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沈家骢 (1931年9月3日 ), 出生于浙江绍兴[1] 高分子化学家。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吉林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教授,兼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院长。曾任吉林大学副校长等职。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沈家骢
出生 (1931-09-03) 1931年9月3日(93歲)
浙江绍兴
国籍 中国
母校 浙江大学
职业 科研教学工作者
研究领域 高分子化学与聚合反应动力学

目录

教育背景[2]

  1. 1945年,毕业于绍兴中学初中
  2. 1948年,毕业于杭州建国中学
  3. 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

人物生平[3]

  • 1931年,出生,浙江绍兴人
  • 1952年,毕业后在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化学系任教
  • 1983年,晋升教授
  • 1984--1985年,作为客座教授在美国犹他(Utah)大学化学系进行阴离子聚合动力学的研究
  • 1985--1990年,任吉林大学副校长
  •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95年起,任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 1997年,任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学术委员会主任
  • 1999年9月,被双聘为浙江大学教授、兼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的计划专家组组长
  • 1999--2008年,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
  • 2009年起,任浙江大学生物医用大分子研究所所长  
  • 现任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国家教育部科技司化学学部组长

研究方向

  • 微观聚合反应动力学与反应统计理论
  • 超分子层状结构与功能
  •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
  • 酶模拟与聚合物仿生材料

科研成果[4]

  • 在从事聚合反应动力学与特种高聚物分子工程研究中,运用模型与概率函数积木式地一步列出各种加聚反应机理的分子量分布公式,建立了反应机理与分子量分布的定量关系
  • 链段模型结构按分子模型处理,建立了较完整的共聚反应统计理论
  • 用顺磁共振法首次跟踪本体聚合中自由基变化全过程,揭示了自由基的微环境,提出了扩散图象
  • 开发了高折射指数的光学树脂
  • 研究了微凝胶为核的星型聚物,首次用这类两性分子制成纳米级高分子微粒和超薄“浮萍”与“倒浮萍”膜,成功地把高分子LB膜的有序性与稳定性结合起来

主要奖项及荣誉[5]

  • 1989年,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高分子缩聚、加聚和交联反应统计理论)
  • 1988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Jμ型高效GPC填料及预装柱)
  • 2004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有机聚合物体系的层状组装与功能)
  • 2009年,以第三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新概念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代表著作[6]

  • 1989年,《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
  • 1995年,《加聚反应微观动力学反应机理与分子量分布的关联》
  • 2003年,《超分子层状结构-组装与功能》

参考资料

  1. [1] 中国科学院学部
  2. [2] 化学名家
  3. [3]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4. [4] 吉林大学
  5. [5]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6. [6] 名人简历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