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碧紅
沙碧紅自1994年以來至今執導了一千多部(集)電視劇,多數作品榮獲各種獎項。如:《春華秋實》(十集)獲CCTV杯優秀節目特別獎等等。 曾經《幾代女人一個蘿》榮獲中國電視獎(政府獎一等獎)。
沙碧紅 | |
---|---|
[[|縮略圖|center|原圖鏈接]] 沙碧紅 | |
出生 | 1966年07月21日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莎莎、黛夢、安妮 |
職業 | 作家導演主持人 製片人 |
知名作品 | 長篇小說《無家可歸》《我不是羔羊》 |
目錄
基本信息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歐美同學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電視政府獎"一等獎獲得者
"儒勒·凡爾納國際獎"金獎獲得者
個人簡介
1986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中文系,分配在黑龍江文聯劇協;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電影學院音像出版社工作;1991年至1994年在德國慕尼黑電影電視學院及德國INDOC電影公司學習、實踐電影導演。1994年7月至現在在中央電視台"半邊天"欄目任編導、記者、主持人。
職業點滴
1986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中文系。
1994年在德國完成電影導演及戲劇的學習,歸國。
1994年前在INDOC FILM影視公司、巴伐利亞電影製片廠、RTL電視台盧森堡總部學習並工作。期間遊歷了歐洲並拍攝了一些電影紀錄片。
1994年初回國進中央電視台。曾先後在《半邊天》、《講述》欄目擔任主持、記者、編導及特別節目的執行主編。百集公益廣告《發明與發現》製片人和總導演。在CCTV工作期間曾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作品榮獲過中國政府獎一等獎("中國電視獎"),法國巴黎的"儒勒·凡爾納國際獎"金獎,德國漢堡短片節的"國際傳媒獎金獎"等等……
近年來比較有影響、引起關注的作品為十一集大型紀實片《人間關愛》,此片為中國第一部反映中國打拐的艱難歷程的紀實片,擔任總導演、總撰稿及隨行記者、訪問人。並因此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被海外媒體稱為"世界上最有良知和勇氣的記者之一"。被意大利電視台選為世界傳奇女導演東方代表人物。
自1983年起出版小說、劇本、詩歌、散文、評論等文章約兩百萬字,較有影響的作品有長篇小說《無家可歸》、詩集《給夢一隻船》、辭典《中國歷代詩詞賞析大辭典》(與人合作)、隨筆《旅德追憶》(合作)等等。劇本《拉住夢的手》、《真情換此生》、《我不是羔羊》等等,拍攝播出後獲得好評。
2004年完成其第一部二十集電視劇作品(系中國首部打拐劇)(身為編劇、導演、製片人、出品人)。
現為職業導演及獨立製片人。
沙氏兄妹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
收穫歲月
八十年代
1983年 正式發表第一篇詩作《歸》,被許多書刊收錄並被電台播送。
1983--1986年 在全國報刊雜誌上發表詩歌和小說,評論作品六十餘篇
1985年12月 寫作電影劇本《夢之門》
1987年11月 發表話劇劇本《無標題話劇ABC》,獲評論界好評。當時評論稱她為"戲劇改革前沿的先鋒戰士"。
1989年11月 創作電視動畫片劇本《小紅孩》(十集)由香港攝製。
九十年代
1990年8月 與人合作出版《中國歷代詩詞鑑賞大辭典》,多次再版。
1992年6月 先後出版詩集《給夢一隻船》,小說集《失戀的夏天》。
1992年10月 完成劇本《拉住夢的手》(上、下集)北影拍攝,中央電視台播出,引起好評。
1993年11月 在歐洲完成電影紀錄片《大海 生命 太陽》。
1994年1月 回國,進入中央電視台任記者、編導、主持人、特別節目主編,作品以關注教育關注弱勢群體見長,期間多次獲表彰並被評
為先進工 作者,工作期間拍攝電視紀錄片和專題片600餘部,很多節目獲獎。曾獲政府獎一等獎和CCTV杯優秀節目特別獎等幾十個獎。
1994年4月 自編自導並擔任採訪人的電視紀實故事《幾代女人一個夢》,獲中國電視政府獎一等獎。
1995年4月 擔任大型紀實電視片《春華秋實》(十集)總導演、總撰稿。獲CCTV杯優秀節目特別獎。
1996年2月 擔任紀實電視片《來自天堂的歌聲》(七集)總導演、總撰稿、主持人。
1996年6月 應德國聯邦新聞局邀請赴德國擔任中德合拍的大型電視系列片《寶貝》(12集)總導演(獲獎)
1997年1月 擔任CCTV《半邊天》春節特別節目總導演。
1998年12月 受上海影視公司之約完成電影劇本《真情換此生》。
新世紀十年
2000年3月 長篇小說《家可歸》(30萬字)出版發行。
2000年4月 擔任中國公安部投拍的十一集大型紀實片《人間關愛--中國打拐 警示錄》(50分鐘/集)的總導演,總撰稿,採訪人。(又名:《蒼天有淚》),隨警作戰8個多月,2001年完成該片,拍攝期間及播出後引起很大反響。
2001年4月 擔任CCTV--10《講述》主持人期間,兼任欄目特別節目《理想之歌》執行主編、主持人、總撰稿、總導演
2001年7月 兼任百集公益廣告《發明與發現》總導演、製片人。
2002年1月 央視10頻道春節特別節目《尋找真情》任執行主編、總導演、總撰稿、主持人,節目榮獲2002年"春節教科文行動"一等獎。
2002年8月 完成長篇小說《我不是羔羊》。
2002年12月 擔任大型晚會《誠信·中國》總導演、總撰稿、主持人。
2003年6月 主創20集電視連續劇劇本《又見花兒開》。
2004年6月 與妹妹沙碧芳(沙碧芳---常用名方方)聯合執導完成二十集電視劇
《又見花兒開》。
沙碧紅出任本劇的編劇、導演、製片人出品人。
2004年12月 完成中央電視台《公益行動》特別節目--電視紀實片《與愛同行-一位艾滋病感染者的故事》已在央視播出,引起很大震動。所跟拍的主人公老紀得到了國家主席胡錦濤的親切會見和各地觀眾的關懷及幫助。
2005年1月 《又見花兒開》圓滿地完成銷售工作。目前該劇已初步完成首輪熱播,創幾個省市收視第 一 名,在湖北收視人氣超過《大長今》,已引起反響與關注。
2005-2006年 拍攝孤兒紀錄片《給夢一隻船》,同時創作同類題材二十集電視劇《昨天的眼淚》。
2007年 創作二十四集電視劇《今夜艷如玫瑰》
2008年 創作三十集電視劇《張開你的翅膀》
2008年 擔任十集大型紀錄片《中國城市影像志·大理》總導演、總撰稿。
2009年2月 完成拍攝製作十集大型城市紀錄片《中國城市影像志·大理》。已在央視播出。
2009年 擔任十集大型紀錄片《中國城市影像志·海口》總導演、總撰稿。
2010年4月 完成上海世博會西藏館主題電影《天上西藏》(與張濤合作導演)
2011年 擔任大型紀錄片《中華老字號》總導演、總撰稿、監製,現拍攝已進入第四個月。
2015年 與沈星浩共同導演的《青海湖畔》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播出,2017-01-09在中國大陸上映。
外界評價
因為關懷-- --聽沙碧紅講述(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劉瓊
"沙碧紅"第一次進入我的視野,是1997年,其時,她以留學體悟為由頭撰述的30萬字長篇小說《無家可歸》被擺上三聯書店的暢銷書架。留學生寫留學生活,此類作品早已遍地開花,而《無家可歸》以女性的細膩和敏銳關注着女性的命運,呈現出濃厚的終極色彩和悲劇感,讓我心有所動。
這些年,無論是寫作,還是作為中央電視台"半邊天"欄目的總導演和"講述"欄
目的主持人,"女性視角"和"關懷意識"成為沙碧紅的標識。在拍攝的600多部電視紀錄片和專題片中,《幾代女人一個夢》獲中國電視政府獎一等獎,《春華秋實》獲CCTV優秀節目特別獎,去年她執導的《舞》在德國漢堡獲得了"國際傳媒獎"。2000年,沙碧紅和妹妹沙碧芳為拍攝"打拐"紀實電視片,冒着生命危險隨警作戰,風餐露宿,跋山涉水,歷時八個月之久,輾轉了大半個中國,拍下了3萬多分鐘的素材,寫下了幾十萬字的反映"打拐"的紀實性文字。經過3年的沉澱和思考,她們繼十一集紀實片《人間關愛》之後,又創作完成了電視劇《我不是羔羊》。除了故事曲折、人物命運起伏跌宕外,關懷精神和對拐賣犯罪的歷史根源進行的深刻剖析,應該是《我不是羔羊》這部電視劇最見價值處。
尤其是紀實專題片《人間有愛---一個女記者對中國打拐的追蹤》和電視劇《我不是羔羊》的拍攝,基本改變了沙碧紅的生活常軌。
採訪中發現,走出機房的沙碧紅,依舊無法擺脫"打拐"二字。4年來,沙碧紅與中國許多省份的公安幹警成了朋友,也與更多的被解救的被拐女性成為朋友。事實上,沙碧紅、沙碧芳的手機已經成為民間的"打拐專線",手機月話費經常高達四五千元。就在我們談話間,沙碧紅還接聽了一個叫"張濤(音似)"的被解救女孩的電話。"儘管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但我還是經常會夢見她們,夢見她們無家可歸。"她說。對絕大多數被拐女性來說,最恐怖的不是"被拐",而是被社會和家人拋棄。如何援手以助,作為媒體從業人員,沙碧紅選擇了文字和圖像。"我知道,一部電視劇、一本書,不能改變什麼,但我希望通過這些真實的人生寫照,在那些經歷了人生坎坷的少女心中點亮一盞希望的燈。"
無知和絕望是這些女性被拐和被拐後的主要狀態。許多人之所以被拐,就是因為缺乏起碼的常識判斷和防範意識,被拐後,甚至不知道可以撥打110求救,一旦被拐精神就徹底垮了。為此,沙碧紅內心產生許多設想,比如建立被拐女性精神康復中心,加強婦女防衛教育,幫助她們獲得知識,等等。她和她的家人現在每個月就在資助近20個女童上學。"可是我們的能力太有限了,希望更多的比我有力量的人能夠為他們做點事。"
因為懂得和慈悲,才有俠骨柔腸。走出文字和圖像的沙碧紅,儘管疲憊寫滿了臉,依然掩飾不住地散發着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