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污損生物是中國生態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語言一發即逝,不留痕跡。當人類意識到需要把說出的話記下來時,就發明了文字[1]。在世界範圍內,曾經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們的漢字外,還有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2]。後來,這些古老文字的命運各不相同,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如瑪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遭廢棄,如楔形文、聖書字,只漢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

目錄

名詞解釋

污損生物過去別名周叢生物、固着生物或附着生物,系指附着船底、浮標和一切人工設施上的動、植物和微生物的總稱。污損生物是包括以固着生物為主體的複雜群落,其種類繁多,包括細菌、附着硅藻和許多大型的藻類以及自原生動物至脊椎動物的多種門類。據統計世界海洋污損生物約2000種左右,我們沿海主要污損生物約200種,其中危害性最大的有藤壺、牡蠣、貽貝、盤管蟲等種類。

海洋污損生物別名海洋附着生物,是生長在船底和海中一切設施表面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這些生物一般是有害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