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檔案館
江蘇省檔案館,與江蘇省檔案局合署辦公,是江蘇省永久保管檔案的基地和社會各界利用、研究檔案的中心,是中共江蘇省委、省政府直屬單位。1995年成為全國首家國家一級綜合檔案館。局館內設辦公室、人事處、業務處、科技處、法宣處、徵集接收處、管理部、利用部、技術部,還有省檔案開發服務中心、《檔案與建設》部、省數字檔案中心、省檔案學會等直屬部門。全館建築面積 16181 平方米。江蘇省檔案陳列館正在建設中。江蘇省電子檔案中心被列為全省信息化標誌性工程。
目錄
基本內容
江蘇省檔案館,與江蘇省檔案局合署辦公,是江蘇省永久保管檔案的基地和社會各界利用、研究檔案的中心,是中共江蘇省委、省政府直屬單位。1995年成為全國首家國家一級綜合檔案館。局館內設辦公室、人事處、業務處、科技處、法宣處、徵集接收處、管理部、利用部、技術部,還有省檔案開發服務中心、《檔案與建設》==部、省數字檔案中心、省檔案學會等直屬部門。全館建築面積16181 平方米。江蘇省檔案陳列館正在建設中。江蘇省電子檔案中心被列為全省信息化標誌性工程。
歷史沿革
江蘇省檔案館系省級國家綜合檔案館,全國首家國家一級檔案館。成立於1958年8月,原名為「江蘇省國家檔案館」,館址設在南京市中山北路32號(原國民政府外交部大樓內)。隸屬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業務受國家檔案局指導。
1959年1月,中共中央《關於統一管理黨政檔案工作的通知》發布後,江蘇省國家檔案館更名為「江蘇省檔案館」,成為黨政檔案合一管理的文化事業機構,隸屬中共江蘇省委、省政府,由省委秘書長直接領導。館內分設黨群機關檔案管理組和政府機關檔案管理組。
1960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江蘇省檔案管理局,與江蘇省檔案館[1]合署辦公,為一級局,正廳級,下設辦公室、一般檔案指導組、技術檔案指導組、利用研究組、整理保管組。1961年,館址遷至南京市馬鞍山一號。
文革初期機構撤消,僅留4人看管檔案。1969年成立江蘇省革命委員會檔案館,內設保管、調研、行政3個組,館址遷到南京市青島路1號,同年在盱眙縣建立一座戰備後庫(718庫)。1978年7月,中共江蘇省委決定恢復檔案局,與省檔案館合署,下設辦公室、業務指導處、檔案處(即檔案館)。1982年12月,718庫移交省司法廳使用。
1984年機構改革,局館仍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合署體制,副廳級,列入政府編制序列;檔案館內設徵集、管理、編研和技術四個部門。
1990年6月,省政府辦公廳廳務會議根據政事分開原則決定,江蘇省檔案局與省檔案館分開。省檔案局為省政府職能部門,省檔案館為省委、省政府直屬文化事業單位。
1995年8月,根據蘇發(1995)20號文件精神,江蘇省檔案館與江蘇省檔案局合併,為省委、省政府正廳級事業單位,由省委辦公廳管理,列編制101人。
江蘇省檔案館-館藏情況
保存了自1506年至2001年間的各種載體檔案和資料共572個全宗,676206卷(件、冊、張盤),資料6萬多冊。最早的檔案是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的一件「誥命」。館藏中有很多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珍貴檔案,能夠反映江蘇的歷史面貌,對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很高的利用和參考價值。
明清檔案,尤其是嘉慶至宣統年間的軍機部檔案,全面、翔實地反映了該時期江蘇的財政經濟狀況。民國時期檔案主要是有關國民黨省政府及其所屬機關的檔案,其中,收錄民國政要、愛國志士韓國鈞與各界友人來往信函的《朋僚函札》已經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革命歷史檔案中,有早期中共中央在上海活動的有關材料,中共江蘇黨、團組織初創及領導江蘇人民鬥爭的檔案資料,中共江蘇省委第一、二次代表大會的檔案材料,反掃蕩、反清鄉檔案,我黨領導江蘇軍民在解放戰爭時期奪取革命勝利的檔案資料。建國後的檔案主要有城市接管、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抗美援朝、"三反"、"五反"運動及經濟建設等內容。
名人檔案主要包括民國政要韓國鈞、教育界名人吳貽芳、經濟學家鄧克生和水利專家嚴愷等個人全宗。館藏還有數量豐富的特殊載體檔案,其中的四萬多盤錄像檔案,包括新聞、專題、文藝等有關方面內容。館藏也有許多珍貴資料,其中,江蘇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發行的出版物,其系統完整性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的。此外還有明清以來的多種史志和譜牒。
江蘇省檔案館-鎮館之寶
江蘇省檔案館作為江蘇省範圍內最大的國家綜合檔案館,館藏的4.5萬餘卷的音像檔案,是該館最重要的「鎮館之寶」。這些錄像檔案的內容不僅包括了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江蘇的活動紀錄,還包括了大量已故京劇梅派大師、崑曲藝術家的舞台形象和唱段,以及蘇繡[2]、玉雕、紫砂、漆器等老藝術家的專題錄音錄像,以及從國外徵集過來的太平天國運動期間的縮微卷片等珍貴品。
江蘇省檔案館-檔案資源
江蘇省檔案館大力推進檔案資源建設,努力構建內容豐富、結構合理的館藏體系。積極創造條件,保證依法應進館檔案的正常接收;重視重大事件、重要活動和名人、名產、名勝等特色檔案的徵集工作。同時順應發展需要,積極開發檔案信息資源,檔案館的開放和服務領域不斷拓寬。圍繞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機關",2004年推出了為民、利民、便民的預約查檔無假日等10項措施。
依託館藏優勢,積極開發檔案資源。一方面,獨立或聯合有關部門編寫文獻匯編,參與編史修志;另一方面,舉辦陳列展覽,拍攝電視專題片。檔案史料的==出版和電視專題片的播出以及陳列展覽,擴大了檔案工作的宣傳。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活動,進一步拓展檔案館的教育功能和服務功能,利用館藏檔案資源,以展覽、夏令營等形式開展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讓青少年學生走進檔案館,引導他們發現歷史、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培養愛國之情,激發愛國之志,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004年初,經省委宣傳部批准,正式掛牌成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江蘇省檔案館-現代化管理
江蘇省檔案館庫房綜合樓集檔案管理、技術保護、閱檔大廳、縮微中心、計算機中心、寄存中心於一體。內部採用溫濕度和安全自動監控,消防、中央空調、通風除濕等自動系統,反映了現代檔案管理的需求。館內已全面建立局域網,有服務器4台,微機150餘台,基本實現辦公自動化;還有各種進口縮微設備30餘台,具有較大規模的縮微加工能力。館藏檔案已於上世紀90年代初實現計算機檢索,目前已經建成革命歷史檔案、民國時期舊政權檔案和建國後部分檔案文件級目錄數據庫,以及全部檔案案卷級目錄和開放檔案文件級、案卷級目錄等數據庫。重要檔案和資料已經全面縮微化,部分重要檔案已經數字化。部分重要聲像檔案已數學化並製作成光盤,實現了多媒體檢索。在進一步加強基礎業務建設的同時,檔案工作的規範化、標準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水平穩步提高。
江蘇省檔案館採取多樣查檔利用方式,包括來館查檔、函查、電話查檔、代理查檔等,積極開展"三優三滿意"活動,在全國首創免費查檔調卷服務。
江蘇省檔案館-新址建設
江蘇省檔案館新址將落戶奧體。南京規劃局官方網站顯示,江蘇省檔案館新館項目用地,位於南京河西新城區中部,黃山路與夢都大街交匯處,規劃的地鐵7號線從基地西南角拐入。
檔案館新址占地面積33470平米,其中建設面積27989平米,代征綠地4162平米,代征道路1319平米。
按照設計方案,項目地下1層,地上7層,總建築面積49843平米(地上44196平米、地下5647平米),容積率1.58,建築高度33.3米。
建築整體造型厚整大氣,以虛實、黑白等對比帶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項目設計方案於2008年3月27日,經過省級機關河西辦公區暨省檔案館新館規劃方案評審會專家論證。
參考文獻
- ↑ 數字檔案館與傳統檔案館,搜狐,2021-10-21
- ↑ 一文帶你了解3000年歷史的蘇繡 ,搜狐,20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