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江陵縣

江陵縣,隸屬湖北省荊州市,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西部,長江 荊江河段北岸,位於荊州城區 東南郊,東與監利縣潛江市接壤,西隔長江與公安縣相望,南接石首市,北鄰荊州市沙市區。介於東經112°12′52″—112°44′22″,北緯29°54′36″—30°16′45″,海拔25.3—31.0米,東西距53.5千米,南北距36.2千米,總面積1048.74平方千米。

江陵歷史悠久,自周莊王八年(前689年),楚文王即位,將國都自丹陽徙郢(今荊州城北五千米外紀南城),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白起拔郢,楚國連續二十代王在此建都400餘年,其宮殿台榭遍布江陵全境及潛江、監利一帶。楚漢相爭時,江陵曾為臨江國國都。以後晉安帝、齊和帝、梁元帝、後梁蕭銑均在此建都。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升荊州為江陵府,置為南都。五代十國時,江陵為荊南國國都。另外,自西漢至明,江陵均為王、公藩封之地。其歷史文化地位歷來為世人所關注。1998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原江陵區在郝穴鎮設立江陵縣。

2018年江陵縣下轄6個鎮、2個鄉,另設有1個監獄、2個管理區,常住人口33.81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3.7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3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6.5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2.83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6:39:35。

歷史沿革

江陵,因「地臨江」、「近州無高山,所有皆陵阜」而得名。

前9世紀初葉,周夷王年間,楚國君熊渠封長子熊無康為句亶王,句亶國地理位置即後來的郢都一帶。周莊王八年(前689年),楚文王即位,將國都自丹陽徙郢(今荊州城北五千米外紀南城),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白起拔郢,楚國連續二十代王在此建都400餘年。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分郢置南郡、江陵縣。秦末楚漢相爭,項羽立其部將共敖為臨江王,都於江陵。敖死,其子尉嗣。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使將軍劉賈及太尉盧綰擊殺共尉,臨江國除,復於江陵置南郡,分江陵縣,置郢縣。漢景帝時,先後封其子閼及榮於江陵為臨江王,閼、榮死,國除,復為南郡。王莽改制時,更南郡名南順,江陵縣名江陸縣,郢縣為郢亭,但不久即恢復江陵本稱。東漢建初三年(78年),章帝徙其弟鉅鹿王恭為江陵王。元和二年(85年),江陵乃復為南郡。

1985年9月10日,江陵縣的1鄉(鑼場鄉)13村(鑼場鄉的8個村、郢東鄉的4個村和岑河鄉的1個村),面積36.7平方千米,人口1.4萬餘劃歸沙市。

1994年9月29日,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1996年12月更名為荊州市),荊沙市下轄荊州、沙市、江陵三區。原江陵縣一分為三,主體部分劃入荊州區,新江陵區轄原江陵縣的郝穴、觀音壋、岑河、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9個鎮和馬家寨、秦市2個鄉,區人民政府駐郝穴鎮。

1998年7月,江陵撤區置縣,恢復縣治。

行政區劃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江監石人民政府第七區區中隊進駐郝穴,成立郝穴市政府,受沔陽地區行署領導。7月,復歸江陵縣人民政府領導。10月,江陵縣下設9區2鎮,今江陵縣轄區含郝穴鎮、五區(區政府駐郝穴)、九區(駐普濟),其餘西部、北部地區屬三區(駐岑河)。

2016年3月,各鄉鎮按縣委縣政府的安排部署,對行政村區划進行調整。行政村區劃調整後,全縣設行政村(隊、分場)123個、社區19個、養殖場3個,村民小組1090個,居民小組197個(其中灘橋鎮有17個行政村、2個居民委員會、128個村民小組、9個居民小組)。

截至2018年,江陵縣下轄6個鎮、2個鄉,另設有1個監獄、2個管理區。江陵縣人民政府駐郝穴鎮江陵大道128號。

地理環境

江陵縣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地處江漢平原腹地、荊江河段北岸。介於東經112°44—115°44,北緯29°54—30°39之間,東西距53.5千米,南北距36.2千米,總面積1048.74平方千米,全縣版圖呈馬鞍形。

江陵位於揚子准地台江漢沉降區江漢盆地西南部的凹陷構造帶。江陵地勢平坦,屬長江沖積平源和四湖濱湖平原並列地帶。其地貌有洲灘平地、淤沙平地、中間平地、低濕平地四類。江陵縣海拔高程在25.3—40米之間,相對高差14.7米。

江陵縣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具有四季分明,熱量豐富,光照適宜,雨水充沛,雨熱同季,無霜期長等特點。全年日照時數1827—1897小時,全年太陽總輻射量為103—110千卡/平方厘米。全年平均氣溫16—16.4℃,極端值最熱39.2℃,最冷-19℃;無霜期246—262天。全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毫米。

江陵縣河流屬渠江水系。境內形成以總乾渠、西乾渠為主動脈的排水體系。荊江大堤在江陵境內長69.5千米,長江江陵段長61.4千米,主要河流溝渠40條,水域面積共有170960畝,其中河溝水面67417畝,池塘水面97380畝,湖泊水面6163畝,分別占總水面39.4%、57%、3.6%。

自然資源

江陵縣境內林木類有:楊、柳、松、柏、杉、、楮、桑、榆、榔、椿、樗、枇、杞、櫟、楓、檀、槐、樟、棕,冬素、女貞、油茶、漆樹、油桐、南天竹等88種。竹類地方品種和引進品種有:慈竹、眉竹、苦竹、釣竹、斑竹、紫竹、綿竹、桂竹、水竹、淡竹、筆竹、楠竹、鳳尾竹等13種。

藥材類有:貝母、荊半夏、獨腳蓮、百合、覆盆子、稀薟、大青、茺蔚(益母)、梔子、木蓮、烏梅、杏葉沙參、常春藤、石龍芮、荊三棱、積雪覃(地錢草)、五加皮、天靈草、旱蓬草、何首烏、蒲公英、草決明、天冬、麥冬、金沸、蒼耳、栒杞、荊芥、薄荷、紫蘇、青箱、牛膝、蓖麻、王瓜、陳皮、枳實、馬鞭梢、土大黃、香附子、白頭翁、南星等228種。

江陵縣境內有古新世至早始新世時期「江陵凹陷」,荊沙、金家場、花園、習家口、丫角等地勘探油氣顯示普遍良好,蘊藏量較大,部分油田已經開採。

江陵縣境東部地下凹陷地區有鹽湖,滷水蘊藏量較大,有開釆價值,另在荊、沙地下窿起構造中有鹽丘,但不易開採。

風景名勝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早期舊址

沙崗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早期舊址群位於江陵縣沙崗鎮紅軍街及周邊鄉村。沙崗鎮地處鷺湖西岸,與潛江、監利毗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發源地。1927年夏,根據八七會議精神,中共中央發出了《致兩湖省委信》的指示,要求湖北省委繼續發動城市和農村暴-動-。同年12月31日,剛剛恢復不久的湖北省委,制定了《關於全省總暴-動-計劃》。

鄂西特委隨即迅速作出暴-動-部署。1928年1月23日,共產黨員陳香波、彭之玉等在鄂西特委和中共江陵縣委的領導下,發動了沙崗年關暴-動-。暴-動-成功後,地處邊遠的沙崗湖區成為紅色區域。1929年3月6日,鄂西特委第一次擴大會議在沙崗九甲灣召開,到會代表100多人,分別來自宜昌、江陵、公安、監利、荊門、遠安、長陽等地。會議傳達了中共六大精神和中央指示,討論制定了六項決議,健全了特委領導機構。這次會議從政治上和組織上為洪湖革命根據地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保障。1928年至1932年間,鄂西特別委員會、鄂西蘇維埃政府、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江陵縣蘇維埃政府、鄂西少共總部等領導機關駐集於沙崗鎮。[1]

龍淵湖

龍淵湖位於江陵大道與濱江大道交界處,城區西北的荊江大堤旁,江陵大道與龍橋路之間。濱臨長江,與鐵牛磯公園對角相望。東接規劃居住區龍湖城,西鄰荊江大堤,南依江陵大道,北抵龍橋路。占地面積34萬平方米,其中水體面積21萬平方米。

龍淵湖又名龍二淵或鄔阮家淵,是清康熙十五年(1676)、道光三年(1822)及道光六年(1825)三次荊江大堤潰口衝擊而成。順堤長1510米,最寬處1000米,原有水域面積86.4萬平方米,解放後,幾十年來由於實施荊江大堤整險加固工程,經人工和機械填塞,現有水面210000平方米。

龍淵湖是縣城中的一塊風水寶地,這個因江水多次衝擊而形成的一片古老的生態濕地,經常有白鷺、野鴨等禽鳥在此棲息,出現人鳥和諧相處的自然景觀。[2]

榮譽稱號

2019年0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湘鄂西片區分縣名單

2019年11月,被評為2019年「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2020年1月22日,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2020年6月,被命名為第二批「湖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區)」。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