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皮蕨
沙皮蕨(学名:Hemigramma decurrens (Hook.) Cop.)是叉蕨科 ,沙皮蕨属中型土生植物。植株高可达70厘米。根状茎短横走至斜升,有许多近木质的根,密被鳞片;鳞片线状披针形,叶簇生;不育叶叶柄暗禾秆色至棕色,上面有浅沟,光滑无毛,能育叶叶二型: 不育叶卵形,顶生羽片较大,阔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侧生羽片对生,近无柄,披针形,基部楔形,能育叶与不育叶同形但较小,叶脉联结成近六角形网眼,两面均稍隆起,光滑无毛;囊群盖缺。 分布于中国台湾、福建、广东、海南、云南。生密林下阴湿处或岩石上,海拔100-700米。日本琉球和越南也产之。
沙皮蕨叶形变化多样,有单叶,也有羽状叶,在同一植株上也会出现2种不同的叶形,植株养护简单,既可盆栽置于客厅、书房观赏,也可用作庭院绿化配植,或成片种于假山或水池边。
- 中文学名:沙皮蕨
- 拉丁学名:Hemigramma decurrins (Hook.) Cop.
- 界:植物界
- 门:蕨类植物门
- 纲:蕨纲
- 亚 纲:薄囊蕨亚纲
- 目:真蕨目
- 科:叉蕨科
- 属:沙皮蕨属
- 种:沙皮蕨
- 命名者及年代:(Hook.) Cop.,1928
目录
形态特征
小型或中型土生植物。 植株高30-70厘米。根状茎短横走至斜升,粗1.5-2厘米,有许多近木质的根,顶部及叶柄基部均密被鳞片;鳞片线状披针形,长达1厘米,先端长渐尖,边缘有密睫毛,膜质,褐棕色并稍有光泽。[1]
叶簇生;不育叶叶柄长10-25厘米,基部粗3-4毫米,暗禾秆色至棕色,稍有光泽,上面有浅沟,光滑无毛,顶部两侧有狭翅,能育叶叶柄长达40厘米;叶二型:不育叶卵形,长20-35厘米,基部宽约20-25厘米,基部下延或不下延,奇数一回羽状或为三叉或有时为披针形的单叶;顶生羽片较大,阔披针形,长约20厘米,中部宽5-6厘米,柄长达1厘米或近无柄而与下面一对侧生羽片合生,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为浅波状;侧生羽片1-3对,对生,相距5-6厘米,稍斜向上,近无柄,披针形,长15-20厘米,中部宽3-4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其下侧通常下延于叶轴形成狭翅,全缘;能育叶与不育叶同形但较小,能育羽片长8-10厘米,宽约2厘米。叶脉联结成近六角形网眼,有分叉的内藏小脉,两面均稍隆起,光滑无毛;侧脉稍曲折,两面均隆起并光滑。叶坚纸质,干后暗褐色,两面均光滑;叶轴及羽轴暗禾秆色,上面稍凹下,两面均光滑。
孢子囊群沿叶脉网眼着生,成熟时满布于能育叶下面;囊群盖缺。染色体2n=160。
该种形体的变化很大,由奇数一回羽状或指状深裂至单叶,侧生羽片的基部下侧通常下延于叶轴,但亦偶有不下延。
主要价值
沙皮蕨叶形变化多样,有单叶,也有羽状叶,在同一植株上也会出现2种不同的叶形,孢子叶不同于营养叶,常常是叶柄极长的独立单叶。沙皮蕨引种容易成活,恢复快,根状茎生长及分枝迅速,新叶发生快且多。植株养护简单,既可盆栽置于客厅、书房观赏,也可用作庭院绿化配植,或成片种于假山或水池边。
生长环境
沙皮蕨是典型的耐阴、喜温湿植物,最适宜的生活环境是林下阴湿处,且温度变化幅度不大的场所。温度在22℃-30℃。湿度相对湿度最低65%以上,最佳湿度80%以上,室内栽培时需要保持空气流通。自然遮阴条件较好的场所,比如高大的树下或屋檐下,或者采用遮阴网,适宜的光照强度在300-1200lux之间,800lux左右叶片颜色比较鲜艳,观赏性比较好。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台湾(淡水)、福建(华安)、广东(曲江,龙头山、汕头、茂名、高要,鼎湖山、清远,飞来峡、南海,西樵山、宝安)、海南(乐东,尖峰岭、崖县)、云南(河口)。日本琉球和越南也产之。模式标本产地:广东。
繁殖方法
营养繁殖是沙皮蕨最简易便捷的繁殖方式。根状茎的生长速度较快,一般3个月左右即可进行切段繁殖,切段长度5厘米左右,一般应带有3-4片叶。为减少水分蒸腾、促进不定芽的萌发,应剪去老叶。对于生长一年以上的植株,其根系已经盘杂错乱,可用枝剪直接剪切分成数份进行装盆。若长期未进行根系修剪及分株,会导致养分过多并积累于根系,使根系盘杂,叶片拥挤稠密,植株营养不良,幼芽生长受到抑制。
栽培技术
沙皮蕨人工栽培时,应适当提高栽培基质中有机质的比例。为了更好地生长,使植株及叶形美观,一般采用的基质为粗沙石、腐殖土,按1:1的比例混匀。在花盆内用碎陶片或碎石子将底部垫高至1/3左右的高度,然后填装栽培基质至盆高约2/3,再将植株放置于中间位置,往盆内均匀添加基质,厚度以盖过根茎1-2厘米为宜。为防止栽培基质中携带病菌及有害虫卵,所有栽培基质应在太阳下暴晒1-2天。浇水方法为喷淋。每次喷淋之后,栽培基质会往下渗落,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必须添加基质,后期添加的基质应适当 。[2]
病虫防治
沙皮蕨病虫害发生较少,主要病害有炭疽病、褐斑病。
炭疽病主要危害植株的嫩叶。被害部位呈水渍状圆形暗褐色小斑,然后逐渐由几个病斑扩大成不规则的斑块,后期病斑中部变为灰白色,有许多微小黑点。在25℃,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时,蔓延迅速。以预防为主,在新叶形成的梅雨季节和高温高湿季节应喷药预防。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施防治。褐斑病常发生在叶片的顶端,受害叶片初期为小圆形黑斑,后扩大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黑褐色,中央灰黑色并有小黑点。此后病斑扩大迅速,叶片最后变成黑色,干枯死亡。发现有病株要立即隔离喷药,同时剪除并集中焚烧染病叶片。可采用50%多菌灵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及波尔多液200倍液防治。
主要虫害为蚯蚓,蚯蚓在大田里有益,但在花盆里有害。防治方法:花盆慢慢放入一桶清水中,使水超过盆面,约1小时左右,蚯蚓便会钻出土表进入水桶,此时即可清除;先用清水浇透花盆,然后将3-4瓣大蒜捣烂,加水稀释后倒入盆中,稍等一会蚯蚓就会钻出土面,即可用镊子夹住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