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沙子鎮於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東部,距縣城8千米。東部、北部與重慶市酉陽自治縣交界,南部與中界鄉接壤,西北部與黑獺鄉相連,西部與和平鎮毗鄰。地處東經108°30′05″~108°37′53″,北緯28°30′15″~28°40′01″,南北長18.00千米,東西寬12.90千米,國土面積96.82平方千米。[1]

目錄

歷史文化

據《沿河縣誌》記載,解放初期(1950年),成立沙子區,轄曉景、中界、大漆、沙子4個鄉。1992年,撤區並鄉(鎮),沙子區劃分成沙子鎮、中界鄉、曉景鄉3個鄉鎮。沙子鎮從1993年過渡為科級鎮至今。

鸞塘書院是貴州歷史上最早的書院之一,據《思南府志》記載:"沿河建書院始於宋代,主授《四書》、《五經》,習'八股文'。主持人稱山長,就讀者分內外生童,一般每月集中兩次上課,其餘由生童個人攻讀,經費由田租收入和捐款支付。宋紹興年間(1130-1162年),在城東25公里建鸞塘勝院(現沙子鎮明星村鸞塘組),清康熙癸酉(公元1639年)舉人朱可熹、朱可頤兄弟就讀於此。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1755年)廢,石碑尚存,為貴州最早的書院之一。"

"肉蓮花",又叫"蓮花十八響","肉蓮花"起源於清朝,由沿河縣沙子場土家族民間藝人楊通朝所創。

教職員工36人,學生756人;沙子中學教職工63人,學生986人,小學15所,其中完小有9所,村小6所,學生在校人數6852人。

特色產業-空心李:獲得了貴州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和"全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被人們讚譽為"李子中的茅台,貢品中的珍品",聞名於黔、渝、川、湘等地。

地勢地貌

境內受白泥河和沙子河的切割和龍頭岩山脈的隆起,境內最低點在魚塘白泥河邊,海拔290米,呈階式台升,最高點在龍鳳村龍頭岩吊嘴,海拔1414米。形成了白泥河低山河谷溶蝕地貌、沙子河低山槽壩溶蝕地貌、東北部龍頭岩低中山山原岩溶地貌和東部大埡低山溝壠侵蝕地貌。以溶蝕地貌為主,岩溶區面積4.31平方千米,非岩溶區面積22.51平方千米。

氣候資源

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溫13.6~17.5℃,1月日均溫2.4~6.0℃,極端最低溫-9.7~-5.8℃,7月日均溫23.7~27.6℃,極端最高溫36.6~40.6℃,無霜期250~303天。年日照時數1200小時,年降水量1100毫米。境內立體氣候明顯,龍頭岩地勢高,霧日多,務季多積雪,氣候冷涼;白泥河河谷地地勢低,氣候溫和,農作物可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為主。

土地資源

土地總面積145227畝。有耕地49730畝,其中田15992畝、土33738畝;林地48037畝,其中有林地24454畝;園林334畝,牧草地27753畝;水域1496畝。土壤以黃壤和石灰土為主。

基礎設施

326國道機橫貫全鎮,有沙子經大漆至重慶酉陽雙河鎮、黎家坳至回洞鄉村公路與326國道相連,境內里程40.5千米,有9個村通公路。農村電網覆蓋11個村,開通了程控電話。

農業經濟

水利有洞口橋、洞灣、滴水塘3座小型水庫,總庫容量147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5133畝;溪河引水灌溉1050畝;有山塘5口。主要農產品有玉米、稻穀、小麥、黃豆、洋芋、油菜、花生、茶葉、油桐、烏桕、空心李、柑桔、柚、梨、棗、豬、牛、羊等。2006年農業總產值8124萬元,其中農業4948萬元、林業149萬元、牧業2821萬元、漁業51萬元。糧食總產量10653噸。農村經濟總收入9588萬,農民人均純收入1880元,人均占有糧食353千克。

鄉鎮企業

1998年有鄉鎮企業593個,從業人員1165人,有油脂加工廠、石灰廠、鉛鋅礦冶廠、磚瓦廠、釀造、茶場等骨幹企業,實現了產值2560萬元。

地方名產

沙子空心李。沙子空心李,李果核小,呈橢圓形,果肉分核分離,產於沙子而得名。栽培始於清光緒年間,範圍僅限於新沙、南莊、紅山、十二盤等區域,易地栽培果品變劣,是區域性特強的李果,年產時7000噸以上。李果色澤鮮艷,營養豐富,果肉脆嫩,酸甜適度,其最大的特點是無論吃多少,不至於象其人李果那樣造成腹瀉。果品每100克含總糧6.5克,還原糖4.4克,總酸0.82克,維生素C5.65豪克,糖酸比8:1,是上乘水果,遠近聞名。2006年獲國家原產地域保護。富硒綠茶。富硒綠茶產於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沙子鎮,省內知名綠茶品牌。麻糖酒。當地土家山民的一種家常飲料,以小麥、糯米、玉米、甘薯、天然山泉水為原料,酒精度8~12%。

文教衛生

2006年有初級中學1所、初級職業中學1所,小學附設中學1所,專任教師66個;小學34所,專任教師69人,實現了"普九"目標。文化生活有廣播站1個,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4015個,廣播電視覆蓋11個村。有中心衛生院1個、片區衛生院3個、衛生技術人員27人,衛生技術人員27人;有村級衛生室11個。[2]

景區景點

宋代鸞塘書院遺址。貴州歷史上最早的一所書院——"鸞塘書院",遺址在今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境內的白泥河畔。萬曆《思南府志》載:"宋紹興年間(1130--1162),在城東四十里建鸞塘書院,清康熙癸酉(公元1639年)舉人朱可熹、朱可頤兄弟就讀於此。清雍正年間(1723至1755年)廢,石碑尚存,為貴州最早的書院之一。"《貴州省志》亦有同樣記載。

辛亥革命先驅席正銘故居。席正銘 1884年出生在沿河司(今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大埡鄉,1907年考入貴州陸軍小學堂,學習刻苦,思想活躍,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影響,組織成立"歷史研究會"進行反清革命活動。1910年席正銘升讀武昌陸軍第三中學,繼續從事反清革命活動。在武昌成立"競存社"進行反清革命宣傳。同年6月在於佑任、宋教仁的幫助下,組織加入"同盟會",被推為學生代表參與辛亥革命起義的醞釀策劃工作。起義前夕,組織五百多人參加辛亥革命的武裝起義。起義成功後,先後受任湖北都督府參軍、貴州宣撫使、留都督府襄贊。中華民國建立後,任職陸軍部。不久,受孫中山派遣,隨楊藎誠(受任貴州都督)回黔。途中,與搶先占領貴陽的軍閥唐繼堯的滇軍發生爭戰,眾將士推席正銘為司令,率部入黔占領松桃,兵分三路直取銅仁城下。唐繼堯為抵禦黔軍準備放火焚燒城池,為不讓人民遭受不幸,席正銘主動放棄進攻銅仁,撤到四川省秀山一帶。入黔失利後,於1914年東渡日本追隨孫中山,先後擔任中華革命黨貴州支部長、貴州司令長官部參謀長、中將參軍等職。1915年被推舉為中國留日陸軍同學會總會長。後奉孫中山之命返回京、津等地,開展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兵運活動。在席的努力下,京、津、保、川、黔、桂、滇、贛及香港、南洋等地的陸軍同學分會很快聯絡起來準備帶兵討袁。不久,孫中山任命他為中將參軍。

1919年11月,席正銘受任黔軍總司令。1920年2月8日,上任途經四川白市驛被謀害,年僅36歲,孫中山得此噩耗痛惜不已,親筆題詞:"席正銘烈士。"黃興題詞:"男兒的一代英雄!"。 席正銘與孫中山先生交往密切,常有信函、電文來往。有資料顯示他們書信往來12封,電信9次。現存孫中山先生回復席正銘書信墨跡2件,席正銘手跡遺稿1件。席正銘的很多建議均被孫中山採納,1919年向孫中山上書提出"中國應以俄為師"的革命主張,孫在回信中對他的提議深表同情。遺作有詩集《冷冷山人集》。今沙子鎮米溪村席正銘故居建有席正銘紀念碑。 龔渭清烈士紀念碑。龔渭清,字烈舉,四川彭水人。生於1892年,從小讀書甚勤,後以經商為業。1921年,他與賀龍結為好友。此後二人關係十分密切常有書信往來。1934年5月,賀龍、關向應、夏曦率領中國工農紅第三軍,從彭水西渡進入貴州沿河縣境,於6月1日解放沿河縣城,隨即創建了黔東革命根據地。當時由於敵人封鎖嚴密,妄圖阻撓紅軍北上抗日,致使部隊和各族人民吃鹽和醫藥都非常的緊缺。如果這兩個問題得不到及時妥善解決,對紅三軍在黔東革命根據地進行革命活動,是十分不利。賀龍軍長對此極為關注,當即托沿河縣城小商付懷忠到彭水與他聯繫買鹽購藥一事。他得知後,經過一番周密考慮,決定通過關係到酉陽縣城購買鹽巴二千多公斤,僱人運至酉陽小河場,然後採取迂迴繞道辦法通過秀山桐麻嶺,再向酉陽的麻該開"倒車",越過川黔邊界行程二百四十多公里,終於把鹽巴順利運到紅三軍司令部 沿河縣楓香溪(今屬德江)。同年7月,付又帶上賀龍給龔的親筆信和部隊醫藥清單,到彭水與他聯繫,他接此信和藥單後,馬上籌好貨物與付一同從彭水出發,經過黔江到酉陽龍潭鎮,購買三千八百多銀元的中西藥品共計二十八挑,送到沿河縣沙子場鄉的水淹沱,遭到當時的區長袁仲英和保警中隊長田明道帶領的鄉丁攔路收查,他們斷定他是為黔東特區的紅軍送藥,就搶走全部藥品,然後再逼他招供,他在嚴刑面至死不屈,被敵人活活打死。今沙子鎮水淹塘建有龔渭清烈士紀念碑。

此外,沙子鎮重要景區景點還有:十二盤村有今國家領導人於1986年9月12日親手栽植"希望樹"、白泥河風光、沙子河暗河溶洞奇觀、空心李園風光、南莊現代生態觀光農業示範村等。[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