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攸之
沈攸之,出生浙江德清,是沈慶之的堂侄兒,南北朝南朝宋時期的名將。沈攸之家境貧寒,早年喪父,曾跟隨沈慶之南征北戰,頗有戰功,後與沈慶之反目成仇,甚至參與了誅殺沈慶之等人的行動。沈攸之曾任征西大將軍、荊州刺史、顧命大臣等職,封爵貞陽縣公;曾平定劉子勛之亂,後起兵反抗蕭道成。公元478年,沈攸之兵敗自縊而死,首級被送到京師,身首異處。
沈攸之 | |
---|---|
|
目錄
人物生平
沈攸之少年喪父,家境貧窮。450年(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南侵,宋文帝為此徵發三吳壯丁。沈攸之也被選入,跟隨堂叔沈慶之徵戰。
452年(元嘉二十九年),沈攸之隨沈慶之徵討西陽五水蠻,升為隊主。453年(元嘉三十年),孝武帝在巴陵起兵討伐劉劭,以為南中郎府長史,兼行參軍。同年五月,劉劭被殺,沈攸之因功被封為太尉行參軍、平洛縣五等侯,後又改任大司馬行參軍。
456年(孝建三年),孝武帝恢復已被廢置的都部從事,命沈攸之管理長江北岸刑事,孔璨管理南岸刑事。後來,孝武帝再次廢除都部從事職務,任命沈攸之為員外散騎侍郎。
459年(大明三年),沈攸之隨沈慶之徵討廣陵(今江蘇揚州),屢戰有功,獲賜、仇池步槊。同年七月,廣陵城破,孝武帝本欲對他厚加賞賜,但在沈慶之的勸阻下作罷,改任他為太子旅賁中郎。從此,沈攸之對沈慶之非常痛恨。
463年(大明七年),沈攸之因母親去世,回家守孝,期滿後被起復為龍驤將軍、武康縣令。
465年(景和元年),拜車騎中兵參軍,併到宮中值守,與宗越、譚金等人深受前廢帝寵信。前廢帝誅殺王公大臣,沈攸之都參與其中,還親自殺死沈慶之。不久,沈攸之封東興縣侯,改任右軍將軍。
同年十二月,湘東王劉彧繼位,是為宋明帝,沈攸之依例被削去封爵。不久,宗越密謀造反,沈攸之告發有功,再次到宮中值守,又出任東海太守。
466年(泰始二年),四方藩鎮不服明帝,紛紛起兵反叛,晉安王劉子勛率軍逼近京城。宋明帝命建安王劉休仁與王玄謨率軍征討,尚未赴任的沈攸之被改任為寧朔將軍、尋陽太守,率軍出鎮虎檻。當時,王玄謨尚未出兵,前鋒十支軍隊已經相繼趕到虎檻,互不統屬。沈攸之認為這會導致潰敗,於是統一各軍號令。
當時,殷孝祖擔任前鋒都督,不得將士擁戴,而沈攸之對內安撫士兵,對外聯合眾將,深得軍心。不久,敵將鍾沖之、薛常寶占據赭圻(今安徽繁昌西北長江南岸),殷孝祖在作戰時中箭而死,軍主范潛投敵,以致全軍驚駭,都推舉沈攸之代替殷孝祖為都督。
劉休仁正屯兵虎檻,聞知殷孝祖死訊,便派寧朔將軍江方興、龍驤將軍劉靈遺率兵支援。沈攸之認為殷孝祖一死,明天如不再次發動進攻,則示敵以弱,而江方興和自己名位不相上下,必不願意服從自己,如軍令不一,則此戰必敗,於是率眾軍主拜見江方興,道:"四方藩鎮同時反叛,朝廷控制的地方,不過只有方圓百里。兩軍剛剛交鋒,殷孝祖便戰死,以致士氣受挫,朝廷憂心。如果明天不能打勝,那麼大事便難以成功。今早,大家都認為我應該當統帥,但我為人膽小,本領遠不如你,現在便推選你當統帥,我們應該相互合作努力奮鬥。"江方興非常高興。
沈攸之出來後,面對眾軍主的埋怨,道:"你們忘了廉頗與藺相如、寇恂與賈復的故事了嗎?我只是要拯救國家,怎能計較官位的高低?況且我能向他讓步,他必定不能向我讓步。如今為的是共同解救當前的危機,怎麼能自己樹立異端呢?"次日,官軍進軍赭圻城外大敗叛軍,一直追到姥山(今安徽繁昌東北),又攻取胡白二城。不久,沈攸之便被任命為假節、輔國將軍,都督前鋒諸軍事。
薛常寶在赭圻糧盡,屯兵濃湖(今安徽繁昌縣)的叛軍大將劉胡便將米裝在布袋裡,然後牢牢捆綁在船艙中,再把船掀翻,讓船順風流下,把米載到赭圻。沈攸之懷疑這些船只有問題,讓人把船翻過來查看,於是得到了許多糧食。沈攸之的族侄沈懷寶,也是叛軍將領,他派親信楊公贊攜帶密信招誘沈攸之。沈攸之將楊公贊斬首,把沈懷寶的書信呈給明帝。不久,沈攸之攻克了赭圻,因功升為使持節、冠軍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
同年六月,袁顗率軍進駐鵲尾(今安徽廬江縣境內)。沈攸之部將張興世越過鵲尾,占據上游的錢溪(今安徽貴池東梅根港)。劉胡攻擊錢溪時,沈攸之便率眾將進攻濃湖。當時,袁顗命人傳話說已經攻破錢溪,眾將都很驚慌。沈攸之道:"如果錢溪已被攻取,一定會有幾人逃回來,這一定是他們進攻不利,傳播假消息來恐嚇我們。"勒令軍中不許亂動。不久,錢溪果然有人傳信,說是擊敗了叛軍。沈攸之便將錢溪送來的叛軍割掉耳鼻,送給袁顗,袁顗馬上追回劉胡。
沈攸之又率眾軍全力攻擊袁顗。鵲尾糧盡,叛軍派一千多人到南陵運米,被官軍打敗。劉胡見勢不妙,率先逃跑,袁顗也逃跑了。沈攸之率軍追趕,袁顗於途中被殺。
當時,赭圻、濃湖城破,叛軍丟下大量物資,官軍各部紛紛搶奪,只有沈攸之與張興世約束部隊。不久,沈攸之攻入尋陽,擒斬劉子勛,因功封為前將軍、郢州刺史,又改任中領軍,封貞陽縣公。
征伐彭城
同年十月,原響應劉子勛的徐州刺史薛安都遣使請降。宋明帝任命沈攸之為假節、前將軍,並命他和鎮軍將軍張永率五萬兵馬迎接薛安都。薛安都驚懼之下,轉而投降北魏,並求援兵。十二月,沈攸之進逼彭城(今江蘇徐州),駐軍於下礚,又派部將王穆到武原守護輜重。結果,王穆之被魏軍擊敗,糧車被毀,沈攸之被迫退兵,損失慘重。
467年(泰始三年)正月,沈攸之留長水校尉王玄載,積射將軍沈韶駐守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宿豫(今江蘇宿遷東南),並在睢陵、淮陽設置戍堡,自己返回淮陰。隨即,沈攸之被罷去官職,只以縣公的身份統領兵馬。不久,沈攸之請求北伐,被拒絕後又入朝面陳。宋明帝仍不批准,命他返回淮陰。同年六月,沈攸之親自率軍將糧草送給下邳,並在城外挖掘深壕,又派龍驤將軍垣揚之將下邳百姓遷到淮陰。
當時,魏軍派人到下邳,詐稱道:"薛安都打算投降,你快派人來迎接。"沈攸之的副將吳喜相信了,建議派人前去。後來,來報信的人越來越多,吳喜就更加相信了。沈攸之將那些來報信的人召集起來,對他們道:"薛安都早應回到朝廷,現在想回來,也還來得及,他只要派子弟來,我一定就會派大軍迎接。你們如果能和薛家子弟一同來,就能讓回到本鄉縣當長官,這都由你們決定。如果不能,就不用徒勞往返了。"從此,這些人一去再不回來。
七月,宋明帝命沈攸之進攻彭城。沈攸之則認為糧運不便,前後七次提出不可出兵。宋明帝大怒,下詔道:"你春天請求出兵,我怕士兵疲勞,況且去年剛敗,士氣低落,沒有允許。現在你就不肯出兵了,你若不去不做,讓吳喜獨自去好了。"沈攸之只好出兵。
沈攸之剛剛行到遲墟,宋明帝卻又後悔了,讓他撤軍。沈攸之只好退回下邳,但是魏軍緊追不捨。沈攸之與魏軍交戰,結果身受重傷,趁夜進入陳顯達的營寨。當夜,宋軍潰散,沈攸之丟下軍隊逃回淮陰,暫代冠軍將軍,並代理南兗州刺史。
擔任顧命
468年(泰始四年),宋明帝任命沈攸之為吳興太守。沈攸之推辭不受,被改任為左衛將軍、太子中庶子。469年(泰始五年),沈攸之出任監郢州諸軍、郢州刺史。470年(泰始六年),沈攸之又進號鎮軍將軍。
472年(泰豫元年),宋明帝駕崩,其子劉昱繼位,是為後廢帝。沈攸之被任命為顧命大臣,進封安西將軍、散騎常侍。這時,巴西百姓李承明造反,擒獲太守張澹,而荊州刺史已離職,新任刺史尚未到任,後廢帝遂命沈攸之暫管荊州事務。沈攸之到任後,李承明已被平定,於是被正式任命為都督八州諸軍事、鎮西將軍、荊州刺史。
沈攸之自認為才略過人,當初在郢州時,便暗藏反意,後來調任荊州,把郢州的精兵也帶去了。沈攸之到荊州後,以討伐蠻族為名,徵發民力,召集士卒,部署軍務,仿佛敵軍將至,又徵收重稅,修繕兵甲,養馬兩千餘匹,造船近千艘。此外,沈攸之還截留過境士子、商旅,藏匿亡命之徒,引起朝廷的猜疑、忌憚。
後來,沈攸之驕橫之心更是明顯,對朝廷制度,從不遵奉,富貴程度不亞王公,夜晚所有廂房走廊燈火通明,通宵不滅。後房妓妾達數百人,都是一時絕色。
474年(元徽二年),江州刺史桂陽王劉休范密謀造反,命道士陳公昭送信給沈攸之,稱其為"沈丞相"。沈攸之不拆信,並將陳公昭交付朝廷。不久,劉休范起兵襲擊京城。沈攸之對僚佐道:"桂陽王如今造反,必定聲稱與我一同起兵。我若不趕快勤王,一定會引起懷疑。"於是派部將孫同、沈懷奧率兵東下,受郢州刺史晉熙王劉燮的指揮。孫同剛過夏口(今湖北漢口),劉休范已被平定,便返回荊州。七月,朝廷進封沈攸之為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但是,沈攸之推掉了開府之職。
當時,沈攸之在外專權,朝廷多次想召他回朝,但是擔心他不聽詔令,只好作罷。後來,眾大臣以皇太后的名義派中使去荊州,探查他的意圖。中使問沈攸之道:"你一直在外辛苦,應該回到京城,然而你的職位特別地重要,換人非常困難,是回去還是留下,都由你做主。"沈攸之回答道:"我蒙受國家的大恩,才能做到這麼大的官職。我能力平庸,本來不配當朝廷大官,如今防守邊疆,討伐反叛的蠻族,還能勉強勝任。雖然皇太后想我回去,我怎麼敢自定去留,這事情我完全聽從朝廷的旨意。"從此,朝廷更加忌憚沈攸之,調他回朝之事從此作罷。
476年(元徽四年),建平王劉景素在京口(今江蘇鎮江)造反。沈攸之再次響應朝廷。協助平定劉景素之亂。
起初,巴東建平蠻造反,沈攸之派兵討伐。不久,劉景素造反,沈攸之便追回這支軍隊。巴東太守劉攘兵與建平太守劉道欣都懷疑沈攸之有野心,便截斷巫峽的歸路,不讓荊州軍隊回去。當時,劉攘兵的長子劉天賜是荊州西曹,沈攸之便派他勸說劉攘兵。劉攘兵得知確實是劉景素造反,便解除武裝,向沈攸之謝罪。但是,劉道欣仍堅守建平,不聽劉攘兵勸說。劉攘兵便與荊州伐蠻軍一起奪取建平,斬殺劉道欣。
起兵叛亂
477年(升明元年),後廢帝被殺,蕭道成立其弟劉准為帝,是為宋順帝。沈攸之進封為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並獲賜班劍武士二十人。
當初,沈攸之在荊州時與直閣將軍高道慶關係不和睦,後來高道慶回朝,稱沈攸之造反,請求襲擊荊州,蕭道成等人都沒有同意。楊運長等人也與沈攸之不和,便與高道慶合謀,派刺客刺殺,結果沒有成功。這時,後廢帝被殺,主簿宗儼之、功曹臧寅便勸沈攸之起兵。沈攸之因為長子沈元琰還在京城,便沒有答應。
不久,蕭道成派沈元琰將後廢帝剖人斬人的工具帶給沈攸之看。沈攸之認為蕭道成名望地位一直都不如自己,如今卻掌握朝政,心中非常不滿,對沈元琰道:"我寧可像王凌一樣死去,也不願像賈充一樣活着。"但是,由於他的親信有不同意見,因此沒有起兵。
同年十二月,沈攸之傳檄四方,自稱得太后密旨,邀雍州刺史張敬兒、豫州刺史劉懷珍、梁州刺史范柏年、司州刺史姚道和、湘州行事庾佩玉、巴陵內史王文和一同起兵。結果,張敬兒、劉懷珍、王文和斬殺使者,表奏朝廷;范柏年、姚道和、庾佩玉也是首鼠兩端。
蕭道成得報,命侍中蕭嶷代鎮東府,撫軍行參軍蕭映鎮京口,又命右衛將軍黃回為郢州刺史,總督前鋒諸軍討伐沈攸之。
十二日,沈攸之命部將孫同、劉攘兵、王靈秀等人相繼東進。二十四日,沈攸之親自率武茂宗、沈韶等人到達夏口。沈攸之自恃兵力強大,認為郢城弱小,不值一攻。柳世隆據守郢城,派人到西渚(今武漢鸚鵡洲之西)挑戰,前軍中兵參軍焦度也在城樓上肆意辱罵。沈攸之被激怒,改變了預定長驅東下的計劃,命諸軍登岸點火燒其外城,築建長圍,晝夜攻戰。柳世隆盡力防守,沈攸之不能破城。
由於沈攸之長時間攻不破郢城,手下將士也喪失了信心。478年(升明二年),劉攘兵燒毀軍營,向官軍投降,其他各路部隊紛紛動搖,沈攸之再也控制不住亂勢。次日,沈攸之將劉攘兵的兒子劉天賜斬首,率領殘部渡江。到達魯山(今湖北漢陽東北隅)時,殘兵紛紛逃散,沈攸之只得返回江陵(今湖北荊州)。
當初,張敬兒斬殺沈攸之的使者,趁沈攸之東進便出兵偷襲江陵。留守江陵的江乂、傅宣出逃,沈元琰被殺,張敬兒又將沈攸之的子孫誅殺。
沈攸之快到江陵時,得知江陵陷落,只好和兒子沈文和逃到華容境內,在櫟林自縊而死。不久,當地村民將他父子的首級砍下,送到江陵。張敬兒把沈攸之的首級放到盾牌上,用青布傘覆蓋蓋,到各集市上展覽,然後送到建康。
軼事典故
沈攸之剛從軍時,到京城求見領軍將軍劉遵考,請求擔任隊長。劉遵考道:"你相貌醜陋,不能當隊長。"沈攸之嘆道:"從前孟嘗君身高六尺都能當上齊國宰相,如今選個隊長還要挑好看的嗎?"
後來,沈攸之因平定劉子勛有功,被封為貞陽縣公。當時,劉遵考擔任光祿大夫,沈攸之便故意在宋明帝面前問他道:"貌丑之人如今怎樣?"宋明帝問是怎麼回事,沈攸之便將往事相告,明帝大笑不已。
沈攸之曾召才納士,隨郡雙泰真很有才幹,但是不肯前來。後來,雙泰真到江陵做生意,沈攸之得知後將他留下,讓他補任隊副,給他優厚的待遇。雙泰真仍不肯留下,沒幾天便逃走了。沈攸之派二十人追討,雙泰真殺掉好幾個追兵,餘人都不敢近前。雙泰真打算回家帶上母親逃走,但由事情緊急,便一人逃到蠻地。追捕的人抓不到他,便把他的母親帶走,雙泰真聽到消息,立即回來自首。沈攸之沒有問罪,對眾人說:"這是個孝子。"賜給他一萬錢,讓他擔任隊主。
沈攸之晚年愛好讀書,經常手不釋卷,對《史記》、《漢書》中的許多史事都能記住,常嘆道:"早知貴賤貧富是命中注定,恨不得讀它十年書。"
人物評價
蕭道成:攸之狡猾用數,圖全賣禍,既殺從父,又害良朋。雖呂布販君,酈寄賣友,方之斯人,未足為酷。
江淹:攸之志銳而器小,一敗也。有威而無恩,二敗也。士卒解體,三敗也。撍紳不懷,四敗也。懸兵數千里,而無同惡相濟,五敗也。故豺狼十萬,而終為我獲焉。
沈約:攸之伺隙西郢,年逾十載,擅命專威,無君已積。及天厭宋道,鼎運將離,不識代德之紀,獨迷樂推之數,公休既覆其族,攸之亦屠厥身。夫以釁亂自終,固異代如一也。
李延壽:攸之地處上流,聲稱義舉,專威擅命,年且逾十。終從諸葛之夢,代德其有數乎?
司馬光:為政刻暴,或鞭撻士大夫;上佐以下,面加詈辱。然吏事精明,人不敢欺,境內盜賊屏息,夜戶不閉。
鄭樵:《齊史》黨齊而不有宋,凡忠於宋者,目為逆黨,袁粲、劉秉、沈攸之之徒,含冤九原。
王應麟:"寧為袁粲死,不作褚淵生",宋石頭城之謠也。"寧為王凌死,不為賈充生",宋沈攸之之言也。"悲君感義死,不作負恩生",陳魯廣達之留名也。"與其含恥而存,孰若蹈道而死",秦郭質之移檄也。"與其屈辱而生,不若守節而死",燕賈堅之固守也。"寧為南鬼,不為北臣",則有齊新野之劉思忌。"寧為趙鬼,不為賊臣",則有趙仇池之田崧。"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則有魏樊城之龐德。"寧為國家鬼,不為羌賊臣",則有晉河南之辛恭靖。之人也,英風勁氣,如嚴霜烈日,千載如生。其視叛臣要利者,猶犬彘也。
王夫之:蒼梧之昏虐,安成之巽愞,皆道成所不以置諸目中者,所與爭天下者,攸之而已。攸之又豈有劉氏之子孫在其意中乎?攸之之欲為道成也,非一日也。兵已順流直下,而道成授首於內,則攸之歌舞而入,挾重兵,居大功,握安成於股掌,二子欲與異而固不能。委社稷於攸之,擲宗祊於道成,有以異乎?
李慈銘:沈攸之人不足數,然其起兵實忠於宋。……攸之起兵,與魏之毋丘儉、諸葛誕情事正同,而檄文起處,適引儉誕為比,可發一噱。
蔡東藩:沈攸之不速赴建康,反頓兵郢城,就令軍無貳志,亦與討賊之志不合,南轅北轍,不死奚為!
個人作品
《全宋文》收錄有其文四篇:《答皇太后令問》、《與武陵王贊箋》、《遺蕭道成書》、《宣令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