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沙特尔大教堂

沙特尔大教堂,全称沙特尔圣母大教堂,坐落在法国厄尔-卢瓦尔省省会沙特尔市的山丘上。

沙特尔大教堂是法国著名的天主教堂,教堂的三重皇家大门和其壮观宏伟的罗马尼斯凯像,早期的珠宝光彩的玻璃装饰的窗户,无一不是12世纪法国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1] 。沙特尔大教堂部分始建于公元1145年,原本属于罗马式建筑,于1194年毁于火灾,当地居民不分尊卑一起努力重建,此时教堂整体的风格转向了哥特式,而保留了旧有的罗马式钟楼,与改建后的哥特式塔楼左右相望,饶有趣味。

尽管沙特尔教堂遭受突如其来的灾难,它仍不失是这一时期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之一。16世纪,北面的教堂遭雷击后被杰汗德·博斯修复。公元1836年,第三次大火毁掉了教堂木制的屋顶。于是金属屋顶代替了被烧毁的木制屋顶。

中文名:沙特尔大教堂

外文名:La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Chartres

年 代:公元12世纪

风 格:哥特式

地理位置:法国厄尔-卢瓦尔省沙特尔市

地 点:巴黎东南

省 份:厄尔-卢瓦尓省

类 别:建筑、教堂

所属洲:欧洲

所属国:法国

列入名录年份:1979年

意 义:法国12-13世纪哥特式建筑的典范

别 名:沙特尔圣母院

目录

世界文化遗产

遗产名称:

沙特尔大教堂( Chartres Cathedral)

入选时间:1979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v)

地理位置:N48 26 51 E01 29 14

遗产编号:81

遗产描述:

沙特尔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是标准的法国哥特式建筑。它高大的中殿呈纯哥特式尖拱型,四周的门廊展现了12世纪中叶精美的雕刻,12、13世纪的彩色玻璃闪闪发光[2]。所有的这一切堪称经典杰作。沙特尔大教堂体现了哥特式建筑和中世纪基督文明的辉煌成就。它与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和博韦大教堂并列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1979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iv),沙特尔大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沙特尔大教堂部分始建于1145年,1194年遭遇火灾,后历经26年重建方再现原貌,可谓法国哥特式建筑的巅峰之作。高大的中殿呈纯粹的尖拱型,四周的门廊装饰着12世纪中叶的精美雕刻,再加上12世纪和13世纪光彩夺目的彩色玻璃,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那么非凡卓越,堪称经典杰作。

地理位置

沙特尔(Chartres)是“法国粮仓”博斯Beauce的首府,沙特尔位于一个山丘上,在厄尔河左岸(Eure)。沙特尔是一座古老的中世纪小城,镇中心有一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的沙特尔大教堂(Cathedrale de Chartres),沙特尔教堂的建筑根基是菲尔贝尔(Fulbert)主教时期(11 至12世纪)的罗马教堂。

建筑风格

教堂的三重皇家大门和其壮观宏伟的罗马尼斯凯像,早期的珠宝光彩的玻璃装饰的窗户,无一不是十二世纪法国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它与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博韦大教堂并列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建筑,具有一个饰以突纹的拱顶和多扇饰有精美浮雕的大门,以及南北两个钟塔、达2000平方米的彩绘玻璃窗。法国沙特尔大教堂被认为是哥特式建筑的顶峰,它的高耸的尖顶在30多公里以外都可以看到.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它的尖拱﹑弯拱穹顶和拱扶垛结构体系使建筑物内部空间高大﹑窗体面积极大。沙特尔大教堂是中世纪人们朝圣的一个主要目的地。从外观看,沙特尔大教堂的建筑风格极为开放,两座钟楼及尖塔的样式各不相同,南侧塔楼在1194年大火前建造,是法国早期哥特式风格,清晰的线条消失,取而代之是纤细雕琢,四周是一圈圈镂空的拱扶垛。左侧的哥特式新塔与右侧罗马式旧塔,常被喻为神的手指,正门圣母之窗所用的蓝色有沙特尔蓝之称。此外,还有6座小塔环绕教堂四周,在横殿两侧进口处各有两座,唱诗坛外侧又是两座。1506年,雷击毁掉了原钟楼的木制塔顶。在1507年,德博斯的泥瓦匠用石头搭起现在火焰型镂空塔尖,体现哥特艺术精华。塔内有378个台阶,保存有老座钟。最大的钟重5吨,上在新钟楼里。

历史事件

1145年始建教堂。

1194年遭遇大火。

1260年被重建,路易九世亲临落成仪式。

1507年雷电击毁了北尖塔,重新修复。

1594年亨利四世加冕。

1836年大火烧毁了铅制的屋架。

1840年生铁制的屋架建成,屋顶由铜制成。

建筑结构

沙特尔大教堂是在同一地方建造的第六座教堂。现存沙特尔大教堂的主体建筑重建于公元1194年,公元1264年竣工。保留了原来西门廊和三个正门上的12世纪时期的雕刻艺术作品。大堂有3个圣殿,分别与三座大门相通,象征耶稣不同时期的活动与生活。中殿长为130.2米,正面宽16.4米,四分拱顶高达32.5米,带有侧廊式耳廊,每个耳堂作为出入口。是法国教堂中最宽的中殿。教堂的3座圣殿分别与3座大门相通。

其两侧分别有一座互不对称的尖塔式钟楼,其独特的建筑格局最为引人注目。

南侧钟楼是早期法国哥特式的八角形建筑,建于公元1145年至1170年间,其风格庄重朴实;北侧钟楼始建于12世纪初期,但当时没有建造尖塔,这个火焰式镂空尖塔于16世纪才开始建筑,其风格精巧而华美,塔顶高为111米。

大教堂的西部正门入口是一组三扇深凹进去的尖拱大门,门的两侧原有24尊圆柱雕像,现存19尊。是1145年-1155年间的作品。三扇大门的中门即“主门”。因其门楣上有表现基督的雕像,基督是万王之王,故而得名。教堂有两个高低不同令人瞩目的尖塔,其高度均超过91米,构造简单。其历史可追溯到12世纪30年代。另一座则构造精巧。

大堂北侧大门旁的雕像是圣母和《旧约》中的人物和圣母。,南侧大门旁的雕像则是耶稣基督一生的描绘与写照。

祭台与中殿之间是美丽的祭廊,建于16-18世纪,上面是描绘耶稣与玛利亚生平的浮雕。在18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大教堂拥有一尊受人崇敬的怀有耶稣的圣母木雕像。此外,无数较小的雕像遍布于教堂各处。沙特尔大教堂雕刻群像是法国哥特式雕刻艺术的典型作品,其特点是形体修长,姿态拘谨,雕像以其头部前仰后合、左顾右盼来生动的表现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大教堂里里外外、共有1万多尊用石头和玻璃制作的塑像。其中一件珍宝是一扇12世纪的窗子,被称作美丽的玻璃制的圣母玛丽亚。

教堂除了拥有古老的圣母木雕像外,还拥有圣·安妮·玛丽的母亲的头颅和一件据称为圣母生耶稣时所穿的衣服,现保存在一个圣盒内。教堂有超过2000多平方米的170多个彩色玻璃窗,瑰丽奇巧,以蓝色和紫色为主调,被公认为12世纪-13世纪玻璃艺术最完美的典型。

法国南部地区是洞穴艺术比较集中的地区,也是欧洲史前美术最重要的发源地。洞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绘在岩洞深处的壁画,以动物形象和狩猎场面为题材。同时还包括一种人体浮雕,这种浮雕常被雕凿在露天的石窟中。栩栩如生和丰富多彩的岩洞壁画,反映了史前艺术的卓越成就。

功能演变

公元1600年以来,沙特尔大教堂一直是重要的朝圣中心,同时也是祭祀圣母玛利亚的圣地。远处观看,两个不对称的尖塔特别醒目。走近教堂,又会被教堂中细腻的雕刻、精美的绘画所折服。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看到罗马建筑常用的青蓝色向哥特式的多彩形式的演变过程。“沙特尔风格”曾经风靡于欧洲各地,成为后来许多著名教堂的样本;教堂自身也成为法国著名的四大哥特式教堂之一。

今天,宗教的任职仪式还在这些中世纪教堂里举行,然而,随着占据统治地位的商业寺庙的兴起,原本壮观的大教堂黯然失色 ,但从许多方面来说,人们依旧倾心于哥特式建筑的创新、奇特及在中世纪建筑史上非凡地位。

历史沿革

教堂规模很大,融合了12世纪的罗马风格及中世纪的哥特式风格,教堂旁有两座高耸的塔楼,左边为哥特式,右边为罗马式,看起来是一种不平衡的美感,沙特尔大教堂部分始建于公元1145年,原本属于罗马式建筑,于1194年毁于火灾,全村不分尊卑,努力重建,此时风格转向哥特式,而保留了旧有的罗马式钟楼,与改建后的哥特式塔楼左右相望,饶有趣味。

尽管沙特尔教堂遭受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它还不失是这一时期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之一。16世纪,北面的教堂遭雷击后被杰汗德·博斯修复。公元1836年,第三次大火毁掉了教堂木制的屋顶。于是金属屋顶代替了被烧毁的木制屋顶。

历史意义

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了由基督教统治的中世纪时代。从艺术史的角度讲,中世纪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终止,前后长达一千多年。在这漫长的一千年里,基督教称为治理国家的精神支柱,整个欧洲完全处于封建宗教的控制之下,文化处于被桎梏的状态,古希腊和古罗马所流传下来的灿烂文明则几乎完全衰竭,以致于后来崇尚古典艺术的人都称中世纪为“黑暗的一千年”。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完全取代了原来的地中海传统,教会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权威和组织者,艺术也完全为宗教服务,非写实的、教条的、充满宗教色彩的艺术风格主宰了中世纪的美术,而古典的自然主义风格和所有古典文明成为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大教堂被称为“石砌圣经”,历经多次宗教战争、法国大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丝毫无损,大教堂一直超然于乱世之外,因此被称为“理性之寺院”,可见其在法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罗丹甚至称它为法兰西的卫城。

装饰雕像

建筑是中世纪艺术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大量的教堂就是在那个宗教狂热的时代修建的;而雕塑作品几乎都是作为建筑的一部分出现的,内容所表现的完全是宗教故事或《圣经》中的人物。

法国是中世纪后期哥特艺术的发源地,沙特尔教堂便是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教堂上大量的装饰性雕像也是哥特雕塑的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教堂门侧的立柱上,雕刻有许多站立的人物形象,有的是表现圣经中的先知和圣徒,有的是表现皇帝和皇后,体现了政教合一的思想。这些大门侧柱上的石雕,虽然有着中世纪典型的被拉长的身材和呆滞的目光,但也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动作也有所变化。其中以教堂南墙的《四圣徒像》最为出色,这是圣经中四个不同时代的圣徒形象,都以圆雕的形式出现,神态生动,富有个性,形体比例也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品准确,他们服装的质感也被雕刻家们细腻地表现出来,有很强的质感。所有这些雕像都有着安静、平和的神态,体现了基督教信念中的理想形象,具有很强的宗教感染力。

12世纪初,法国皇权开始扩大。阿伯特·苏歇(Abbot suger)大主教作为路易六世的主要顾问,在促使君主政体与教会间建起紧密的联盟上,起过重要的作用。教会把法国主教(及其控制下的城市)置于国王身边。由于苏歇帮助君主政体实现其政治目的,国王始肯把发展宗教事业纳入国家计划,从此苏歇在教会的威信被绝对化。这座建于8世纪的教堂,在1145年,由于教堂的主教与苏歇接近,开始共商重建的大事。五年后,夏特尔教堂的西门不幸被大火烧毁,第二次重建是在1194~1220年。重建后就风格上看,它是继巴黎圣母院之后为最成熟的一座哥特式建筑。尤其是它上面的大量装饰雕刻,在西欧所有的哥特式教堂中也是最优秀的作品。这里是教堂南门的装饰雕刻。作为人像柱雕,起始于古希腊艺术的盛期,在中世纪教堂的建筑上,这种雕刻常在哥特式建筑物上见到。沙特尔教堂的南墙上这四个圣徒形象风格上接近罗马晚期的肖像雕刻传统,但具有中世纪的审美特性,雕像全部以圆雕形式表现,这四个属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徒形象,神态都很生动、富有个性,形体比例也较正确,它们远胜于早期罗马式的肖像雕刻,是建筑雕刻中的艺术珍品。

玻璃窗

在12至15世纪,法国全境建造了60多座大教堂,大多是哥特式建筑。在中世纪,作为城市解放和财富的纪念碑,教堂建筑正处于鼎盛时期。这种教堂已不再是原先那种纯粹膜拜神灵的场所,也不是古代的军事堡垒,而是市民公共生活的聚会中心,是市民生活所需的大会堂。举凡市民的婚丧大事,都要去教堂里举行。于是,建筑物为适应新的宗教时期人们的心理要求,把它装缀得更富感情色彩,出现了不少哥特式建筑的艺术形象-----雕刻装饰、彩色玻璃窗、地面镶嵌图案、飞升的肋券结构等等。这种奢侈的建筑追求也遭到大封建领主的顽固反对。11至12世纪之交的法国大主教圣伯纳,就曾下令禁止在他主持的最有势力的西斯庭教派的修道院教堂里采用上述装饰,也不许建造钟塔。所以,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有时也伴随着矛盾与斗争。法国的哥特式教堂,就密切反映着大封建主与王室之间的思想斗争。

10至12世纪的罗马式教堂的拱顶太厚重,不仅浪费石材,窗子也开得很小,内部昏暗,外观封闭,给人以窒息感。而哥特式的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使用骨架券作拱顶,十字拱形成一种推架式。既省材料,侧推力也减轻,建筑物顶部大大升高。

二、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的上方,飞券落脚在侧廊外侧的墙垛上,扩大了中厅的侧高窗面积。

三、所有狭长的窗户以彩色玻璃作镶嵌,使室内光线炫目,增强教堂的神秘感。人在宽长的主殿前,面对金绣银缀的祭坛,烛光前的受难耶稣像,仰望高耸的飞券肋拱,它们象一簇簇飞箭,集中在屋顶,使人顿觉有升腾之感。沙特尔教堂就以其华丽的彩色玻璃窗和装饰雕刻为最富特色。这扇玻璃窗就在教堂南侧唱诗席一面的墙上。

法国教堂中以彩色玻璃窗著称者,以沙特尔大教堂、兰斯教堂和亚眠主教堂为首。此扇彩色玻璃窗最富特色,它用18幅画面来衬托中间一幅贝依·弗里埃尔圣母画。两侧各7幅,中间主图以下4幅,分别叙述耶稣的事迹,其中也有最后的晚餐,圣母领报等主题,总称为《耶稣传》。中间的圣母头戴皇冠,目光端庄肃穆。色彩调配富有对比性(一般只用紫、红、蓝、黄),富丽堂皇,美不胜收。此扇窗是12世纪哥特式彩色玻璃画的杰出作品。

特色景点

沙特尔所在的伯斯地区向来有“法国谷仓”之称。在一大片麦田的田园风光中,耸立着两座极为耀眼的尖塔,这正是沙特尔大教堂。凡是对西洋建筑和宗教有兴趣的人,都应前去一看。沙特尔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杰作。11世纪时由费尔贝尔主教下令兴建,12世纪末遭大火烧毁,在重建过程中不断扩建,在二十一世纪初的式样已是第6代了。内殿设有双重回廊,立有l75座雕像,正面大门称为“国王之门”,门上有雕刻极为精细的塑像。著名的彩绘玻璃共有176片,总面积2700平方米,登场人物多达5000人以上,几乎都是十二、三世纪的作品,有“沙特尔蓝”之称(使用一种独特的蓝色原料)。大教堂左侧是展示“哥白林织”的美术馆,后侧的“吕希贝庭园”可眺望厄尔河的美景。

视频

志雄走读 在巴黎 沙特尔大教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