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浦手獅
江浦手獅 |
江浦手獅是南京浦口的民俗舞蹈,又叫江浦手獅舞,道具即是用竹片以麻布和彩絲裝裱成獅子模樣,在獅子前胸和小腹下撐以木(或竹)棒為舞獅者的手柄,單人舞於手中,人數可多可少的一種舞蹈形式,是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浦手獅在表演形式上,通常流行的舞獅都是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身獅尾。兩人密切配合,協調動作。但浦口手獅則不同,每隻長約 1.5米,重約2.5公斤,用竹編扎,以麻布和彩絲妝成獅子模樣,撐以木棒,單人舞於手中,可獨舞,可群嬉,以多為勝。原舞法近乎失傳,由浦口區新世紀小學音樂老師走訪民間藝人,終將浦口手獅舞發揚光大,成為新世紀小學以及浦口區甚至南京市的一張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名片。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江浦手獅
批准時間:2006年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地理標誌:南京市浦口區
非遺級別:JSⅢ-11
遺產級別:省級
舞蹈簡介
江浦手獅的故鄉是南京市浦口區,起源於太平天國時期,為當時駐守在永寧地區的太平軍戰士健體、強身及與民同樂時用。太平天國失敗以後,此舞便保留下來,為當地百姓在節日之時慶典、娛樂時用。
至解放後,此舞已少有人能舞之。二十世紀80年代末,經挖掘整理,參加金陵民間文化廟會演出獲優秀演出獎;1994年,經再加工,參加瀋陽國際民間舞蹈藝術節獲「金玫瑰」獎;1996年參加在浙江金華舉行的全國民間舞蹈大賽獲文化部授予「群星獎」;1999年,經改編形成一套女子手獅舞,參加匈牙利國際民間舞蹈節,與英、法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表演團隊同台獻藝,為國家爭取了榮譽;2000年手獅舞在南京玄武湖參加第六屆中國藝術節演出;2002年,在「中國·江蘇『三民』大賽」中獲金獎;2003年,從手獅舞中改編的《獅虎雙雄》和《獅娃》獲江蘇省「五星工程獎」。當年,手獅團隊被省文化廳命名為特色文藝團隊。《獅娃》在央視「和諧春晚」演出中獲年度大獎。期間,手獅舞不斷被邀請參加各類節日活動和慶典活動,受到了廣泛的歡迎。
江浦手獅,作為太平天國將士遺留下來的一支民間文藝奇葩,無論是從其歷史角度還是文化角度來看,都具有巨大的史料價值和文獻價值。其獨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情趣已突顯了一定的社會價值。在架構精神橋樑、對外文化交流、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有着積極的傳承發展價值。
分布區域
該項目僅分布在浦口區永寧街道大營村(今與侯沖村合併為侯沖村)一帶。上世紀80年代後期經挖掘整理,目前已擴展到江浦街道地區、頂山地區和駐軍、武警部隊。
歷史淵源
浦口,為南京市在長江天塹以北的一道大門,自古就有「金陵天然屏障」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地方志上稱其「扼抗南北,鉗制江淮」。
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義後,太平軍勢如破竹。出廣西,入湖南。1853年1月,洪秀全率軍攻克武昌,隨即水陸並進,沿江東下,3月便攻下南京,並以此為基地,進入北伐,西征和政權建設,與清朝統治者進行了長達十我多年的鬥爭。
據史料記載,1858年下半年期間,太平天國為建清天京外圍的清軍,打通天京糧道,洪秀全派英王陳玉成和忠王李秀成,帶兵合擊浦口的清軍「江北大營」。年僅二十二歲的英王陳玉成,為保天京萬無一失,率領部隊日夜兼程,繞道巢湖北面,迅速攻占了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滁州和烏衣鎮,南下直搗浦口。其後太平軍在浦口九袱州建立3營壘,與清軍在大營對抗長達10年。太平軍中多為廣西人士,《手獅》這個表演項目就是太平軍從南方帶來的。
傳說,太平軍在攻下烏衣鎮南下時,便在永寧鎮休整,將《手獅》舞這一獨特的民間舞蹈形式,傳給了永寧大營等村休整時留傳下來的。
據傳,當時太平軍將士在戰鬥之餘,單人便玩耍一種擎於手上的獅子,主要動作是上下翻飛。此舞的最大特點是既可獨舞,也可群舞。獨舞可強體健身,群舞時又能排兵布陣,聲勢浩大。此外,還可與民間同樂。因此,深受廣大太平軍戰士和附近鄉民的熱愛。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清廷已處於搖搖欲墜之狀,社會民不聊生,人民疾苦萬分。大營村一帶的村民便藉手獅的威武雄健和嬉樂可掬的形象祈求瑞祥,驅除邪禍,擺脫困苦。
當然,《手獅》舞在太平軍將士中和被繼承下來在永寧大營村村民中的玩耍功能各有側重點。太平軍將士主要是用強身健體、布陣操練,而大營村則主要是祈求瑞祥,驅除邪禍,因而更側重具有儺戲色彩和娛樂性的有機結合,即帶有一定的表演性質。
該舞至解放後,也少有人能舞之。至二十世紀80年代末,永寧鎮大營村村民在春節時由1—2人舞一種擎於手上的獅子,動作雖笨拙簡單,但不失可愛。文藝老師們憑着幾十年文藝工作的敏感,認定這一表演形式是一個不可多得、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
上世紀80年代末,經挖掘整理,1989年參加省人民廣播電台和原江浦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迎八五慶豐收」農家樂春節晚會演出,在全省範圍內首次亮相;1993年手獅舞重新編排,確定了新的表演套路,演藝方面得到提高,參加金陵民間文化廟會演出獲優秀演出獎;1994年,經再加工,參加瀋陽國際民間舞蹈藝術節獲「金玫瑰」獎;1996年參加在浙江金華舉行的全國民間舞蹈大賽獲文化部授予「群星獎」;1999年,經改編形成一套女子手獅舞,參加匈牙利國際民間舞蹈節,與英、法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表演團隊同台獻藝,為國家爭取了榮譽。
2000年手獅舞在南京玄武湖參加第六屆中國藝術節演出。
2002年,在「中國·江蘇『三民』 大賽」中獲金獎;2003年,從手獅舞中改編的《獅虎雙雄》和《獅娃》獲江蘇省「五星工程獎」。當年,手獅團隊被省文化廳命名為特色文藝團隊。期間,手獅舞不斷被邀請參加各類節日活動和慶典活動,受到了廣泛的歡迎。2007年2月「獅娃」在央視舉行的全國青少年才藝展演中獲得最高獎年度大獎,並在央視播放。
2009年9月5日到夫子廟參加上海東方電視台走進南京現場錄製「魅力東方迎世博」大型演出活動。
2009年9月11日在南京市文化藝術中心參加南京市政協成立60周年「和衷曲」大型文藝演出。
2009年9月19日到南京白馬公園參加市「第五屆農業嘉年華」文藝演出活動。
2009年9月23日到中山陵參加「2009中國(南京)桂花節」開幕式演出。
2009年9月26日到區鳳凰台參加江浦街道迎國慶60周年文藝演出。
2009年9月27日晚在工業大學體育館參加2009中國(南京)國際象棋超級大賽開幕式演出。
2009年10月1日晚到玄武湖參加江蘇省南京市慶祝建國60周年大型焰火晚會。
2009年10月13日省電視台到我校拍獅娃活動錄像。
2009年10月15日到區鳳凰台參加區團隊共慶建國建隊60周年文藝演出。
2009年11月7日到奧體中心參加中國建設銀行江蘇省分行第八屆職工運動會開幕式表演。
2009年12月18日學校作為南京市課改基地承擔課改項目「民間體育—手獅舞」展示活動現場會。
2010年3月13日參加江蘇綜藝頻道《非常周末》欄目與主持人互動表演活動。
2010年5月8日在莫愁湖公園參加南京市第二屆「海棠小天使」少兒才藝大賽獲團體組金獎。
2010.5.13在鳳凰花園城小學參加南京市小學幼兒園「迎青奧慶六一,民間體育風采展演」活動。
2010.5.15在南湖新天地水上舞台參加的由南京市文聯、南京市體育總會、南京電視台主辦的南京市青少年廣場舞蹈大賽獲少兒組金獎。
2010.5.23在南京電視台參加由南京市少工委、南京市園林局主辦的「迎青奧,慶六一」暨第二屆「海棠小天使」頒獎典禮演出。
2010.5.31在南京龍江體育館參加由市教育局、市青奧辦主辦的「迎青奧慶六一,民間體育」風采展演;並被授予南京市「傳統體育健身項目進校園」試點學校。
2010.11參加省婦聯「讓我玩」體育公益項目開幕式表演。
2010.12為馬來西亞客人表演。
基本內容
《手獅舞》這一特殊的民間舞蹈形式,隨着太平軍運動的失敗也入鄉隨俗了。一改原先軍營列陣弘大氣勢,為節日慶典時。祈瑞納福的表演形式。一般在春節時演出。
在浦口永寧,每逢春節,手獅表演者由村中最有名望的長者(即獅子頭)召集在朱家大祠堂集中,先行燒香拜燭禮。在長者的帶領下,眾舞者口中念念有詞,共同祈禱新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家家平安,人人快樂。一時間,祠堂大廳內香煙燎繞,禱詞迴蕩,氣氛顯得神秘而莊嚴。
祈禱結束後,眾舞者在獅子頭的帶領下,列隊有形,手握手獅,整裝待發。此時,鞭炮齊鳴,鑼鼓開道,手獅舞就要進村挨家挨戶地進行表演了。
在手獅舞的表演過程中,表演隊和村莊、農戶之間有一不成文的規矩:即手獅在該戶門前表演結束,更換另一家時,如該戶人家又點燃一串鞭炮,表演者只得在該戶人家再玩一次,以增歡樂氣氛;獅舞無論進到哪個村表演,不進村便罷,一進該村,則不論該村農戶大小、貧富、遠近,都要挨門逐戶玩遍為止,這叫「寧卯一村,不卯一家」;所有農戶對手獅舞者都自覺答謝,答謝不論多少,表演者均不計較。答謝為四個檔次,依次是:雞茶、蛋茶、麵茶和糕茶。
手獅舞,在鑼鼓點的指引下,穿梭打鬥,進退有序。其主要動作有「就地翻滾」,利落而精神抖擻;「二獅搶球」,精彩,剛烈而不失可愛!此外還有「八獅串井」,威猛而靈動。最精彩的要算「蛟獅盤柱」,舞者相接,疊如羅漢,獅者相連,宛如蛟龍。壯觀中充滿了技巧!
目前,「手獅舞」這一獨特的民間舞蹈,經過文藝工作者的加工、整理,其藝術魅力和當年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近十多年來,享譽大江南北,先後獲得了多項國家及省、市級殊榮。
演繹道具
一、 道具
江浦手獅以別於其他獅舞,主要表現在其道具的製作工藝和舞法上。提起獅舞這種民間文藝表演形式,人們對此一定不陌生。在我國獅舞主要有兩大流派,即「南獅」和「北獅」。北獅舞起來威猛剛烈,南獅舞起來則活潑靈動。但不管是南獅或是北獅,表演者也不管二人妝扮還是一人妝扮,其大體均是用獅衣把表演者覆蓋在其中進行表演。
在製作工藝上,每隻手獅長約1.5米,重約2.5公斤。先用竹片扎制骨架,以麻布和彩絲裝裱成獅子模樣,在獅子前胸和小腹下撐以竹棒,即為舞獅者手柄。單人舞於手中,可獨舞,也可群嬉,以多取勝。
近年來,隨着製作工藝的發展,手獅的重量及模樣愈發輕巧和可愛。
二、服裝
表演者一般統一着裝,頭戴黃巾(亦可白巾),身着馬夾(類似戰袍盔夾),腰扎紅帶,下身穿黃色燈籠褲,腳登黃布靴,儼然一太平軍戰士。
三、器樂
有鼓、鑼、鑔、鈸、鎖吶、笙等。(近年來隨着賽事等活動的需要,已有先作曲再進行排練和表演的情況)
傳承譜系
起源太平天國時期。
繁榮於民國初期。
衰落於解放前。
瀕危於1990年以前。
1990年後,經搶救性挖掘整理,得到了很好的恢復和發展。至目前為止,又創造了一個鼎盛時期。
代表人物
第一代:永寧鎮大營村朱家營朱永洲;
第二代:永寧鎮大營村朱家營朱宗元;
浦口區文化館集體傳承;
浦口區文化局手獅隊;
浦口區永寧鎮候沖村手獅表演隊。
第三代:浦口區泰華電子集團手獅表演隊;
駐浦口區武警三大隊手獅表演隊;
駐浦口區舟橋旅手獅表演隊;
浦口區珠江小學手獅表演隊。
浦口區新世紀小學手獅表演隊;
浦口區頂山中心小學手獅表演隊。
主要特徵
《手獅》舞目前已成為浦乃至南京市的一支品牌民間文藝節目。其基本特徵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歷史傳承性
《手獅》舞在誕生之初屬太平天國的軍營文化。為軍隊強體健身和布兵練陣之用。太平天國失敗後被駐地農民繼承下來後轉為了地道的鄉村文化。為節日慶典和祭祀之用。
二、獨特性
《手獅》舞,它別於我國的「北獅」和「南獅」,「北獅」舞起來威猛剛烈,「南獅」舞起來則活潑靈動。但不管是「北獅」或是「南獅」,表演者也不管是二人妝扮還是一人妝扮,其大體均是獅衣把表演者覆在其中進行表演。而「手獅」不管是道具還是從表演者套路上均與其它獅舞者不同。其鮮明的地方特色顯而易見,因此具有一定的獨特性。
三、民俗性
《手獅》舞自轉為鄉村文化後,就入鄉隨俗地帶有一定的民俗性,首先這項活動一般只在春節期間玩耍,烘托節日氣氛。其次,其活動的開始儀式之中因其為節日慶典和祭祀之用,以賦予了一定的驅邪納福的民俗色彩。
四、參與性和娛樂性
《手獅》舞表演可單人、二人、多者幾十人。只要村民自願(一般多男性),皆可報名參加排練表演,充分體現了自娛自樂的原則。在春節活動期間,男性村民也能以參加在本地區的走鄉串戶表演為榮為樂,同時,村民們也把每年一度的手獅表演作為一項重要的娛樂活動內容。
五、時代性
《手獅》舞在近年來挖掘之初,基本上也就剩下了簡單的娛樂功能了,人數一般也就1—2人而已。形式單調,動作簡單,女性更沒有參與過。挖掘整理後,無論在道具、編排、表現內容、人員參與上都表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特徵。尤其增加了女子手獅和娃娃手獅的表演,一改過去傳統的只有男子的表演。同時手獅舞的表演形式更具時代特色,用於配合地方的各種節慶及賽事活動,豐富了藝術表演中類別,另外,在動作上、音樂中、舞台形式中加入了時代氣息的音樂和動作編排。
六、藝術性
《手獅》舞既然是一項民間文藝活動,那它就要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其活動本身就要有一定的藝術性。不論從服裝道具製作、表演套路、音樂製作等,均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因此,藝術性是民間文藝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特徵。
重要價值
《手獅》舞作為我區的一個重要民間文藝品牌,近年來已備受文藝工作者和廣大群眾喜愛,從《手獅》舞蘊藏的藝術魅力可以體現出如下的價值:
一、歷史價值
太平天國運動已經過去了150餘年的歷史了,其動態的一切已蕩然無存。但作為太平軍戰士軍營文化的《手獅》舞卻被活生生地繼承了下來,這種現象應該能反映出當初太平軍戰士與民同樂、軍民魚水之情。因此,無論是從其歷史角度還是從其文化角度,都具有巨大的文獻價值和史料價值。
二、普及價值
《手獅》舞既能強體健身,又能烘托節日氣氛,通過其陽剛威猛的表演,還能體現奮力拚搏的時代精神。它來自於民間,植根於民間,與老百姓的生活、情趣及民情融合在一起,動作優美易學,備受百姓喜愛,因此也很容易得到推廣和普及。
三、社會價值
《手獅》舞作為我區的一個獨具特色的民間文藝節目,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其品牌效應亦越來越得到了提高,從上世紀90年代以後手獅舞在參加各類賽事、活動所獲得的榮譽可以看出其社會價值不可小覷。更可看出手獅舞作為一個藝術品牌的社會價值已然突顯出來。
四、藝術價值
《手獅》舞作為獅舞大家庭中的一枝獨秀,其藝術價值不言而喻。手獅舞不僅豐富了民間文藝的表演形式,在表演內涵上也可尋得它的表演情趣和思想情感。如男子手獅以威猛來表現人們陽剛、奮進的精神;女子手獅則表現了女性舞姿優美、動作靈巧之特點;獅娃則表現了動物之間的靈動、憨態可愛活潑與天真以及人與動物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的美妙情懷。
五、實用價值
《手獅》舞作為一種攜道具的舞蹈,其動作有甩、逗、翻滾、跳躍等,在排練的過程中,在客觀上鍛煉了身體,起到了一定的健身強體的作用。其次,手獅舞藝術表現力極強,合適各類場合的表演,作為一段優秀的民俗活動,在節日慶典烘托氣氛、協調人際關係、架構精神橋樑、推進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無疑會起來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
瀕危狀況
1、保護經費緊缺。在服裝及道具上,每隔兩年就有較大的投入。雖然政府在公益性公共文化建設上給予了一定的資金扶持,但民間隊伍的保護經費依然緊缺。
2、專業業務老師缺乏。每次排練大型的手獅舞,均要從省、市邀請老師指導排練,本區在這塊業務能力較弱。
3、成立相對穩定的表演隊伍難。雖已分別建立有部隊、學校和企業的表演隊伍,但往往因為部隊兩年一復員的機制和學校稍高年級的孩子家長就不給孩子參與,以及企業均以企業自身生產為主,時間不能保證排練。另外,農村社會形態急劇城市化,大多數青壯年出去打工,人員無法解決,所以相對穩定的隊伍不容易解決。
4、手獅舞屬自然傳承,其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均由民間老人回憶而得,以往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完整,急需對手獅舞原有的音樂、舞蹈進行搶救性保護。
保護措施
地方政府已採取一系列保護措施,對該舞進行了一系列加工整理,並邀請了省、市有關專家本着對該舞既有傳承又有發展的精神,從表演人員的服裝、道具到舞蹈套路和音樂等都進行改編和提高,使得該舞又重新煥發了藝術魅力,已形成了男子手獅舞、女子手獅舞、獅虎雙雄、兒童手獅舞等多支隊伍。特別是在1999年,手獅舞還遠赴匈牙利參加國際民間藝術節。至今投入到手獅舞上排練、演出等費用達數十萬元。2002年,浦口區文化局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展手獅舞,制定了《浦口區「手獅」表演隊發展規劃和工作措施》,至2005年元月,由浦口區文化局和浦口區財政局聯合成立了「浦口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領導小組」、專家組、項目工作室,配備了專兼職人員,明確了責任人,並制定了有序的工作流程和實施措施。手獅舞的專項保護經費也將納入地方財政預算。
具體措施有:
1、組織專門人員,深入民間進行採風,收集整理。
2、常年堅持舉辦活動,促進保護,使其繁榮,擴大影響。
3、邀請省、市有關專家對其進行不同風格的編排、作曲、使其適合不同層次,不同場合演出的要求。
4、積極普及和推廣。自90年代挖掘整理以來,已成功地在農村、學校、機關、企業、軍營等進行了編排移植,使其活動不斷發揚光大,滲透到各領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