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沁縣位於山西省晉東南地區北部、太行、太岳兩山之間,東接襄垣、武鄉,南鄰屯留,西部與沁源毗鄰,北部與武鄉晉中地區的平遙接壤,位居省城太原與市府長治的中軸線上,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在政治、軍事上的重要地位,自古就有「冀州門戶、潞澤咽喉」「煤海中的綠地」、「北方水城,中國沁州」之稱[1],是長治市北部四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目錄

歷史演變

晉人消滅赤狄部落後,把地跨數縣的地區,封給晉大夫羊舌氏為食邑,名曰銅鞮邑。 晉頃公十二年,晉六卿滅掉羊舌氏族,將原地析為銅鞮、平陽、楊氏。

秦滅趙後,又將銅鞮析為涅氏襄垣谷遠四縣。

北魏時銅鞮屬并州鄉郡。

隋初屬上黨郡,後將甲水縣(縣治在今南涅水村)部分劃歸銅鞮,轄境有增。

唐初改隸韓州,復置甲水縣,六年後分甲水歸銅鞮武鄉

宋初在亂柳石圍中(段柳村)建威勝軍,後曾改軍為州,不久又稱威勝軍。再後,升節鎮,改稱義勝軍,隸河東南路,領銅鞮、武鄉、綿上、沁源四縣。

元初稱沁州(遷現城址),隸晉寧路,領銅銅鞮、沁源、武鄉三縣。

明初改銅鞮入州,直隸山西布政司,領沁源、武鄉兩縣。

清沿明制,仍稱沁州

民國初年廢州改縣,始稱沁縣,屬冀寧道。抗日戰爭開始後,為第三行政區所在地。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0月為適應戰爭需要,在縣東置路東辦事處。民國三十年(1941年),將沁東部分地區劃歸武東縣,同時在沁洪公路北置漳源縣。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撤漳源縣,復歸沁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名未變,屬長治專員公署(後稱晉東南地區)。

1985年試行市管縣,沁縣屬長治市[2]

行政區劃

截至2010年,沁縣轄6鎮:定昌鎮郭村鎮故縣鎮新店鎮漳源鎮冊村鎮7鄉:段柳鄉、松村鄉、次村鄉、牛寺鄉、南里鄉、南泉鄉、楊安鄉,306個行政村。

民族

文化習俗

沁縣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民俗文化。

2008 年,沁州三弦書被中國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

2009年,沁縣舉辦了「端午民俗文化節暨首屆龍舟邀請賽」。 2010-2018每年端午節都會舉辦龍舟邀請賽

風景名勝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沁縣大雲院普照寺大殿南涅水洪教院南涅水石刻

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閼輿古城及墓地[5]

歷史名人

沁縣有吳琠[6]王堯士王猷王偀王傑王沁韓萬金等著名人物。

當地特產

瓜子

沁縣南瓜子則個大仁滿(長2.2厘米、寬1.3厘米),含油量高。

小米

「沁州黃」小米色澤蠟黃,顆粒圓潤,狀如珍珠,晶瑩明亮。煮成飯後鬆軟可口,味道清香,遂起名為「爬山糙」。在1919年參加印度國際博覽會便飲譽海外。在國內連續被評為一級小米,獲「全國最佳小米」稱號[7]

視頻

沁縣相關視頻

沁縣旅遊宣傳片
長治市沁縣第四屆龍舟公開賽視頻集錦

參考文獻

  1. 剛剛傳來的消息,沁縣終於摘掉這個帽子了······ ,搜狐網
  2. 歷史沁縣,美麗銅鞮,梧桐子網站
  3. 沁縣簡介,搜狐網
  4. 【中國傳統工藝 • 非遺山西】沁州三弦書,搜狐網
  5. 閼輿古城及墓地,博雅旅遊分享網
  6. 走進沁縣,瞻仰吳琠道德豐碑,黃河新聞網,張瑜,2015-08-13
  7. 沁州黃史話,山西沁州黃小米(集團)有限公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