻戶曉。在聯賽期間,電視台幾乎每天都直播棒球比賽。每次聯賽都會給日本帶來不小的經濟效益。而且日本的大學和中學都擁有相當數量的棒球隊。圖為東京巨蛋棒球比賽場,也是一個有名的觀光場所。平時沒有比賽時,這裡也會舉行大型演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