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覃秀才久留山中以詩見寄次其韻
《與周長官李秀才游徑山二君先以詩見寄次其韻》是宋代詩人蘇軾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
《與周長官李秀才游徑山二君先以詩見寄次其韻》 | |
---|---|
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的詩 |
蘇軾用自己的創作實踐表明:詞是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入的。詞與詩一樣,具有充分表現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功能。由於蘇軾擴大了詞的表現功能,豐富了詞的情感內涵,拓展了詞的時空場景,從而提高了詞的藝術品味,把詞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學殿堂,使詞從「小道」上升為一種與詩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體。[1]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與周長官李秀才游徑山二君先以詩見寄次其韻》
少年飲紅裙,酒盡推不去。
呼來徑山下,試與洗塵霧。
瘦馬惜障泥,臨流不肯渡。
獨有汝南君,従我無朝暮。
肯將紅塵腳,暫着白雲屨。
嗟我與世人,何異笑百步。
功名一破甑,棄置何用顧。
更憑陶靖節,往問征夫路。
龍亦戀故居,百年尚來去。
至今雨雹夜,殿暗風纏霧。
而我棄鄉國,大江忘北渡。
便欲此山前,築室安遲暮。
又恐太幽獨,歲晚霜入屨。
同游得李生,仄足隨蹇步。
孔明不自愛,臨老起三顧。
吾歸便卻掃,誰踏門前路。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3]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蘇軾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餘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4]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