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沟牙鼯鼠

沟牙鼯鼠
沟牙鼯鼠
原图链接

中文学名:沟牙鼯鼠
拉丁学名:Aeretes melanopterus
别称:黑翼鼯鼠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哺乳纲
亚纲:真兽亚纲
目:啮齿目
亚目:鼠形亚目
科:鼯鼠科
属:沟牙鼯鼠属
种:沟牙鼯鼠
亚种:2个
分布区域:中国
命名人及年代:Mine-Edwards,1867
英文名:North Chinese flying squirrel

沟牙鼯鼠(学名:Aeretes melanopterus) [1],别称黑翼鼯鼠,为中国特有种。沟牙鼯鼠为中型鼯鼠,体长305~310mm,尾长330~343mm,后足长63~65mm,背毛沙灰棕色,毛基深灰色,中上段黄棕色,毛尖黑色。沟牙鼯鼠具夜行性。以滑翔和攀爬结合交替活动。植食性,喜在高大乔木的树洞中做巢,栖息于海拔3000以下水源丰富的深山针阔混交林中。每年繁殖一次,每胎1~2仔。为松鼠科沟牙鼯鼠属的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河北等地,一般栖息于山地森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河北东北部。[2]沟牙鼯鼠仅发现于不多的几个地方,数量已经很少,已处于濒危。现已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目录

栖息环境

沟牙鼯鼠栖息于海拔3000以下水源丰富的深山针阔混交林中,选择冷杉、黑桦、白桦林等乔木作为栖息位点。

生活习性

沟牙鼯鼠喜在高大乔木的树洞中做巢。巢穴营造于枯树洞内,洞口离地面5~10m不等,洞口较小约10cm,洞深50cm左右。巢内以桦树皮及羽毛等做窝。沟牙鼯鼠具夜行性。以滑翔和攀爬结合交替活动。植食性,以各种嫩枝、芽叶、果实以及蘑菇等为食,也食少量昆虫。不冬眠。天敌主要是鼬类和猛禽类。其他沟牙鼯鼠生态资料所知甚少。

形态特征

沟牙鼯鼠为中型鼯鼠,大于北京地区分布的其他鼯鼠。体长305~310mm,尾长330~343mm,后足长63~65mm。尾长几与体长相等或大于体长。尾扁圆形,尾毛发达且向两侧分列生长,与松鼠类相似。全身毛长柔软。乳头3对,乳式1-2。沟牙鼯鼠背毛沙灰棕色,毛基深灰色,中上段黄棕色,毛尖黑色。背后方毛尖黑色的毛渐少,部分毛尖显灰白色,使臀部略显苍白。头部中央棕灰色,吻鼻周围浅黄褐色。体侧及飞膜棕红色,毛基黑色而向上渐转为红色而至毛尖则为锈红色。飞膜外缘灰色,形成一窄边。腹面污白色。尾色与背色相似,尾端黑褐色。沟牙鼯鼠吻短而钝。鼻骨向后突入,超过前颌骨的后缘。眶间突较窄,眶上突发达且向两侧平伸展开;其后方向两侧延展形成颞嵴,直至枕骨处。额顶较平坦,只在顶骨处稍有隆起。门齿孔靠前,远离第1前臼齿的连线。听泡发达,左右间距较大。颧弓平直,位于颊齿上方。沟牙鼯鼠的齿式=22。上门齿棕红色,齿面靠外侧1/5处具有一纵齿沟。第1枚上前臼齿小且位于第2枚前臼齿的内侧前方。第3枚上臼齿小于其他2枚上臼齿。齿冠突起与其他鼯鼠类似。

繁殖方式

每年繁殖一次,每胎1~2仔。哺乳期为每年5月左右。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由于该种栖息地的减少,没有其种群数量信息,但总体呈下降趋势。
该种种群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森林砍伐和过度捕捞。

分布范围

沟牙鼯鼠是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中国(北京、甘肃、河北、四川)。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饲养管理

沟牙鼯鼠的人工饲养可采用给合式铁丝笼,笼内有通道,有利于配种和饲养管理。如用竹木结构的笼子容易被沟牙鼯鼠啃坏。 饲养的房舍要干燥,冬暖夏凉,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应保持10℃~30℃,最适宜的饲养温度为15℃左右,相对湿度要保持在40%~50%。由于松鼠不能耐高温,35℃的温度时,即能中暑死亡,所以夏季高温季节应注意笼舍的通风、蔽阴。保持适当的温度,秋季防止冷风侵袭,以免患风湿关节炎。此外沟牙鼯鼠不需要过强光线,如接受过强的光线,常出现被毛蓬乱和失去光泽等现象。 人工饲养松鼠的饲料分青饲料及精饲料两大类。青饲料主要包括有:胡萝卜、空心菜、各类新鲜水果以及其他新鲜蔬菜等。精饲料包括有:麦麸玉米面豆粉、谷物等,外加少量食盐、酵母粉骨粉蜜糖微量元素。可以做成颗粒干饲料。

视讯

The Cutest Flying Rodent



参考文献

  1. 沟牙鼯鼠. 百度百科. 
  2. 沟牙鼯鼠. 2019-09-01.