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北偶談
池北偶談
|
|
|
《池北偶談》又名《石帆亭紀談》,共二十六卷,是清代筆記小說集,作者是王士禛。部分內容由作者兒輩記錄整理而成,全書近一千三百條,分成四目:一,談故:記敘清代典章與科甲制度、衣冠勝事等;二,談獻,主要記敘明中葉至清初名臣、畸人、烈女等事;三,談藝,評論詩文,採擷佳句;四,談異,記敘神怪傳聞故事。
目錄
作者介紹
王士禛(1634年~1711年),字子真,號阮亭,自號漁洋山人,因欽慕唐代司空圖隱居於禛貽溪的事跡,又字貽上,山東新城(今桓台縣)人。歿後,因避雍正帝諱,被改名士正;乾隆時賜名士禎。十一歲時應童子試,以聰穎過人,縣府道皆第一,二十二歲時會試中式,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揚州府推官。歷任鄉會試考官,禮部、戶部主事、郎中等職。
康熙十七年(1678年),授翰林院侍講學士,並充明史纂修官、三朝國史副總裁、國子監祭酒等職,最後任刑部尚書。一生勤於著述,各類著作三十六種、二百七十卷之多。
作品評價
《池北偶談》是一部有價值的筆記。據王士禎自序稱,他所居住的宅西有圃,圃中有地,地北有屋數椽,有書數千卷度置其中,因而取白居易《池北書庫》之意,將本書取名《池北偶談》。又因為書庫旁有石帆亭,王士禎時常和賓客在亭內聚談,或議論文章的流別,或解晰經史的疑義,以至國家典故、歷代沿革、名臣碩儒的言行、神怪傳說等等,由兒輩記錄整理,並增益他在京二十年間的見聞,編次而成,所以又名《石帆亭紀談》。
全書共二十六卷,近一千三百條,分成四目:一,談故:記敘清代典章與科甲制度、衣冠勝事等;二,談獻,主要記敘明中葉至清初名臣、畸人、烈女等事;三,談藝,評論詩文,採擷佳句;四,談異,記敘神怪傳聞故事在全書的四目中,以前三目內容最具參考價值。如「談故」中「翰林卿寺屬」條,記清初太僕寺增設滿洲員外郎及翰林院起居注舘增設滿洲主事、中書舍人員額的情況「八旗開科」台灣開科」滿洲鄉試」等條,記順、康時鄉會試製度的若干情況;「巡方」條可藉以了解清初任命巡按的制度;「殉葬」條記清初八旗用仆妾殉葬的舊俗,可以和《清通禮》、《清通典》等典籍參證補充。「談獻」中的一些條目,雖系傳聞,但亦可補史籍記載之闕。
記傅山父子故事和明崇禎時五十個宰相的姓名,足資參考;如「史閣部」條,記揚州城破時史可法騎蹇自詣清軍軍營,不屈被殺等,可廣異聞。「談藝」大約占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一,主要是作者以神韻說評詩論畫,闡述個人主張。所以《四庫全書總目》稱「談藝九卷,皆論詩文,領異標新,實所獨擅」。其中一些條目則保存了明末清初有關文藝一類的材料,如「粵詩」條,記嶺南三大家屈大均、陳恭尹等的詩作片斷。「粵風續九」記康熙時吳淇所輯粵中民歌,為南朝樂府《子夜歌》一類作品;又《石鼓詩「條,謂韓愈《石鼓歌》比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好,」坡詩「條說蘇軾《送蘇伯固》五言詩像《生查子》詞,評論皆均中肯。[1]
參考文獻
- ↑ 民國版宗師名作《池北偶談》(圖),網易新聞2014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