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灌河半岛临港产业区
《江苏灌河半岛临港产业区》位于灌河入海口,东临黄海,南依灌河,北倚新沂河,西至204国道,区域面积260平方公里,产业区规划面积25.42平方公里。
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它的类型十分丰富,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金融后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等以及近来各地陆续提出的产业新城、 科技新城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制定了各种产业区域开发政策,建立了名目繁多的产业园区,例如免税区、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1]、企业区、工业园、工业村、工业团地、科学园、技术园、研究园、技术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创意产业园区等。
目录
园区简介
自2005年灌河开发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临港产业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苏北振兴的决策部署,积极呼应市委、市政府“一体两翼”的总体构想,按照“建设大港口、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产业、构建沿海经济带”的总体要求,始终加大对外开放和项目建设力度,招大引强,不断做大做强临港产业发展平台,经过10多年的发展,灌河沿线从东到西逐步集聚形成了钢铁冶炼、物流仓储、船舶修造等核心产业板块,以临港制造业等产业构成的外向型、大型化为典型特征的临港产业体系的集聚效应已初具规模。
2020年灌河临港产业区将树立“大党建”理念,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要求,实施“四轮驱动”战略强根基。一是“红色引擎”推动,落实“五聚焦五落实”行动计划,实施园区党建标准化建设;二是“双向融入”联动,推动党建与生产互动互促,融合发展;三是“党员骨干”带动,在一线党员职工中,挖掘业务标兵、技术能手,开展传帮带,组建攻关组,在平凡岗位上秀出优秀党员的“软指标”。四是“产业精英”促动,开展人才与创新项目对接的“导师式”服务,开展人才与新兴产业对接的“红娘式”服务,开展人才与创业资金对接的“保姆式”服务。
梳理跟踪驻点招商、以商引商信息,围绕冶金制造、船舶装备、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开展招商活动。紧抓长江沿线、环太湖产业布局调整以及上海部分产业外迁的机遇,加大招引钢铁产业链项目,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特色产业。积极跑动争取投资30亿元的钢焦一体化项目、投资40亿元的铜冶炼项目相关手续及能耗、排放指标,力争早日落户;跟踪投资8亿元的80万吨型钢项目、投资5亿元的80万吨高延性合金钢项目、投资2亿元的金属制管等项目。
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增强职工安全意识、应急处置能力;强化钢铁企业煤气设备设施、高温熔融、金属调运起重、船舶企业密闭空间、船舶上水,港口物流企业装卸作业等危险环节管控;查实查细、不留死角,针对隐患,闭环管理,全面整改;聘请专家对企业进行安全“会诊”,对重点岗位、高危工艺和流程、安全防护等重点检查。全力打好污染防治组合拳,切实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提升。扎实推进钢铁企业进一步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完善园区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船舶和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严守环境准入清单和负面清单,严格现有污染源管理,防范新增污染,加快补齐环境短板,多层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扎实推进“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发挥“店小二”精神,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加大难题会办力度,为项目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贴心的服务,切实把园区转型发展落实到项目的落地投产上。
工业园与产业园区的区别
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在很多区域容易被混为一谈;工业为整体概念,产业是整个工业体系中构成部分。对于工业园区,在一定程序上是工业企业的聚集区,通常没有明确行业产业划分。另外对于工业园区与产业园区,区域政府在制定促进工业发展政策方面也存在差异,工业区就需要大而广的政策,而产业园区就更加注重针对性。
所以,各区域在建设或建立工业园区时,首先确定适合区域发展,而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主产业及相关产业,建立不同产业的功能园区,同时依据各产业各特点,制定适合产业发展政策,促进各产业发展升级[2],服务地方经济。
视频
江苏灌河半岛临港产业区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自由贸易区的特点,搜狐,2020-12-17
- ↑ 论产业转型升级未来发展方向 ,搜狐,2019-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