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沙特

沙特阿拉伯王國(阿拉伯語:مملكة عربية سعودية),通稱沙特阿拉伯(台譯沙烏地阿拉伯),簡稱沙特。位於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同約旦、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也門、巴林、卡塔爾等國接壤。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建立阿拉伯帝國,8世紀為鼎盛時期,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11世紀開始衰落,16世紀為奧斯曼帝國所統治。19世紀英國侵入,當時分漢志和內志兩部分。1924年內志酋長阿卜杜拉·阿齊茲·伊本·沙特兼併漢志,次年自稱為國王。經過多年征戰,終於統一了阿拉伯半島,於1932年9月23日宣告建立沙特阿拉伯王國,這一天被定為沙特國慶日。

目錄

簡介

阿拉伯民族是指源於阿拉伯半島沙漠、半沙漠地帶和南部也門地區的居民,不論是根據猶太教的《聖經》和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中的記載,都認為他們和猶太人有血緣關係,語言分類中也同屬於閃含語系。原來都是一些分散在阿拉伯半島中的以家族為基礎的部落。從6世紀後半葉開始,由於埃及的混亂以及拜占廷和波斯之間的連年戰爭,使得原先的波斯灣-紅海-尼羅河的商路無法通行,商人們改走更為安全的,通過阿拉伯半島的陸路。地處商路中段,東到波斯灣,西至紅海,北往敘利亞,南通也門的交通樞紐,商業城市麥加因此而變得繁榮起來。穆斯林認為是在公元610年開始,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開始奉真主之命而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隨着傳教逐漸公開,伊斯蘭教徒先從貧民開始增加,後來甚至一些商業貴族家族成員也加入進來,並引起以倭馬亞家族為核心的麥加統治集團的關注。為了自身的統治利益,倭馬亞等貴族開始對穆罕默德進行迫害

評價

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的政權鞏固以後,阿拉伯人開始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在東線、阿拉伯軍隊攻入中亞,占領喀布爾、布哈拉、撒馬爾罕和花拉子模等廣大地區,直至帕米爾高原,與中國唐朝相對峙。另一支東線軍隊向南攻入南亞次大陸的北端,占領印度信德一帶。在北線,倭馬亞王朝曾3次發兵,圍攻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西線的進攻最為猛烈,不僅占領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直到摩洛哥的馬格里布地區,還以新皈依伊斯蘭教的北非土著柏柏爾人為主力,於711年跨過直布羅陀海峽,攻入西歐的伊比利亞半島。消滅西哥特王國後,阿拉伯人翻越比利牛斯山脈,攻入西歐法蘭克王國。732年,阿拉伯人在普瓦提埃戰役中失利,停止向西歐內陸的進攻。不過,他們在意大利和法國的地中海沿岸仍頻頻得手。到了8世紀中葉的倭馬亞王朝後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西臨大西洋,東至印度河,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軍事帝國。[1]

參考文獻

  1. 沙特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