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沙漠蝗蟲 , 學名:Schistocerca gregaria, 是蝗蟲科一種棲息在沙漠的短角蝗蟲。被認為是近十二種蝗蟲中最危險的一種,是遍及20個國家的沙漠地區的主要糧食安全風險,從西非一直延伸到印度,覆蓋了近16個國家,聯合國稱,面積達100萬平方公里。沙漠蝗蟲做為最兇猛的品種,也一直以來都是非洲糧食最大的威脅,這種蝗蟲不僅一天能飛越近 150 公里的距離,且每年甚至可以誕生 5 代種群。每隻體長約 6~7 公分,數以千億計的數量,估計每日能消耗掉近 3.5 萬人份糧食,在去年底在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邊境出現後,就迅速擴散至各地區。[1]

目錄

生態習性

蝗蟲分為獨居和群居,獨居蝗蟲為草綠色,是鳥類的食物之一。群居蝗蟲的數量則十分壯觀,以2020年東非蝗災為例,肯亞的一支蝗群數量達2,40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可聚集多達1.5億隻蝗蟲。據估計,即使只是一小群蝗蟲,每天也可以吃掉35,000人的食物,破壞速度快得令人措手不及。[2]

沙漠蝗蟲偏愛半乾旱地區,它會在濕潤的沙土中產卵;降雨有利於沙漠蝗蟲的生存和繁殖。非洲乾旱的環境為沙漠蝗蟲提供了溫床。土壤含水量降低,蝗蟲產卵數就會大大增加,多的時候可達每平方米4000—5000個卵塊,每個卵塊中又有50—80粒卵,這麼算下來,每平方米就有20萬—40萬粒卵。

蝗蟲交尾結束後,雌蟲的腹部可伸長約兩倍,向土中產卵。卵被雌蟲分泌的泡沫狀物包起來,保護蛋不受季節的變化和乾燥的危害,卵孵化則需要合適的溫度和濕度。

通常去年暖冬或寒冬不夠長久,第二年蝗災即頗嚴重。 以內蒙古為例,如果上年為暖冬,次年草原上往往就會發生程度不同的蝗災。

長期的乾旱後,如果來一場小雨,那土壤的含水量就會恰好達到10~20%並穩定。在這個最適宜的條件下,蝗蟲卵會大量的孵化,甚至可以是埋藏了半年一年的幾代蝗蟲卵一起孵化出土。然而土壤10~20%含水量,不僅讓蝗蟲卵大批孵化出土,還讓土地長滿了嫩草,讓幼蟲有充足的食物可以發育。形成蝗蟲適合生長的環境。[3]

蝗災

大量的蝗蟲吞食農田,使農產品完全遭到破壞,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以致因糧食短缺而發生饑荒。蝗蟲極喜溫暖乾燥,繁殖能力。依天氣和環境而定,沙漠蝗蟲每代存活期約為三個月。如果條件適宜,蝗群每繁殖一代,種群數量可增加20倍。[4]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超級蝗群移動起來遮天蔽日,數十平方公里的天空監成黑夜,蝗蟲飛過,農田盡毀。所以蝗災與水災、旱災並稱古代農業史上的三大災害。

蝗蟲為何會成群結隊

昆蟲學家布爾(Jerome Buhl)實驗發現,若蝗蟲超過一定數量,行進方向會漸趨統一,主要是為了避免被同類吃掉。實驗發現,若蝗蟲在行進中出現側翼,比較容易被同類吃掉,保持隊形行動,不但效率高,也相對安全,因此蝗蟲多數會成群結隊。[5]


天敵

2000年,新彊北部曾發生過蝗災,而當時當局除運用化學殺蟲劑外,還派了3萬隻鴨子捕蝗。而蝗蟲天敵還包括粉紅椋鳥、珍珠雞及人類。由於蝗蟲蘊含豐富蛋白質,有內地網民翻查《全國中草藥匯編》發現蝗蟲性味鹹、平,聲稱具有多種治療功效,包括治神經衰弱、失眠、哮喘、咳嗽甚至肺結核。因此網上亦開始有人建議糧食短缺的非洲,可以考慮食用蝗蟲解決蝗災。

不過FAO指出,由於蝗蟲可以迅速逃離,因此自然天敵、人類和寄生蟲通常不足以顯著減少大面積的蝗群數量。現時全球仍然廣泛研究有關蝗蟲的生物防治和其他非化學防治方法,研究集中放在病原體和昆蟲生長調節劑上。[6]

蝗災時的蝗蟲能吃嗎

研究顯示,普通的青色蝗蟲是無毒的,但群居蝗蟲(學名Gregarious locusts)在高密度的刺激下將啟動CYP305M2基因,這種基因能夠將苯丙氨酸轉化為一種叫做苯乙醛肟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快速水解成苯乙腈。而苯乙腈將作為嗅覺警告信號對其天敵產生強烈的排斥性,當群居飛蝗受到攻擊時,將產生劇毒氫氰酸。如果人類要對群居蝗蟲進行捕捉或者發起攻擊,群居蝗蟲就可能會產生毒素來保護自己,所以蝗災的蝗蟲是不能吃的。[7]食用之後會出現噁心、嘔吐、視物模糊等不良反應,就連他們的天敵鳥類也不愛吃它。[8]

影片

by YouTube 沙漠蝗蟲過境短短24hr葉門3.5萬人飢荒
by YouTube 實拍全球多地蝗災現場蟲群遮天蔽日已致上千萬人受災
by YouTube 為什麼古代人會怕蝗災?為何蝗災比其他自然災害更恐怖?【楓牛愛世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