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沈家門漁港

中文名: 沈家門漁港

地理位置: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濱港路244號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濱港路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適宜遊玩季節: 6月-10月

沈家門漁港,位於浙江舟山群島東南側,是一處天然避風良港,也是中國最大的天然漁港,世界三大漁港之一。[1]


目錄

景區介紹

沈家門漁港位於舟山本島東南側,面臨東海,背靠青龍、白虎兩山,構成了一條長約十里,寬約半里的天然避風良港,是中國最大的天然漁港,與挪威卑爾根港、秘魯的卡亞俄港並稱世界三大漁港。它與海天佛國普陀山、海上雁盪朱家尖、海上仙山桃花島形成了東海旅遊的金三角。


沈家門早在清朝中期便形成了熱鬧的街市,曾有「市肆駢列,海物錯雜,販客麇至」的記載,素有「小上海」、「活水碼頭」之美譽。這裡常年萬船穿梭。每逢漁汛,沿海十幾個省市的幾十萬漁民雲集港內,桅檣林立,魚山蝦海,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海島漁港景觀。入夜,漁燈齊放,繁星如織,美不勝收。


沈家門漁港東西向橫貫沈家門鎮,長11.5公里,寬0.1—0.7公里,為多口門峽道型海港。港域面積320萬平方米,水域面積185萬平方米,水深4—12米不等,海底平坦,泥質粉砂。港南有魯家峙、馬峙、小干島為屏障,擋強風巨浪;港北有刺棚山、青龍山、毛蘆灣崗、大平 崗、嶺山等作藩籬,阻西北大風,經過近現代的開發,逐步發展成漁船集中避風、補給休整、水產品加工集散的大型漁港,併兼客貨運輸的綜合性港口。


沈家門漁港地處長江錢塘江甬江三江入海交匯處,北連長江口,直至黃渤海漁場;南臨海南漁場;東瀕溫外、閩外等漁場,每逢魚汛季節,我國沿海各省市,舟山各島嶼漁船,甚至台灣地區的漁船常雲集於此,或進港避風,或交易魚貨,休整船具,進行補給。高峰時泊船近萬艘,人員10餘萬。


歷史發展

沈家門地名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北宋徐兢著《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據該書載,北宋宣和五年(1123),徐等奉宋徽宗命出使高麗,五月二十五日到達沈家門,稱此地為「漁人樵客叢居十數家,就其中以大姓名之」。並記有門的解釋:「大抵海中有山對峙,其中有水道可以通舟者,皆謂之門」。由此可見,沈家門地名由姓氏與海域地理特徵結合構成。當地沈氏居民之緣來現尚無確考,僅據清道光及近現代有關文獻記述,皆謂古代沈姓望族世居吳興(今浙江湖州),其源或始於此。


清代之前,沈家門港潮水漲至南北兩岸山麓。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北岸先後修築海塘數條,平地面積得到擴展。到同治、光緒年間,北岸壘石擴展岸線,漁業初具規模,商業漸盛,逐步形成集鎮。光緒三十三年(1907)《定海鄉土教科書》記載,沈家門「市肆駢列,逼臨港口,最便運輸。交冬令,閩舟之捕帶魚者,棲泊於此。海物錯雜,販客麋至,更為繁盛。港之南,障以盧家峙,為寄碇勝地」。二十世紀初,沈家門已作為專業性漁港着稱中外。民國二十五年(1936)三月九日《申報》稱:「浙江定海漁業,冠於全國,而沈家門地方,尤為漁民薈萃之區。每屆冬汛,有大對船一千二百餘對,放洋采捕」。


抗戰時期的日據淪陷期和解放戰爭後期,沈家門漁港和漁業遭到浩劫,衰敗不堪。解放後,沈家門漁港又得到迅速發展,1960年,港區進行規劃整治,面貌大變。後來又陸續進行過幾次大規模的整治和基本設施的建設,港口日臻完善。各類大、中、小型為漁業服務的企業如水產加工、海洋藥物製造、船舶修造、錨鏈、石油等發展到數百家,商貿服務行業繁盛興旺,形成網絡。後方還有浙江海洋學院、海洋水產研究院所等教育科研機構形成強有力的智力支撐體系。沈家門漁港臨港工業體系正在崛起。


特色

沈家門常年匯集着各地的鮮活魚、蟹、蝦、貝、海水產品,每到夜幕降臨,沿港十裏海鮮排檔攤點,來自各地的品鮮商客遊人數不勝數。「嘗海鮮、觀海景、采海貨」成為沈家門漁港的又一特色旅遊項目。


沈家門漁港依山傍海,以觀海景、嘗海鮮、購海貨為特色,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普陀山、朱家尖以及金庸筆下的桃花島隔海相望。通過多年努力,現沈家門夜排檔在華東地區及至全國均有一定的知名度,每年慕名而來的中外遊客絡繹不絕。每當夜幕降臨,濱江路上人聲鼎沸,夜排檔攤位綿延里許,與漁火交相輝映。


文化內涵

沈家門漁港在長達數百年的開發發展史中,逐步形成了海島漁港文化。長期受海上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漁港居民已形成了獨特的物質文化生活和思想行為方式,各種民間習俗,如衣食住行、歲時節令、婚喪禮儀及語言方式、宗教信仰等等,無不滲透鮮明的海洋特色。


交通信息

公共交通:乘1、3、6、7、13、15、29路公交車在龍眼站下車


所獲榮譽

2020年9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海洋捕撈漁獲物定點上岸漁港名單。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