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鄉
池上鄉,位台灣台東縣,東鄰海岸山脈,西屏中央山脈,為新武呂溪沖積成扇型,扇端湧泉帶形成池泊,名為「大坡」。清光緒年間統稱『新開園』;日據時期設冶為「臺東廳關山郡池上庄」原住民遷住時,擇其水足地肥集居四周生活,並由世代繁衍而擴大其聚落,直至日據時期設治時,依其聚居該池之上而取名為『池上』。
目录
沿革
池上鄉的歷史發展可源自於清朝光緒年間,池上地區被稱為『新開園』,到了日據時代西元1926年,東線鐵路通車開啟池上鄉的正式發展開墾的歷史,日人看見原住民的聚落位在現今大陂池(原稱大陂)旁,便取住在大陂池之上的意思,將這裡稱為「池上」,隸屬於台東廳關山郡管轄,並於台灣光復後改設為台東縣池上鄉;池上鄉的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從古至今居民主要以農業種植稻米為主,在氣候的影響下稻米成為昔日進貢日本天皇的貢米,更在1988年(民國77年)獲得金米獎,成為全台灣品質最優良的稻米品種,也為池上鄉的農業經濟帶來新的契機[1]。
地理
池上鄉東鄰東河鄉、西接海端鄉、北以秀姑巒溪上游與花蓮縣富里鄉隔鄰、南以新武呂溪與關山鎮相望。1945年台灣光復改台東廳為台東縣,光復後鄉內原先劃分為福文村、大坡村、水墜村、錦園村、新興村、大埔村,萬安村及福原村等八村。1950年調整行政區域,將大坡村分為慶豐村與大坡村。1956年水墜村改稱富興村,嗣後於1967年新增振興村,故現今共劃分為十村。池上鄉在2008年總人口數為9366人,原住民2224人,佔總人數的23.7%,其中以阿美族為主要族群。因社會結構的轉變,許多鄉民往外發展,故每年人口均有逐漸減少的趨勢,截至2019年5月,人口數降為8180人[2]。
面積
池上鄉東西最寬之處寬約8.5公里,南北最長之處長約15公里,面積8,268.5455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2.35%。其中平原面積為3,652公頃,丘陵面積為3,350公頃,山地面積僅1,267公頃。 池上平原是本鄉居民主要之生活空間,鄉內大坡、振興社區位在河階之上,其他社區與聚落全部都分佈於平原地帶。本鄉位於平原之村落面積較小,如福原、慶豐、萬安、新興等村,若各村轄區包含山地時則面積較大,如大坡、大埔、錦園、富興、振興等村;福文、新興二村雖含山地部分不多,但村內乾旱地區較多,故面積也較大。
自然環境
池上鄉位於台東縣北部,南邊以嘉武溪與關山鎮接壤、北為花蓮縣富里鄉、東邊林東河鄉、西接海端鄉,總面積約為82.6854平方公里;池上鄉處於花東縱谷平原中南部,是由新武呂溪沖積扇、龍泉溪沖積扇、大坡溪沖積扇、錦園沖積扇、萬安溪沖積扇及富興河階共同組成,形成著名的池上平原,範圍北自龍泉溪、大坡溪起,南至卑南溪止,東西邊分別有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加上雨量充沛的氣候栽培出優良的池上米。
特產
池上米
池上鄉是花東縱谷旅遊線上重要的觀光景點,因地勢平坦、土質肥沃、雨量充沛,稻米顆粒較大、彈性較佳,品質口感均十分優越,曾經是進貢日本天皇的「貢米」,讓用料豐富、米香十足的池上便當遠近馳名。池上鄉隔著新武呂溪與關山接壤,海拔僅170公尺,因有水利之勝及適宜的自然環境,造就極高品質的池上米馳名海外,在民間企業的贊助下於2002年6月9日成立的池上飯包博物館,記錄60年前池上飯包的歷史沿革,從民國29年時李約典夫婦在池上火車站月台叫賣蕃薯餅、34年李陳雲接棒以竹葉麻繩包四個飯糰和其他配料、到46年飯包成為木盒包裝,菜色陸陸續續的調整下,成為今日我們耳熟能詳的池上飯包,館內規劃歷史文化區、農田農具區、稻米文化區、池上飯包區和古早飯包區等等,讓民眾了解池上飯包所代表的深遠意義。在池上最愜意的旅行,便是在田野間、大坡池騎著鐵馬漫遊,將層層疊巒的山脈與無邊無際的稻田盡收在眼底,走一遭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了解池上便當的故事,再吃下一口著名的便當,感受池上稻米的文化。
推薦景點
大坡池、伯朗大道、池上地牛故事館、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及大觀亭[3]
大坡池
大坡池原名「大陂」,又稱「大埤」,是內陸淡水草澤地,曾以「池上垂綸」列為臺東十景之一。由於天然環境良好,因此動植物等生態資源十分豐富,每逢夏季時可賞滿池粉嫩的荷花,而周邊更設有環湖步道與自行車道,景色優美宜人,適合放鬆休閒,是來臺東旅遊不可錯過的好地方。大坡池為池上斷層活動而形成的斷層池,水源則來自新武呂溪沖積扇末端的伏流,也是秀姑巒溪的源頭之一。在日治時期,大坡池的湖面比現今還要廣闊,孕育出豐富的淡水魚蝦,在波光粼粼、雲煙繚繞的湖面上,時常可見一葉扁舟漁夫撒網如詩般的畫面,不僅被列為臺東十景之一,早期的池上便當裡的魚蝦佳餚,更是來自大坡池。湖光山色的大坡池,雖不復見當年池上垂綸的人文景色,卻能讓人在夏季時參加竹筏季,體驗早期漁民遊湖捕魚的艱辛,欣賞別有一番姿色的大坡池。
伯朗大道
在臺東池上鄉的田間道路上,兩旁是隨風搖曳的稻浪,因拍攝伯朗咖啡的廣告而大受歡迎,被稱為「伯朗大道」。而在伯朗大道的中間,有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是金城武曾來這兒騎單車拍攝廣告的地方,兩邊一望無際的綠色稻田隨風搖曳,被譽為是一條「翠綠的天堂之路」。伯朗大道的正式名稱為錦新三號道路,筆直的道路上兩旁盡是遼闊翠綠的稻田,隨著時間轉為金黃,阡陌的黃色稻浪,再加上遠方高低起伏的山巒,宛如明信片上的美麗照片。在這片無邊無際的稻田中騎單車、散步,讓人遠離城市的喧囂,放鬆身心,沉浸在這番美景中。在伯朗大道旁的一棵茄冬樹,高聳茂密的樹冠,搭配遠方的稻田風景,成為金城武拍攝廣告其中奉茶片段的場景,而被稱為「金城武樹」,吸引許多追星族或遊客前來拜訪。
池上地牛故事館
池上客家產業交流中心(地牛館)前身為縱管處池上遊客中心,預計將以學術結合觀光導覽方式進行營運。地牛館二樓將配合中央研究院在當地設置的五具地殼變形測量儀器,提供民眾環境教育資訊以及國際學術使用。一樓部分則是常設各項展覽及不時舉辦各項客家文化活動,除了推廣客家文化之外,也結合當地地質特色,形成獨特,具有在地性質特色的旅遊亮點! [4]。
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光復初期花蓮到臺東的火車需要8小時的時間,因此當時最早的池上飯包就是為了讓搭火車的旅客能夠在漫長的旅程中享用而製作的,剛開始的飯包是用竹葉包裝,裡面是4個包著肉乾與酸梅的三角飯團,後來逐漸演變成木盒包裝,以池上米煮成的飯,搭配卜肉、燒肉以及古法製作的醬菜、大坡池捕獲的蝦等食材。隨著時代改變,池上飯包嚴格把關原物料,創造出更豐富多元的菜色,用現代化的經營,延續老字號的新生命。
飯包博物館內區分為「歷史文化區」、「農田農具區」、「稻米文化區」、「池上飯包區」、以及「古早飯包區」等多個展示區,以文字及圖片介紹池上飯包歷年來的發展沿革,同時還典藏著早期做飯包時使用的傳統爐灶等器物。因此池上飯包博物館不但可以提供民眾參觀,同時還兼具著文化保存與教育等多重功能。來到池上飯包博物館,除了吃飯包是一大重點外,其它看的、玩的也都相當多元,是個可以晃一小段時間的旅遊景點。另外,除了一般寬敞舒適的用餐區外,遊客更可坐在門前於臺鐵退役的火車車廂內用餐,充分感受在火車上的懷舊風情,比起在真的火車上吃著池上飯包,更有種愜意的旅行氛圍。
大觀亭
在伯朗大道附近的大觀亭,是建在引進大坡池水灌溉農田的浮圳上,站在大觀亭,將數百公頃的稻田美景盡收眼簾,那遼闊絕佳的視野令人十分驚嘆,成為池上旅行不可或缺的一道美景。[5]「大觀亭」觀景台,離地面有6公尺高,因為當地政府積極與農民溝通,保留無電線杆、無農舍的獨特美景,在大觀亭一望而去更是令人驚嘆!且可以完整眺望175公頃的稻田,一望無際的遼闊,頓時讓人心曠神怡,即便是在雨天也是一種極美的享受。[6] 從大觀亭一眼望去,是或綠或金黃的稻田,整片映現眼簾,沒有電線桿的遮蔽,座落於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純粹的稻田之美令人屏息。[7]
視頻
參考資料
- ↑ 池上鄉- 台東縣- 台灣旅遊資訊- 旅遊導覽TravelKing旅遊王
- ↑ 米香. 池上,靈山秀水池上鄉,戀戀池上,稻禾起舞池上鄉公所公所官網
- ↑ 台東縣池上鄉-稻米之鄉,城鄉遊蹤-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TAIWAN亞洲之心
- ↑ 池上鄉客家文化產業交流中心台東觀光旅遊網
- ↑ 大觀亭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
- ↑ 這角度看伯朗大道、天堂路更美!大觀亭攬175公頃農田 ETtoday 旅遊雲
- ↑ 【大地物語】連結人與土地──池上是一座生態博物館 農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